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福建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已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农产品销售不畅、市场价格低迷,农民增收缓慢;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亟待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不知从哪里来,农村中剩余劳动力不知往哪里去;消费不旺、扩大内需难度大等.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可以发现它们都与农业信息化问题紧密相关.因此,只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才能有效地突破当前福建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遇到的瓶颈制约,在新世纪中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对策刘苍劲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  相似文献   

3.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我国农业发展的政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战略思想,主要内容是:坚持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积极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调整,优化受精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产业化经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苏南农村工业化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农村工业化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深入研究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剖析了其基本成因,有针对性地探讨提出了中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给予“国民待遇”;将武汉建成为中部经济发展的“中心增长极”;着力培育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以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选择跳跃式的发展战略等。  相似文献   

7.
臧秀清  郝庆禄 《经济论坛》2003,(1):57-57,26
秦皇岛农业现代化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被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之后,农业经济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起步。到2000年秦皇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主导产业群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7%,农村二、三产业比重达78%。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57.3亿元,增长19.5%;税金3.45亿元,增长8.2%,农业和农村经济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一、秦皇岛市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推动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数量少且缺乏规模效应。从量上看,…  相似文献   

8.
孙世芳 《经济论坛》1996,(12):10-12
对农业产业化几个问题的认识孙世芳农业产业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大变革。如果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侧重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农业产业化则是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进步,是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大发展。它的出现和发展不...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目前已难以支撑农村的经济发展,而且日益成为严峻的宏观经济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农业资本运营,这种判断是基于资本运营的某些特性和我国的改革实践。资本具有价值性、增值性、要素优化组合和流动性,而我国农业一谈不上价值性,农民没有对所有要素进行价值评估的必要和习惯;二谈不上增值性,多数农民的所得只够维持温饱有余的生活,难以拿出更多的钱扩大再生产;三谈不上优化组合,全国有70%被束之高阁的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银行里有6万亿元的存款、2万亿元的存贷差,农村有1亿多剩余劳动力,这样多的生产要素竟没有在…  相似文献   

10.
朱建华 《经济前沿》2001,(10):15-17
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1、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的变化。1979年我国的改革始发于农村,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和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农村改革以市场为取向,一是突破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和收益分配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二是突破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绝大部分农产品开放价格,供求关系实行市场调节;三是突破了单一的农产品结构,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业商业建…  相似文献   

11.
李浩  于丽敏 《经济纵横》1997,(2):60-62,36
吉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选择□李浩于丽敏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历来是吉林省经济发展中倍受关注的重大问题。而促进和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很好地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和解决农民就业的关键所在。因此,深入分析吉林...  相似文献   

12.
杜青林 《环境经济》2004,(12):14-15
为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国政府将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更加注重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易经章  易延生 《技术经济》2002,21(10):31-32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农村是市场经济大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在农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3.78%。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经济理论界颇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影响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跨世纪发展,这就是科学技术在农村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劳动者技能素质低,科技人才不足,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许多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所以,加快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已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肩负着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两大历史任务。特别是农民收入的增长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面对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双重约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9,(3)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但农业农村经济却呈现迟滞现象,农村经济发展不确定问题不断增多,资源回流供给问题严重,市场约束呈现不均衡状态,因此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众多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和探索,为了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均衡发展而奋斗。文章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农业农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26):F0002-F000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农村改革走过了20多年的光辉历程,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据统计,1990年-2001年农民纯收入增长4.48%,仅为同期城镇增长的64%;二是农业发展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生产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盲目等问题十分严重;三是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不足,农村医疗、保险、教育等事业发展极端落后。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不合理、农业整体效益不高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农民的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生活的提高必将带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本文就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和途径,谈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永作 《经济问题》2000,(11):54-5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采取工业生产引入农村的经济发展战略,带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及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文中介绍了长野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是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利用网络和通讯手段,把工业生产和第三产业导入农村,政策和措施上力求缩小城乡差距。并指出日本农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三D”问题,即危险、脏、辛苦。  相似文献   

20.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农业标准化是推进吉林省农业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吉林省农业标准化建设主要存在观念落后、对标准的整体水平不适应、人才和技术不足等问题。要加强宣传,落实“六大体系”建设,进行制度创新,开展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