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上报的360例ADR报表,将患者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等情况输入Excel表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360例ADR报表中引起ADR最常见的药物为泌尿和生殖系统药物共142例(占32.20%),其次为抗肿瘤药物133例(占30.16%)和抗菌药物121例(占27.44%);静脉滴注途径引发的ADR为157例(占43.61%),口服113例(占31.39%);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为141例(占30.13%),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134例(占28.63%)。结论做好ADR监测工作,以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1年收集的81例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1例ADR中,抗感染药占45.7%,中药制剂占14.8%。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结论临床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及中药制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检测和规范使用,减少或避免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统计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促进合理、安全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发生并上报的ADR报告155例,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反应状态、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155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3类78种,其中抗感染引发的ADR最多;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有127例(81.94%);ADR状态为新的有86例(55.48%),严重的有10例(6.4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常见临床表现,有76例(41.08%)。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和上报工作,收集更多临床用药信息,为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2012年度收集的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涉及药品不良反应,以抗感染类药物居于首位,其次为中成药、循环系统用药。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主要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为了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公众用药的合理、安全和有效,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上报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惠州市中医医院2014年通过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平台报告ADR监测网的106例ADR报告,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联用情况、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06例ADR报告中,患者年龄最小3岁,最大85岁,其中以大于50岁的患者居多,共57例,占53.7%;发生ADR患者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涉及药品共9类,以使用抗感染药品出现ADR最多见,中药制剂次之;两药联用最多见,占51.9%;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主,共27例,占25.5%;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次之;治疗后56例患者治愈,50例好转。结论由于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存在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因此临床需提高对ADR的重视程度,加强对ADR的监测与报告,减少ADR的发生,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遵义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272份ADR报告进行整理、统计及分析。结果 272例发生ADR患者中,新的ADR有23例(占8.46%),严重的有4例(占1.47%)。女195例(71.69%),男77例(28.31%);19~44岁年龄段发生率最多(34.56%)。给药途径分布中静脉滴注ADR发生率最高,达67.28%。ADR发生率品种最高的为抗感染药物,达39.71%,其次为中成药(17.65%)、妇产科用药(8.82%)和血液系统用药(6.62%)。累及器官/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达157例。67例存在超药品说明书给药,主要为超适应人群和超适应证。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监测,尤其是重点关注儿童用药、静脉滴注给药、抗感染药物及超药品说明书引起的ADR,药师应加强ADR相关培训和ADR数据分析,及时反馈临床,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风险,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展开探讨,分析医院的安全用药问题。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对药品产生不良反应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使患者产生不良反应最多的药品种类,并且观察药品对患者各组织器官产生的损害。结果抗生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与其他药物相比差异显著(P<0.05)。同时药品对患者的皮肤与附件伤害最大。结论在临床治疗中要进一步提高用药水平,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不良反应,最终实现安全用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品引发不良反应的特点、原因,找出加强医院药物管理的措施,总结经验,从而提高药品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病历200份,回顾分析药品引发不良反应的特点和原因。结果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中,抗生素占38%(76/200),其次为抗感冒药物与干扰素,分别占21%(42/200)、24%(48/200);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昏、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发生了肝、肾衰竭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分析药品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可有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并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2011年1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144例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品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年龄段在39~58岁,明显高于其它年龄段(P<0.05);临床表现主要以损害神经系统为主,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的发生率(P<0.05)。结论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时要充分对症治疗,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今后应重视总结新一代头孢菌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至2018年上报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64例ADR中,66~89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768例,占41.20%);女性患者984例,略多于男性(880例);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81.33%;发生ADR的药品主要为抗菌药品,其次为抗肿瘤药和中药制剂;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ADR类型主要为一般ADR,导致严重的ADR主要是抗肿瘤药;ADR转归情况以痊愈和好转为主,两者占94.31%。结论老年患者更易发生ADR;抗菌药、抗肿瘤药等ADR发生率较高;所有剂型中注射剂型ADR发生率最高;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分布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上报成功的68例氟喹诺酮类药品所发生的ADR报告,采用卫生部ADR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评价,从ADR报告来源、ADR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给药途径、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过敏反应、光毒性、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局部与口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肌内注射与静脉注射。结论应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并严格掌握其适应症、禁忌证以及其单独和联合用药量,避免不合理联合用药,明确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以有效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我国抗生素的药物使用率非常高,不少患者一有炎症,就会服用抗生素,但事实上,如果长时间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菌性炎症会对人体造成体内的菌群失调、抵抗力下降、皮肤损害、脏器功能损害及胃肠道损害等不良反应。那么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的药品报告中,有很多的抗生素药物都会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药物,就要加强对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监护,才能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这是每个医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需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本文阐述了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危害,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现有国家基本药物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情况和特点,促进基本药物安全、合理使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依据2018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抽取2019年1—1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上报的110份国家基本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主要发生在年龄≥60岁人群(68例,61.8%);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发生ADR患者73例(66.4%);引起ADR前两位的药品种类分别为抗肿瘤药(44例,40.0%)、抗微生物药(29例,26.4%);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34例,29.6%)和皮肤附件(20例,17.4%),临床表现为恶心、皮疹、瘙痒、呕吐等。结论 加强国家基本药物ADR的预防和监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西药用药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西药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报告,对不良反应发生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和效果等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60例患者均是在使用西药治疗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通过采取针对性治疗,治愈151例(94.4%),好转9例(5.6%)。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与给药方式、抗生素药物类型不同等有关。临床表现以皮肤出现皮疹、红肿及瘙痒为主。结论引起西药不良反应发生因素较多,为有效避免西药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医护人员与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须严格遵循合理用药准则,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成药的药品不良反应(ADR)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报告,通过帕累托图来分析发生ADR的患者年龄、累及器官/系统、药品种类以及不合理因素。结果共收集ADR报告401份,帕累托图分析结果显示,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较多(208例,51.87%),主要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附件系统、消化系统(354例,67.82%),品种以理血类中成药(165例,41.15%)为主,不合理因素主要为用法用量不适宜(45例,38.46%)。结论临床用药应全面考虑ADR影响因素和用药合理性,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我门诊近几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门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12例,并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12例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为35天~88岁,不同年龄组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占比最高;212例报告中联合用药占57.08%;药品种类以抗感染类居首位;不良反应/事件主要累及患者的皮肤及附件等。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会对临床用药合理性产生影响,应对其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38例,对入选患者进行年龄、性别、药物使用情况、用药过敏史、用药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进行记录和分析,参考国家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其因果关系进行评价。结果抗菌药物引发不良反应与患者的年龄、使用的药品种类相关。138例患者中68例停药后治愈,占49.3%,70例经对症治疗后显著好转,占50.7%。其中,102例对原有疾病的治疗影响较小,占73.9%,28例病程延长,占20.3%,8例病情加重,占5.8%。结论医护人员应根据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用药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就100例中成药不良反应展开深入的分析。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100例,重点分析中成药不良反应案例的临床表现、可疑药品、年龄、性别等资料。结果 100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中轻度25例,占25%;中度45例,占45%;重度30例,占30%。其中B型反应62例,占62%;A型反应38例,占38%。有3例患者因不良反应较为严重,救治无效而死亡。结论临床应重视中成药临床不良反应的监测,以尽量减少或避免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左氧氟沙星胶囊治疗耐多药肺结核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确定用左氧氟沙星胶囊治疗并引起不良反应的37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7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消化系统反应21例,皮肤反应7例,血液系统反应4例,泌尿系统反应2例,神经系统反应2例,心血管系统反应1例。所有患者经减小药物剂量或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影响左氧氟沙星胶囊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因素有患者年龄、药物剂量、联合用药的种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病例78例,对其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主要为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以及莫西沙星等。静脉注射是主要给药途径,累及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皮肤等。结论喹诺酮类抗生素可导致多系统发生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予以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