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夏玲 《商业时代》2007,(4):33-34,37
中欧双边经贸关系一直发展良好,欧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本文首先分析了欧盟对华经济贸易政策的发展历程,其次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了欧盟制定的对华经贸政策,最后对进一步发展中欧经贸关系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历经7年35轮,如期完成谈判、达成共识,这对于中欧建交45周年的2020年而言更显非凡意义。中欧投资协定的完成源于中欧双方多年的共同努力,为今后深化中欧双方经贸往来合作打开了新的篇章。协定的完成不仅对中欧关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将对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的复苏起到有力拉动作用,增强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信心。欧盟作为江苏极其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分析和研究江苏与欧盟经贸往来的基础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预判,对于江苏高水平开放,抢抓中欧投资协定的历史机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近年来,中欧高层往来频繁,经贸关系发展良好,欧盟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之一,双边贸易额始终保持着30%以上的增速。中欧正朝着“欧盟早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与投资伙伴”的战略目标快速行进。中国对欧出口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其它还包括纺织服装、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鞋、箱包、玩具、塑料制品等。中国进口以资本货物为主,其次是汽车零部件、钢材、机械设  相似文献   

4.
卢小平 《大经贸》2005,(11):26-27
今年7月中欧经贸(广州)论坛定址广州。10月13 日,首届中欧经贸(广州)合作论坛如期在广州举行。中欧双边约300名政要、学者及著名企业总裁齐聚广州鸣泉居,共同探讨双方经贸合作与发展战略。广州市市长张广宁作了题为“广州与欧盟经贸合作现状与展望”的主旨演讲,希望广州未来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总部经济、服务贸易、科技文化等五方面与欧盟加强合作。以2003年10月中国与欧盟决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重要标志,中欧双边关系近几年来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双方相互的投资合作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欧洲经历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然而她同中国的双边经贸关系却得到迅速发展,高层往来不断,重要经贸团组互访频繁,经贸和科技合作持续发展。《中欧双边经贸美系回顾和展望》一文强调指出,中欧经济互补性较强,进一步发展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2014年,中欧经贸合作取得较大发展,双边贸易趋向均衡化,中国对欧投资出现新一轮大幅增长,在中国与主要经贸伙伴的合作中表现最为抢眼。与此同时,中国与欧盟在双边与多边层面开展积极对话与合作,中欧合作既为欧盟经济复苏提供了动力,也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外部推动力。《中欧2020合作战略规划》规划了深化中欧合作的蓝图,而  相似文献   

7.
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在双方经贸密切合作的背后,贸易摩擦事件不断升级,这对中欧双方经贸关系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也给不景气的全球经济更添阴影。在已有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从规模、产品领域和地区分布三个层面探析中欧经贸摩擦呈现的新趋势,然后选取中欧贸易摩擦中的焦点问题,研究中欧贸易摩擦的现状和动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中欧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美国、欧盟和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三个贸易伙伴。中欧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居什么地位 ,在我们比较中欧贸易、中美贸易、中日贸易后 ,就不难得出结论。1.对贸易规模的比较。虽然欧盟的对外贸易规模远远超过美国和日本 ,但是 ,欧盟同中国的贸易规模却一直小于美国和日本。以 1998年为例 ,中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额为 488.6 3亿美元 ,而中国与美国的双边贸易额为 5 49.37亿美元 ,中国与日本的双边贸易额为 5 78.99亿美元。发展中国与欧盟的贸易 ,有助于中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长期以来 ,中国的对外贸易 ,…  相似文献   

9.
吴思思 《致富时代》2010,(1):145-145
2010年是中欧建交的第35个年头,从经济外交视角考察双边经贸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欧盟的经济政策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一直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国与欧盟近十年经济贸易方面的研究,以静态的方式,从贸易历史到发展现状,再浅析了中国与欧盟经济贸易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现如今我们能做到的是从政策上改善中欧贸易发展的环境,使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外贸易》2004,(6):20-21
近年来,中欧贸易迅速发展。,而与之对照的则是欧美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摩擦日益加剧.所以,在中欧美三角关系中,由于中欧关系的发展,美国不会强化对中国的经济制裁,让欧盟等国从中国的市场中独享经济利益。因此,美国政府必然会想办法制定积极的对华经贸政策,利用WTO机制,更加灵活地处理同中国分歧,加强与欧盟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全球性经济衰退及对我国外经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全球经济步入衰退期 世界经济增长低于3%、单个国家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以及股市呈现熊市特征,仅凭这些指标足以表明,主要发达国家已在2008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将于2009年步入衰退.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GDI?,增长率下降0.5%,欧元区第二、第三季度GDF连续下降0.2%;日本第二、第三季度经济增长分别下降0.9%和0.1%.初步判断,第四季度上述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仍将继续呈现负增长,且态势将延续到2009年.2008年11月6 Et,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为2.2%.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截至2006年11月的海关统计数据,利用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我国2007年进出口、中美、中欧之间的进出口,以及部分主要商品的进出口进行了测算。选此文为本期封面文章,指在新年开局之际给广大读者对我国进出口整体形势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美经贸关系面临的新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强  李伟 《国际贸易》2007,(2):10-13
2006年11月美国的中期选举结果如人们预料,民主党在阔别国会多数党地位12年后重新夺回多数党地位。南希·佩洛西于2007年1月4日正式出任第110届国会众议院议长,并成为美国历史上的首位女议长。毋庸置疑,布什政府在伊拉克政策上的失误,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美国民众因反对这场战争而将佩洛西推上台。  相似文献   

15.
弛名商标保护,始于<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25年后增补六条中的第二条,这一条款被称为世界上保护驰名商标的源头性法律文件.其后,TRIPS协议在驰名商标保护方面,作了进一步扩大的解释,包括将驰名商标的保护延伸到服务贸易;将对驰名商标保护的范围扩大到非相同或类似商品或服务等,并原则性地规定了驰名商标认定方式等.  相似文献   

16.
粟勤 《国际贸易》2007,(8):42-45
转换成本,尤其是关系成本增加了银行客户转向外资银行的难度,即使他们对银行服务不满意,也不会随意转换银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着新的形势。要在巩固和扩大已有开放成果的基础上,加快调整和完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有效应对服务业扩大开放面临的新隋况新问题,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促进对外经济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美元国际循环问题与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美元大量流向世界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1.美国贸易逆差、经常收支逆差迅速增加与美元大量流出 美国自1968年出现12.87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以来,就出现了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局面,其中1971年、1972年分别为42.55亿美元和90.08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来首次超过英国的24.41亿美元和17.60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压力及其应对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国产业发展和产业利益不受外部或内部因素破坏与威胁的一种状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已全面融人世界经济,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20.
梁艳芬 《国际贸易》2007,(11):32-36
200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增长率超过5%。与过去几年美国经济一支独秀的增长模式不同,2007年以来,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突出贡献。预计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经济强劲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一半。在发达国家中,欧元区和日本在两个季度的强劲增长后,于2007年第二季度增长速度放慢;房地产市场下滑和次债危机继续困扰着美国经济,上半年美国经济平均增长率只有2·2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7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2%。尽管支持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仍然健康,且日益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