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其仁 《商界》2007,(1):70-72
高速增长的经济,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带动公司和公司群健康、持续、高速地成长,在国家经济增长与公司成长之间,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的组合。这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的公司成长要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是最为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之一,当前中国飞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让世人瞩目,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纵观各种经济模型,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和源泉,是由各个国家的特定发展阶段和国情决定的具体的特定的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分析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阶段与演变以及最新成果,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新特点 这方面的特点很多,这里主要论述两个大的特点。 (一)中国的崛起打破了传统的格局 1.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30%左右,排第一位;其次是印度,  相似文献   

4.
冷静看待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青  赖颖梅 《商场现代化》2006,(24):176-177
从1978年至2005年,我国的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如何解释中国所创造的经济奇迹?本文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及该种增长模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中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5.
魏杰 《中国市场》2012,(42):13-16
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一直处于下行状态,这实际上反映出中国经济出了深层次问题。解决之策是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包括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调整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实现稳增长。  相似文献   

6.
《财经界(学术)》2007,(7):108-109
今年第一季度以来经济高增长让人们担心中国是否会出现通胀率攀升和经济过热的局势。来自价格和货币供应方面的证据表明,中国经济并未过热。当前,投资、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此消彼长,中国经济增长结构开始转变。而通过货币、财政和汇率政策的相互协调,未来两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逐步得到控制。中国经济正在转向,但是外贸盈余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仍是当前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7.
《商界》2007,(4):16-16
经济增长连续四年达10%给中国带来什么?;中国经济软着陆大局已定;经济高增长还能持续多久?;2007年经济和社会发展6项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8.
人们普遍担心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更期待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出现。未来5—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究竟来自何处?  相似文献   

9.
知识产权具有“保”与“反”的二重性,即在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权益的同时又要反对其权利的延伸与滥用。知识产权的正面作用是可以鼓励创新,促进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知识产权的负面影响是垄断权利的延伸与滥用、驱逐竞争对手和扼杀技术不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而阻碍当地经济增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限制知识产权滥用,可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27年的"黄金增长",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然而,在持续高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问题,经济结构失衡以及全球经济失衡危机也日期严重起来。中国凭借拼能源、拼资源、靠外需拉动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最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一、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新特点这方面的特点很多,这里主要论述两个大的特点。(一)中国的崛起打破了传统的格局1.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本文利用动态递推模型得出结论: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高的投资率和高的资本形成率,同时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也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正由要素驱动、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进行转变。通过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型——索罗模型进行改进,构建旅游经济增长模型,进而给出旅游创新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新解释:只有以合意的旅游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才能使得旅游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旅游创新已然成为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4.
对我们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如何,笔者将采取时间顺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加以梳理,笔者认为,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两大支撑"一是人口红利、二是资源禀赋;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产能过剩、杠杆率过高;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着力点重点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不可忽视需求端管理。  相似文献   

15.
周琦 《中国市场》2011,(44):98-98,100
经济危机发生之后,世界各国的救市举措都有可能再次造成"滞胀"的局面,中国也不例外。在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是一种重要的推动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资本驱动型,而该种经济增长模型则具有造成"滞胀"的隐患。中国经济增长应摆脱资本依赖,采取各项措施启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三点新情况和三条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的“痼疾”,是一个深层的问题。10多年来决策层就一直强调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是客观上,几年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7.
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现状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中国现实经济是低质量的高增长率,应重质轻量,以实现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结构性增长的经济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季铸 《财贸经济》2003,(5):14-19
未来20年,中国经济总量要翻两翻,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保持7%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在制度效率减弱、要素供给增长有限、技术创新困难的情况下,结构性增长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源泉、新理论、新思路、新实践.  相似文献   

19.
张立群 《市场周刊》2008,(12):12-15
“2008年是中国经济运行由升转降的一年。这种变化既由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变化的影响,更主要的是数年来宏观调控效果的综合体现。可以认为,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转折性变化,不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而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因此只要政策调整适度,经济增长就不会发生深度下调。在此基础上2009年中国经济将走上更为稳健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20.
在简述经济增长理论之后,对中国经济增长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定,揭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特征,提出了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三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