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003—2019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我国各省份社会资本水平差异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地区社会资本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之间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机制检验发现,社会资本通过影响融资约束和信息不对称这两条渠道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产生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弱化社会资本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关系,且社会资本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之间的关系存在企业异质性,以上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非金融企业迅速发展。研究发现,现阶段非金融企业参与影子银行业务主要是通过参股非银行金融机构、委托代理、民间借贷等其他金融业务方式。其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等其他融资方式,对企业盈利能力产生“风险累积”效应、激励效应和资金分流效应,及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买生  王赛 《财会月刊》2020,(22):79-88
选择2009~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财务重述作为盈余质量的测度指标,实证检验微观企业金融化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发布财务重述的概率,说明企业金融化降低了盈余质量。并且,这一现象在非国有企业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上市公司中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金融化通过提高控股股东资金占用、增加管理层在职消费等途径降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企业金融化带来的盈余风险,提高了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和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  相似文献   

4.
以2007~2020年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实体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可为缩小实体企业影子银行规模、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一定的启示。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实体企业影子银行化显著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实体企业影子银行规模与企业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机构投资者可以识别这一经济后果并仅对实体企业过度影子银行化发挥抑制作用;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实体企业影子银行化的负向影响在产权性质为国有、股权激励强度较大、聘请“四大”进行审计的公司样本中更为显著。渠道测试显示,降低代理成本,无论是第一类代理成本还是第二类代理成本,都是机构投资者持股影响实体企业影子银行化的作用路径。  相似文献   

5.
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支柱,其信贷安全是稳定我国金融市场的重点内容。现有研究从宏观层面入手分析商业银行风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微观层面入手所开展研究的却不多。文章以企业盈余管理为切入点,利用2007—2018年我国商业银行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企业贷款客户的两类盈余管理行为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借款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一般不会影响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股权质押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会正向影响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借款企业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会显著提升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数量。为此,应加强对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管控,保证银行的信贷安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金融机构创新的不断推进,影子银行通过非常规的形式拓宽了金融服务的可能性边界,从而受到各界广泛的关注。影子银行一方面能够促使商业银行运作模式及盈利能力发生转变;但另一方面由于其高杠杆性、高关联性以及期限错配等特点又放大了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本文着重探讨了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金融机构创新的不断推进,影子银行通过非常规的形式拓宽了金融服务的可能性边界,从而受到各界广泛的关注。影子银行一方面能够促使商业银行运作模式及盈利能力发生转变:但另一方面由于其高杠杆性、高关联性以及期限错配等特点又放大了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本文着重探讨了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到来,影子银行出现在人们面前,由于近些年来影子银行如火如荼的发展,其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所面临风险,得出防范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自2007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影子银行开始在世界各地产生,并逐渐开始向世界传统的银行金融体系发起冲击.当前,影子银行也开始成为我国关注和研究的对象.随着影子银行的海外业务,在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相对简单和有限的.然而,在一系列连续的影子银行危机、 网上借贷平台的崩溃之后,敲响了影子银行风险的警钟.因此构建完善的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体系,对于推动我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影子银行作为一种规避风险的创新金融工具,能够为各类企业提供多样化的信贷、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变幻莫测的房地产市场形势以及其它复杂的原因,影子银行的风险也逐渐暴露,这不仅对中国金融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还有可能波及全球经济.房地产行业作为影子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两者互相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影子银行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相互作用,进而提出了对影子银行风险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杜轶斐 《财会通讯》2021,(2):145-149
企业金融化一方面对我国实体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有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该企业进行各方面的短线投资,影响其经营方针,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基于此,文章从企业金融化的动机研究出发,分析企业金融化会给非金融企业带来正负双重效应,构建非金融企业金融化边界指标评价体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构建多层因子交互效应面板模型,利用沪深两市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综合分析企业微观个体逐利和避险动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边际驱动效应,并对不同经营状况和不同规模企业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经营状态较差的企业,其金融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是风险规避;经营状态一般的非制造企业则是逐利和避险的双重驱动结果;而经营状态较好的企业主要受到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规模来看,小型非国有和大型非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关键动机是风险规避,规模一般的非国有企业体现出逐利和避险的双重效应.通过模型估算的宏观影响因子,其总体趋势与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为吻合.总的来说,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的增加,主导了实体企业的金融化.  相似文献   

13.
如何持续降低企业盈余管理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数据性问题。金融科技使传统金融服务业发生根本性变革,有利地推动了实体企业发展,那么,金融科技能否降低企业盈余管理呢?本文以2011~2020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抑制性作用。在采用工具变量、双重差分及替换回归模型、替换变量和增加金融发展水平控制变量等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机制检验表明,金融科技通过微观公司治理完善、中观融资约束缓解和分析师关注三个渠道作用于企业盈余管理。异质性分析表明,内部控制强、管理费用率低的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和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企业,金融科技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应大力推动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机构,以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最终实现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影子银行的讨论和研究愈加深入,影子银行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蕴藏风险的同时也有益处。我国金融市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若对影子银行持一概否定的态度进而取缔以规避风险,会严重阻碍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目前,我们需要做的是正确分析影子银行存在的系统性风险、信用风险等,并建立合理的信息披露制度,创新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能,使影子银行阳光化。  相似文献   

15.
近期我国债券市场违约风险进入阶段性高点,近40家发债主体超过50只债券约600亿元的风险规模,暴露出债券组合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等影子银行领域的资产质量风险,撕开了影子银行风险的一角,值得高度关注。中国的影子银行是特定的历史环境、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形成的产物。影子银行一直小规模地存在于中国的经济体制中,但是近几年经历了一次规模的急速扩张。本文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和成因进行探究,旨在为规范我国的金融市场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抑制非金融国有企业开展影子银行业务,促进实体企业脱虚向实,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是新形势下国家审计的内在要求。选取2008—2018年非金融上市国有企业及其下属上市子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多重差分模型,验证了国家审计对非金融国有企业影子银行业务具有抑制效应,并且,国家审计通过连续监督和国家审计公告发挥抑制作用,且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在抑制非金融国有企业影子银行业务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家审计在内部控制水平更高、融资约束更强以及“子强母弱”型的非金融国有企业中对影子银行业务产生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审计协同机制对非金融国有企业影子银行业务产生的抑制效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实体企业"弃实投虚"现象愈演愈烈,资产金融化趋势逐渐涌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文章以2007—2018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企业效率分为综合效率和主业效率,分别考察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二者的影响,并检验了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效率的关系是否受到金融资产流动性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对综合效率和主业效率均具有抑制作用;相比短期金融资产而言,配置长期金融资产对企业效率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考虑到金融投资决策受融资约束的影响,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方法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融资约束下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效率的关系,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与综合效率间不存在融资约束门槛,但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主业效率间会因融资约束的差异呈现显著的倒"U"型非线性区间效应.研究结果可为监管层规范实体企业金融投资行为以及企业制定金融投资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实体企业"弃实投虚"现象愈演愈烈,资产金融化趋势逐渐涌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文章以2007—2018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企业效率分为综合效率和主业效率,分别考察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二者的影响,并检验了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效率的关系是否受到金融资产流动性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对综合效率和主业效率均具有抑制作用;相比短期金融资产而言,配置长期金融资产对企业效率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考虑到金融投资决策受融资约束的影响,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方法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融资约束下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效率的关系,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与综合效率间不存在融资约束门槛,但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主业效率间会因融资约束的差异呈现显著的倒"U"型非线性区间效应.研究结果可为监管层规范实体企业金融投资行为以及企业制定金融投资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熊婷  程博 《财会通讯》2013,(12):46-48,52
本文以2010年深市A股非金融行业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操控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操控性酌量费用显著负相关。表明高质量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企业杠杆操纵会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及宏观金融系统稳定,如何治理杠杆操纵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2012~2021年A股非金融企业数据为样本,探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作用路径、异质性特征以及经济后果。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抑制企业杠杆操纵,在替换变量、控制内生性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优化内部治理环境以及缓解融资困境的方式抑制企业杠杆操纵;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通过表外负债操纵杠杆、资金技术密集型、低市场化进程以及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样本组中,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杠杆操纵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经济后果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具有穿透性,其对杠杆操纵的抑制作用有助于降低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并提高未来市场价值。相关结论为抑制企业杠杆操纵、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