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能源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战略性命题。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多元化能源政策是进入70年代以来实施并迅速发展的。1973年10月正值日本等西方国家依靠中东廉价石油高速发展经济的时期,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美国及西方大多数国家表现出亲以色列的立场,激起了阿拉伯人民的公愤。在西方国家既无思想准备又无充足的石油储备的情况下,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以石油为武器,对西方国家采取了禁运、减产、提价等措施,削减石油产量5~25%,并完全停止对美国的石油出口,限制对其他亲以色列国家的石油出口。油价大幅度上涨,每桶油价从1973年10月6日的3.01美元提高  相似文献   

3.
日本石油资源匮乏,严重依赖进口,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日本经济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60年代廉价石油的供给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也使其备尝苦果。能源安全保障一直是令日本政府和产业界头痛的问题。果然,海湾战争给国际石油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由于日本政府和民间企业迅速作出反应,再之海湾战争的尽早结束,总算使日本免受了可能到来的“第三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但心有余悸的日本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和实施新的能源政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能源安全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能源安全是一个直接与能源供求比例相联系的概念 ,但在全球化条件下 ,能源安全又应当是一个处于开放体系中并与世界相互依存的概念。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并不主要是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 ,而是由清洁能源需求刚性上升而供给严重不足所引发的结构性矛盾 ,这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主要矛盾 ;石油短缺是我国国内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在全球化条件下 ,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 ,同时它也是政治和军事问题 ;它不仅与国内供求矛盾及其对外依存度相联系 ,同时它还与该国对世界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军事影响和控制力相联系。目前世界石油需求不平衡加剧 ,中国加入WTO后 ,中国能源产业面临巨大压力。为此 ,中国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安全政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产业》2006,(2):87-88
为确保能源安全,日本经济产业省已经拟订了《国家能源新战略》,决定将日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从目前的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0%下降到40%。日本将根据新战略制定今后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政策,修改能源基本计划。  相似文献   

6.
叶静亚 《特区经济》2011,(12):113-115
能源安全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匮乏的日本在二战后因时制宜,高度重视能源安全政策的制定,通过设立一元化能源主管部门、调整能源构成和来源的多元化、政府主导官商结合拓展能源市场、积极开展能源外交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保障本国能源的安全供应,实现了战后的日本经济奇迹。本文对战后日本的能源安全政策演变从多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即战后重建时期、石油危机爆发后及进入21世纪以来的能源安全政策,试图为同处东亚、经济发展迅速、能源需求迫切的中国能源安全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8.
多年来,日本各界人士就长期经济停滞的原因提出了多种观点。把这些观点可归纳为“结构因素主导论”和“景气因素主导论”两大类。分析两者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以及双方的意见分歧,笔者认为两类观点都有失之偏颇之处.只有正确认识日本经济基础层面的问题和不同政策的作用,使两者合理配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能源安全是一个直接与能源供求比例相联系的概念 ,但在全球化条件下 ,能源安全又应当是一个处于开放体系中并与世界相互依存的概念。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并不主要是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 ,而是由清洁能源需求刚性上升而供给严重不足所引发的结构性矛盾 ,这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主要矛盾 ;石油短缺是我国国内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在全球化条件下 ,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 ,同时它也是政治和军事问题 ;它不仅与国内供求矛盾及其对外依存度相联系 ,同时它还与该国对世界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军事影响和控制力相联系。目前世界石油需求不平衡加剧 ,中国加入WTO后 ,中国能源产业面临巨大压力。为此 ,中国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安全政策。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是一个能源匮乏的国家,也是节能降耗、提高能源效率的先进国家。近年日本的节能降耗又有新进展。当前,在国际资源能源争夺日益激烈,节约资源能源已被各国提升到战略高度的形势下,日本的努力越来越引起世人瞩目。本文拟对近年日本节能降耗新进展的突出特点、重要举措、背景分析等做些浅析,进而探讨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促进临港产业发展的政策与经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进程加快,临港产业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日本从很早开始便十分重视临港产业的发展建设,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保障临港产业的蓬勃发展。日本促进临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是涵盖了国家经济计划、产业政策、港口政策、投资政策、技术政策和贸易政策等多方面,各种政策目标统一、层次性强、相互配合,带来了日本临港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近年来临港产业发展迅速,参考日本的成功发展经验有助于我国临港产业政策体系的规范和建设。  相似文献   

13.
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评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其自身的改革也势在必然。经过反复争论和协商,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方素最终确定,但围绕其作用性质以及改革的基本取向和具体的改革方式,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这种议论对于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金融改革会带来一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自2003年起至今,日本观光立国战略实施已有5年。在过去的5年中,日本政府在观光立国战略的体系框架下制定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日本各界对于观光立国战略的成功实施都寄以厚望,希望观光立国战略能够为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从政治、经济双重角度分析和探讨这些政策法规出台的背景、政策法规其本身的内容、实施的状况、取得的实效、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后,我们认为这些政策法规将对日本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旅游业将成为日本针对国内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的契机,一方面观光立国战略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一战略也将为日本努力成为政治大国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延续和深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我国政府通过国家工业生态园区试点建设,逐步推进区域层面循环经济的发展。日本生态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为完善,因此本文在阐释其发展特点及生态产业园区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分别从环境、经济、政治、社会等角度出发重点剖析了日本发展生态产业的动因,并结合我国生态产业园区的实践情况,认为政府在制定发展政策时,应注意激励企业的自发参与精神,合理规制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关系,并引导基层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我国普遍实施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不具备经济条件的前提下,如何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模式特点,寻找发展农村养老保险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资源支持,自然成为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政策选择和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7.
农地规模化经营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日本为推进农地规模经营,采取了放宽土地数量限制、解除对土地租金的最高限制权、发展有效率和稳定的农业生产单位等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改变小规模农户仍占多数的格局。反思偏差成因,对于推进我国农地规模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日本反倾销政策及其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利芳 《亚太经济》2006,27(6):101-104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反倾销制度的国家之一,其反倾销政策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时,在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纷纷采用反倾销手段保护本国产业、国际反倾销摩擦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同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却很少发起反倾销调查。本文从日本反倾销政策的基本内容出发,考察了日本反倾销政策及其实践的特点,并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相关原因。  相似文献   

19.
社会政策是指涉及社会福利、健康、就业、住房和教育等各个方面、体现人文价值关怀的一系列法律条文和规范,它同时具有官方色彩和公共性。由于社会政策兼顾现在和将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成为一种比较好的应对危机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干预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社会政策的选择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并需要将重点放在社会保障、就业和房地产等领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多层级政府模块、政策体系模块、政策体系实施效果评估模块三个维度构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政策体系评估框架;其中多层级政府模块包括中央政府、省级地方政府和基层地方政府,政策体系模块包含政策目标组合、政策工具组合和政策客体组合,政策体系实施效果评估模块是指技术创新产出指标的完成情况。本文以上海市为样本,对该框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政策体系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培育机制,构建了产业培育政策体系综合指数,验证了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