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管理过程中自组织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鲁光 《经济师》2001,(6):94-94,105
文章从企业管理中自组织系统的研究方面入手 ,着重从耗散结构、协同学、混沌运动等理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认为企业从其所处的系统中寻求自身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由企业若干外生成长因素综合作用确定的。近年兴起的耗散结构论最主要贡献是揭示了自组织系统的外在动力机制,从宏观上回答了系统自身走向有序结构的问题,或可成为解释作为自组织系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如何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耗散结构是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应是一个不断形成新的耗散结构的过程。区域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要求该系统稳定有序地发展,因而把区域经济系统建构成耗散结构模式应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思路。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可采取如下策略:一、实施区际开放,努力实现区域内外市场对接,形成耗散结构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首要条件是开放。因而,发展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而关键的问题是实施对外开放,这包括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实现区际间的开放,促进生产要素在区际间、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充分有效地利用…  相似文献   

4.
以演化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动态过程是国有企业组织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过程。入世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趋向就是要在较低的制度耦合成本下,打破原有秩序,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引入负熵流,提供一种高效的非线性作用机制,从而使市场中的国有企业形成类“耗散结构”的自组织系统,完成不发达经济系统向发达经济系统的演进。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金发  常盛  谢宏 《技术经济》2007,26(1):26-28,47
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低序向高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本文用耗散结构理论来分析公司治理系统的特征,透视公司治理的系统本质,提出一个有生命力的公司治理系统必然是一个具有开放的、非线性的和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的耗散结构。  相似文献   

6.
公司治理是人类经济社会中一个开放型子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的自组织特性。孤立态的治理结构不具耗散机能;其各构件耗散效应集约不能使系统产生高阶有序跃迁而形成耗散结构。当公司治理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不断地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系统微扰被非线性机制放大成巨涨落,并越过阈值时,原有的混乱状态将转变为一种在空间和功能上有序的耗散结构,能进入一种自我更新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公司战略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全亮  李怀祖 《生产力研究》2004,(12):173-174,231
本文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了公司的战略。首先,介绍了耗散结构理论;其次,指出公司是一种耗散结构系统;最后,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指出公司的战略管理要遵循开放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非平衡原则和驾驭涨落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是一个具备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随机涨落的动态体系。依据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的演化发展条件、运行机制进行定性研究,得出系统演化状态随着系统总熵变化而变化的结论。总熵越低,体系的演变成长状况越有序;总熵越高,体系的有序度越低。此外,通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的布鲁塞尔器(Brusselator)模型,对该系统自组织演化发展条件,即耗散结构产生的条件进行了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欠发达地区低碳产业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具有显著的耗散结构特征,其运行实质是一个不断趋向系统有序形态,并由低级有序形态向高级有序形态逐步演进的过程。依据耗散理论,在对欠发达地区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内部熵增、〖JP〗非平衡状态和协同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模型,并明确其相应的耗散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熵减”机制、非线性机制和涨落机制。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系统的结构特征有多种表述,本文从耗散结构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对耗散结构理论的介绍,论述了系统满足耗散结构的条件即: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根据这四个耗散结构必不可少的条件逐一对区域经跻系统进行分析,得出区域经济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并给出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出区域经济系统的现实意义,即区域经济系统应该从外部环境得到足够的负熵流,使内部的熵增加,并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序的、将远离平衡态的区域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11.
集成化物流系统是一种全新的物流管理模式,它强调的是集成化物流系统中各物流企业问的竞争与协同.本文利用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和协同学理论等,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对集成化物流的演化进行了分析,探讨其演化的条件并得出了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2.
在耗散结构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对20多年来我国企业的劳动力配置方式进行了演化分析,认为我国的企业劳动力配置方式是从依靠低级有序的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到由依靠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组成的无序企业劳动力市场的演化过程,它将有可能自组织发展到依靠高级有序的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外部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3.
郭利平 《时代经贸》2006,4(9):46-48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更加突出和明显,世界经济布局并没有均衡化发展。相反,却出现了产业更加集聚的空间现象——产业集群。作为有效的空间组织模式,产业集群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动力源和创新中心。本文将产业集群作为一个自组织的复杂系统加以研究,尝试运用耗散结构、协同学等自组织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演化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探讨产业集群的演进路径和动力学机理,为产业集群深入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4.
乡村生态经济系统演替机理的耗散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乡村生态经济系统与耗散结构 1.Prigogin认为,一个开放系统(不管是力学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系统、社会系统)在达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内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涨落,负熵流的增加,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无序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这种有序状态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一定的稳定性.这种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内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即为耗散结构, 乡村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这可  相似文献   

15.
论熵、耗散结构理论在生态农业研究与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熵、耗散结构理论在生态农业研究和建设中的应用作了概括性的探讨,认为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要想努力达到时空有序的功能有序,必须重视系统动态开放,保护环境,贯彻“协同性”,提高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组建合理结构,加强对系统机制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李松  崔大树 《经济论坛》2011,(6):180-182
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城市空间耗散结构特征和“熵”机制,并从城市空间耗散结构的集聚核心的形成、城市空间耗散结构的形成过程和突变机制、城市空间耗散结构动态流特征等几个方面,梳理相关研究的典型文献,探索当前城市空间耗散结构研究的特点和趋势,认为城市空间结构需更加重视结合系统理论方法,未来对城市空间低‘嫡”结构和城市空间动态有序特征的研究可能是探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融合是当今IT企业迅速成长的新途径、新模式,它对传统的企业组织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以企业融合为纽带,利用系统理论协同学的思想和方法,剖析了IT企业组织结构演变的自组织过程。研究表明,基于融合的IT企业组织系统演变的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自组织过程,自组织过程的每个循环体中主要包括耗散结构阶段、协同机制阶段和协同竞争机制阶段。  相似文献   

18.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解析以虚实经济背离比率作为宏观量度在资产价格正反馈增长方式的微观机制作用下,受限于实体经济规模,虚拟经济系统自组织到临界态后,由内外部随机涨落促使虚拟经济系统刺穿临界态导致系统溃塌引发金融危机的动态演化机理,并通过国际数据证实了这一演化逻辑。  相似文献   

19.
顾客满意度系统是由企业/品牌形象、顾客预期质量、顾客质量感知和顾客感知价值等诸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提升顾客满意度不是单纯的企业活动,而是通过企业活动影响顾客的心理活动和实际行动的全过程.顾客满意度系统是一种动态有序的非线性耗散结构,这种结构与外界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本文将顾客满意度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系统,在系统工程、信息熵和灰色关联熵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顾客满意度系统与其各子系统的关联模型,并借助于耗散结构和灰色关联熵理论分析顾客满意度系统的运行机制和演变规律,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中叶开始,非线性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突破了线性科学对人类的束缚,人们对传统的线性理论产生了质疑。模糊理论、混沌学、耗散结构理论、涌现理论、非标准数学分析等理论的建立,使建筑物也象其它人造物一样受这些新的科学理论的影响,开始摆脱规则标准几何形体的枷锁,走向非线性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