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检验实际利率对家庭储蓄行为的影响,本文运用2000-2010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发现实际利率和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显著负相关,而且,2004-2010年这一子样本时期,相对2000-2003年这一子样本时期,储蓄与利率的负相关性在统计上更为显著.这表明,中国家庭存在一个目标储蓄水平.当实际利率下降时,会降低储蓄的回报,人们会被迫减少当前消费、增加储蓄来实现目标财富水平.  相似文献   

2.
汪浩瀚 《经济地理》2007,27(3):480-484
在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居民消费的宏观制度环境和微观选择行为发生了较为重大的变迁。文章在制度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基于居民消费行为的分析框架,分别建立了城镇与农村居民宏观消费与储蓄模型,并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数据的统计方式、经过GDP平减指数处理过的数据以及回归结果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中国城乡消费函数,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研究家庭能源消费可为能源规划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中国家庭能源消费为研究对象,在全国和省域尺度上,分析了其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差异。结果显示:(1)1997—2016年,中国城乡家庭能源消费在总量上的差距逐渐扩大,在人均量上逐渐缩小,说明城市化过程中家庭部门的能源消费不断向城市地区转移,同时农村家庭的能源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电力消费在各地区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石油、天然气和热力基本呈上升趋势,煤炭在各地区有增有减,说明家庭能源结构呈现出电力等现代能源对煤炭的替代及煤炭的清洁化利用趋势;(3)不同能源消费类型的变化速率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反映了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在各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邢大伟 《经济论坛》2010,(6):153-155
居民资产选择多元化是我国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财富迅速积累的必然结果。本文以扬州为例,分析了农村居民家庭资产总量和结构的变化,探讨了资产、收入和消费的关系,重点分析了农村居民家庭储蓄高企的原因,提出了优化居民资产选择、降低储蓄比重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储蓄与投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资本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资本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储蓄的规模以及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决定的。储蓄能否完全转化为投资,或者说多大比例的储蓄转化为投资,对一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运用协整技术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数据,结果表明中国储蓄与投资存在明显的协整关系,即储蓄一投资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长期内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内储蓄,但投资一储蓄的相关系数并不是很高。本文认为目前大量外资涌入中国是造成储蓄一投资相关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国民储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中国从1978年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增长率在1978~2000年期间平均达9%左右。同期中国国民储蓄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居民储蓄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民消费特征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运用数理统计学中的聚类方法,对我国农民消费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农民消费在消费结构和地域方面的变化特征,说明国家政策对农民生活水平影响显著,未来中国农民消费的区域差异将减小,影响中国农民消费的因素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   总被引:116,自引:5,他引:116  
本文选择中国城镇居民 1 991— 1 998年间平行面数据 ,采用工具变量和广义矩估计方法 ,对预防性储蓄模型进行估测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本文第二部分对国内外同类研究扼要综述 ,并着重介绍Dynan的预防性储蓄模型。第三部分是对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数据及估测方法的说明 ,最后给出本研究对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实证研究结果 ,以及对居民预防性储蓄产生原因所作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是由建行和德国施威比豪尔住房储蓄银行合资建立的中国首家按照国际惯例经营的住房储蓄银行。通过比较中德银行住房储蓄贷款和公积金住房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成本,分析了中德银行住房储蓄贷款优势、劣势和适宜人群。最后指出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应进一步适应中国国情,吸引更多潜在顾客。  相似文献   

11.
张学睦  杜佳  李春晖 《生产力研究》2023,(10):21-25+161
文章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中的11 819个家庭样本数据,通过构建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家庭结构对家庭人均消费、生存型家庭人均消费及非生存型家庭人均消费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家庭规模、家庭老龄化程度显著负向影响家庭人均消费与生存型家庭人均消费,且高等消费水平家庭对二者的变动较为敏感;家庭规模、家庭老龄化程度对非生存型家庭人均消费的作用效果因消费水平而异,家庭规模促进低水平消费、抑制中等及以上水平消费,家庭老龄化程度的负向作用随消费水平的提升而减弱。  相似文献   

12.
中国消费不振,内需不足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本文分析认为,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是造成中国消费不振的主要原因.针对收入分配失衡对消费造成的负面影响,文章的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消费不振,内需不足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本文分析认为,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是造成中国消费不振的主要原因。针对收入分配失衡对消费造成的负面影响,文章的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理论界对农村消费区域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基本面进行分析,建立指标体系,设计出9个指标对农村居民消费区域进行分类,目的是为了研究并说明不同消费区域之间农村居民消费的实际差异程度,所使用的计量分析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法。对分类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为寻找到区域间差异产生的原因提供分析研究的平台,为研究农村区域竞争力省际比较提供了定量支持,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制定与实施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变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持续多年的“短缺”局面已基本结束,社会产品基本上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然而伴随着买方市场格局的形成,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由此而来的生产能力闲置、下岗失业增加、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日益突出,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启动需求的措施,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问题何在,举国关注。本文从考察城镇居民收入和支出变化状况入手,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边际预算份额、基本消费支出及需求总支出弹性进行实证考察,分析问题的症结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支出状况消费支出的变化不仅取决于收入的绝对水平,而且还取决于收入分配的结构状况。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三亿多个家庭,是海内外投资者极需了解其消费状况的对象。此文反映了对这一问题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居民储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经济社会,储蓄对积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在通货膨胀下,居民的储蓄意识、储蓄动机、进而储蓄行为都会产生异变现象,研究这种变化的规律性对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乡家庭居民食物消费低碳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碳经济目前已经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经济模式,消费作为经济的重要环节,其模式必然要与之相适应,家庭居民食物消费的低碳化也随之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根据宏观统计分析数据,对比分析了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家庭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及其带来的食物C消费变化,并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分析了影响我国城乡居民食物C 消费的主要因素,说明了我国城乡家庭居民的食物消费需要通过不同的侧重途径达到低碳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城乡家庭居民不同的食物消费低碳化途径.  相似文献   

19.
广东城乡居民消费储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革  许学强 《经济地理》1996,16(1):46-52,59
广东城乡居民消费储蓄时空变化分析赖革,许学强(中国银行广州市分行510120)(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广州,510275)消费和储蓄问题是非常敏感的社会经济问题。消费表现为人们由于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而用于生活资料和劳务方面的支出;储蓄是指人们...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中国城镇居民1980-2007年的数据,检验了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三类动机,即生命周期动机、遗赠动机和预防性动机。结果发现这三类储蓄动机都对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行为产生影响,其中生命周期储蓄动机是解释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导致整个社会的遗赠储蓄增加,引起总消费不振。此外,由于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中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