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探讨连云港市人民银行韩继云一、外汇储备规模理论简析研究外汇储备规模,必然要考虑到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些外汇储备规模理论。6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外汇储备规模在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提高国际借贷信誉等方面的作用日趋重要,引...  相似文献   

2.
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琳 《经济师》2004,(4):52-53
文章从国际收支差额和我国外汇储备供给的特性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近年来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原因。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一国保持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一般原则和衡量指标 ,并深入分析了我国今后在外汇储备需求上的新特性 ,最后 ,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宋晓忠 《经济论坛》2009,(18):40-41
本文主要就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进行了分析。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出现快速增长,已经超出了现有的外汇需求,存在超额外汇储备。对此,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截至2007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突破1.5万亿美元,建立计量模型对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进行实证分析表明:自2001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实际规模一直大于适度规模。应扩大内需,酌情开征外汇交易税,适度进行汇率改革,以缓解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需求角度出发,采用1990-2007年的年度数据,运用多种统计方法时影响外汇储备的因素进行分析,测算出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并解释外汇储备的失调情况,最后提出了优化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对于外汇储备进行概述,分析了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含义,结合我国外汇储备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进行分析.通过指标分析得出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度的结论.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度量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模型,该模型取外债余额、外商直接投资、全面进口额作为自变量,根据丰富的历史数据计算出了我国1994年至2006年13年间外汇储备规模的理论值.最后提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基本思路以及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度增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对外资吸引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但其隐含的负面效应也比较严重,因此,应采取积极的管理策略,调节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高和大幅度增长的状况,化弊为利,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内外部均衡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适度的外汇储备应当是保持足够的储备量以保障偿债支付与国际收支平衡,同时又不会造成资金资源浪费,使储备的机会成本降到最小.而实际上的储备持有量则通常偏离理论上界定的适度储备规模.从需求方面考虑,找出影响外汇储备规模的因素,得出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计量模型,并据此分析了我国历年外汇储备的适度性.  相似文献   

9.
魏章友 《时代经贸》2010,(18):192-193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度增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对外资吸引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但其隐含的负面效应也比较严重。因此,应采取积极的管理策略,调节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高和大幅度增长的状况,化弊为利,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内外部均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对外经济交往的发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巨额的外汇储备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本文采用比例分析法对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迅猛增加,外汇储备问题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但是误差与遗漏近年来也达到很大规模,对外汇储备的影响不可忽略不计,所以文章基于协整理论对误差与遗漏项进行分解,并根据误差与遗漏的分解结果对经常项目与金融项目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调整后的数据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状况。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国林 《当代财经》2003,(2):46-49,50
关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究竟是过多还是不足,经济界一直争论不休。通过描述法定性分析,可得出我国外汇储备是充足的结论;利用比例分析法衡量适度状况时,储备与进口比率、储备与短期外债比率显示过多,而储备与广义货币比率得出适度的结论;使用定量分析法,自回归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得出的结论恰好相反。造成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在于各个理论和方法有不同的假设前提,而现实经济生活本身又充满许多不确定性,因此最好将定性、定量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组数值构成的适度区间,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可根据不同的宏观环境灵活调整。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抵补风险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才是我国适度的外汇储备的问题至今并未得到全面解答。本文从宏观金融工程视角出发,运用或有权益分析方法和VAR,方法。证实既能够满足支付性需求、又能够满足抵补风险的需求的储备规模就是适度规模。本文度量了我国2002-2006年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给国家管理和调整外汇储备存量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外资GDP效果与适度规模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在创建外商直接投资(FDI)GDP效果指数模型和引用当前两种主要的外资适度规模决定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对我国FDI的GDP效果与外资适度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我国FDI利用效果与外资偏离适度规模程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的结论。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可以通过调控我国外资至适度规模来提高FDI的利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的确定是一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当前我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和面临"双缩水"风险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测度我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对加强外汇储备的管理并使其保值增值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外汇储备测度理论的发展为视角,在对各种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介绍和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我国探寻外汇储备最优规模测度理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构建一个包含外汇储备、金融不稳定、资本流动以及实体经济变量的系统分析框架,探讨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外汇储备的相关因素,继而模拟出中国合意的外汇储备规模。研究结果表明,若国内金融稳定受到冲击或者跨境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外汇储备在广义货币量中的占比就会增加;金融不稳定和实体经济状况对外汇储备占比的边际影响都呈现递减的态势,说明外汇储备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另外,模拟结果显示,在确保国内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并不过度,正处于合意的区间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外汇储备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国际收支的连年顺差,境外热钱不断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进一步增大,再加上我国长期实行的外汇制度等原因,使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而且已经是过量增长.而过多的外汇储备量,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风险和损失,包括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以及存在的机会成本等.因此,要从控制增量、合理使用和配置资产以及改革现行外汇制度等角度出发,对我国外汇储备进行合理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外汇储备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主要由多年贸易顺差积累形成,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直接影响着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高额外汇储备一方面增强国家的国际清偿能力和购买能力,使国家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先进的技术设备;另一方面也会削弱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引起贸易摩擦等。优化产品结构,分散贸易地理方向,扶持企业发展等措施有助于减轻两者之间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美两国经济的本质性差异出发,通过刻画中国外汇储备对外投资的"循环路径",构建了包括央行、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斯塔克尔伯格及古诺模型,进而模拟出中国外汇储备对外投资对本国经济的间接贡献、合意的外汇储备投资组合,以及最优外汇储备投资规模。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风险资产的规模将影响外汇储备间接转化为美国对中国FDI的比例。同时,中国央行外汇储备规模及投资策略对危机时期的反应不足。改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的主要方法包括降低居民的相对风险回避系数,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居民消费,以及大力发展中国金融市场,降低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被主权货币所取代。但近年来,随着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汇率的频繁下挫和当前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定量宽松政策,以美元为主要外汇储备形式的国家面临严重的汇率风险损失和实际资产缩水,提高黄金储备规模由此受到广泛关注。对此,在深入分析全球黄金储备变动情况的基础上指出,一国只有根据其外汇储备的管理目标、风险偏好以及对经济发展长期走势的判断等因素来具体选择增持黄金储备资产的规模和时机并采取科学、审慎、灵活的管理策略,才能实现缓解外汇储备风险、维护国民财富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