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院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矛盾,在物质生活领域中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其在全球经济语境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球社会与市场个体的利益博弈,二是全球社会与各国利益博弈,三是各国政府间利益博弈,四政府所代表的该国整体利益与市场个体的利益博弈.而经济法理念是经济社会化条件下的实质公平正义,其核心内容是在兼顾私人利益的基础上的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随着科技和社会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已经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因此,文章针对全球社会整体利益与市场个体利益博弈的合理均衡的市场场规制度的构建,就需要以经济法理念为指导,实现人与自然、全球人类利益与各国利益、各国政府与市场主体利益博弈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全球市场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2.
朱钊 《城市发展研究》2022,29(3):8-14,25
国有企业有限持有的土地使用权与地方政府强势控制的土地发展权构成了国企划拨土地的特殊产权结构,并在土地再开发过程中涉及复杂的利益博弈.现有文献中常用科斯谈判去理解优势区位的国企土地无法更新的交易成本根源,但在发生再开发行为中的解释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研究提出一个命题,即认为产权主体创设新产权形式的效率要比谈判中的利益博弈大...  相似文献   

3.
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矛盾,在物质生活领域中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其在区域经济中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央与区域地方的利益博弈;二是政府所代表的社会集体利益与市场主体个体利益的博弈。而经济法理念是经济社会化条件下的实质公平正义,其核心内容是在兼顾私人利益的基础上的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因此,区域经济制度现代化就需要以经济法理念为指导,借鉴我国区域经济制度演变的历史经验,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利益博弈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区域经济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行控规研究多侧重于技术层面,而对城市开发中的利益矛盾与利益博弈缺乏深入分析的问题,基于公共政策学视野,运用利益分析方法,对控规运作中的地方政府、开发商、规划师和社会公众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博弈展开系统研究,揭示了控规运作中利益冲突和利益矛盾的关键所在.基于此,研究提出亟需建立基于多元主体利益平衡的控规运作制度,以协调利益矛盾,保障合法利益,遏制利益膨胀,促进多元利益平衡,增进公共福利.  相似文献   

5.
物流金融模式运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利益分配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物流金融的健康发展状况。纵观前人所述,多数学者运用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等学科研究物流金融,很少有人用博弈的方法分析物流金融模式,更鲜见对物流金融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进行博弈分析。为了使物流金融服务契约更加具有约束力,首先需要解决的  相似文献   

6.
杨楠 《价值工程》2021,40(14):52-53
本文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目前项目经理与项目利益相关者、建筑施工企业以及项目经理相互之间的博弈现象,探讨了项目经理与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兄弟博弈",项目经理与建筑施工企业的"纳什均衡"以及项目经理相互之间的"纳什均衡",并且引申至重复博弈,提出项目经理在这种两方博弈甚至多方博弈中不仅要考虑自身利益,还有顾全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7.
立法过程实际上是相关利益群体多方博弈的过程,博弈过程有赖于博弈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使其成为不同利益主体的制衡的平台,使得立法更能够反映民意。在立法中对弱势利益群体的利益的保护,一直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立法过程实际上是相关利益群体多方博弈的过程,博弈过程有赖于博弈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使其成为不同利益主体的制衡的平台,使得立法更能够反映民意.在立法中对弱势利益群体的利益的保护,一直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中部崛起中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部崛起战略中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把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区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存在诸多矛盾与冲突,必须建立一种市场化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新的博弈机制,缓解和消除中部崛起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问题上的不和谐因素,强化合作利益、共享政策,让不同区域共同分享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初以来的房地产调控,通过限贷、限购,迫使开发企业主动降价以缓解现金压力,同时通过保障房和体制建设实现房地产长期稳定发展。调控是利益重新分配的反复博弈过程。从博弈论视角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企业及购房个体具有不同的行为集合与支付函数。本文认为,中央政府的房地产调控存在常态化趋势,而随着博弈的深入,各开发企业之间的博弈将经历不同的阶段,体现为不同的博弈型态,最终是否走快速周转策略、走刚需路线,将成为开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李勤 《财会月刊》2005,(11):52-53
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过程是集团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过程.集团公司总部为在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中赢得利益平衡,应从集团公司整体利益出发,进行财务控制的博弈分析,设计解决集团公司财务控制存在问题的途径,从而有效实现集团公司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的企业暴露出其公司治理方面的各类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委托代理问题.本文将基于现代公司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阃的博弈视角,从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两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建立怎样的报酬机制以规制代理人的行为,使其利益与委托人利益更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的利益博弈长期存在,并影响中央政府利益的实现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通过博弈模型的分析,发现必须依靠制度与法制来建立"中央为主导,地方为主体"的政府间新型利益关系,才能实现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利益博弈的相对均衡.  相似文献   

14.
王蕾 《企业研究》2012,(18):14-15
利益问题是推动地方政府间合作与竞争的核心。基于不同地区地方政府的不同利益,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差异,而地方政府就是在这种求同存异的利益博弈的过程中通过府际合作与府际竞争两种博弈样态不断地进行着利益的划分与分配,补偿与让渡,最终达成一个利益协调与稳定的状态。只有对政府间的一致性利益建构双赢合作机制,对其差异性利益建构良性竞争机制才能促进地区间的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网络治理视角的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将合作博弈引入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分析地方政府、企业及第三部门各自的目标函数和博弈资源,构建地方政府网络治理主体合作博弈模型。研究表明:各治理主体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获得合作收益,各主体基于各自目标函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引致了博弈,并在博弈的过程中表现出利益二元化的特征,在权衡自身利益、合作收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后不断调整策略;为确保良好的治理效果,提出从监督、信任、利益分配、信息披露与共享四个方面规范治理主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颜红艳 《价值工程》2010,29(5):134-135
工程管理Partnering模式是项目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并最终形成"合作博弈"的均衡战略组合。本文结合合作博弈理论模型,分析了Partnering模式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合作博弈,指出:Partnering模式的各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充分条件是在有效磋商的基础上签署有约束力的Partnering协议;工程管理Partnering模式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博弈具有凸性,能提高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提出基于Shapley值建立合理的Partnering模式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7.
热计量改革是供热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本文首先建立热计量改革多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并对合作博弈的充要条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博弈是推动热计量改革的关键,合作博弈的充要条件是主体之间建立的约束协议及合理的利益分配。在改革进程中,要想达成多主体的合作博弈并非易事。在总结博弈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热计量发展和改革的实际,本文深入分析了不同博弈主体在热计量行业博弈中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城市建设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利益的博弈,而兼顾各方利益平衡则决定了具体项目开发的效率和质量。文章围绕南宁市东沟岭"棚户区"改造开发的具体做法,分析坚持以人为本,运用和谐理念解决改造开发建设的点滴得失,探索人居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一个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最起码涉及到四个博弈模型:一是该旅游地决定进行旅游开发与否的单人博弈;二是企业之间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博弈;三是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博弈;四是旅游地居民之间的博弈。这些论述是在理想的状态下进行的,实际的情况要复杂得多,离开了理想的条件,这些论述的结果可能不成立,但这些论述的结果对实际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对这些博弈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院文章以两个实例来分析企业与高校双方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动态博弈过程,指导企业对整体博弈格局及其自身境有个清晰的认识,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能适当引导学校的开发方向来提高合作成功的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