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60年代上半期以来,亚洲“四小”——新加坡、南朝鲜、香港和台湾积极推行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即: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较强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按经济技术水平发展的不同层次,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有步骤地发展对本国和本地区有利的出口加工工业,使产品面向国际市场,在将日益增多的工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同时,又从国际市场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本国和本地区所需的原材料和燃料。就这样,它们扬长避短,相辅相成,使经济获得迅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到80年代初期。  相似文献   

2.
3.
一般说来,产业结构的研究,都按照库次涅茨划分法,将国民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进行相关分析。本文以这一划分法为基础,将亚洲“四小”产业结构的变动机制、特点以及发展趋向作一些比较分析。一、产业结构变动与作用机制的比较战后,亚洲“四小”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发展相一致,渐渐走向外向化和高级化。其产业结构演变,以战前的产业结构为起点,分为两类:一类为台湾和南朝鲜,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特征;另一类为香港和新加坡,以转口贸易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一、“亚洲四小”经济面临的新问题1、内部因素(1)劳动力严重不足“亚洲四小”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服务行业的急剧扩大,不仅大量需要新的劳动力,而且促使劳动力从制造业部门不断转向服务业部门,结果导致制造业陷入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局面,同时服务业本身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近年来“亚洲四小”各国和地区的失业率日益下降,香港1988年第4季度只有1.3%。一般来说,因为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可避免会有一部分人失业,所以失业率为3%即认为处于完  相似文献   

5.
一、亚洲“四小”化学工业概况 亚洲“四小”化学工业主要包括石油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除香港作为化学品再加工生产和经销地外,南朝鲜、台湾和新加坡都有相当发达的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代表是石油化工。亚洲“四小”没石油资源,从国外进口原油,但南朝鲜,台湾和新加坡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迅速发展了石油化工。  相似文献   

6.
1、发展规划及发展重点 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是微电子技术,亚洲“四小”在确定技术发展方向时,主要发展半导体、电讯设备和电脑。 新加坡重视电子技术和电子工业发展,提出90年成为亚洲电脑软件中心的目标。1981年3月,政府颁布了“新十年经济发展计划”(1980—1989年),确立了十年经济发展总目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亚洲“四小”的国际贸易备受注目。六十年代中期,它们的出口仅占世界出口总额不到2%,1987年提商到6.5%,其中五分之二销往美国。1980年到1986年“四小”出口新增加的560亿美元中,美国市场占300亿(54%)。英国1986年进口“四小”的产品500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14.6%——相当于美国从法国。  相似文献   

8.
9.
1985年,被人们称为“经济奇迹”的亚洲“四小”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增长率普遍放慢。南朝鲜的经济增长率由1984年的7.9%下降到1985年的5.2%,香港从9.3%下降到0.8%,台湾从9.6%下降到4.7%,新加坡经济更糟,从8.2%下降为-1.8%,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负增长。有人认为,这是短期因素造成的,经过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亚洲“四小”的就业结构已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种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建立了较有效的劳动力市场的结果。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看,改革封建的土地关系,实行耕者有其田;增加农业投入;对农产品实行合理定价;积极从事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支持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些都促使农业部门逐步释放出劳动力,而限制较少的户籍制度,则使农村劳动力得以顺利转移。从劳动力的需求方面看,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战略。推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政策、外向型的贸易政策和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重视对劳动者的普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都有利于就业量的扩大。  相似文献   

11.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作为一种特殊发展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比较迅速。例如,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新加坡、台湾和南朝鲜,仅用二十年左右时间就使资本主义发展到较高的水平。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雇佣劳动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队伍日渐壮大。这支雇佣队伍一般分为两大范畴,即在工业,建筑业和运输部门工作的工人和受雇于农业部门或劳务领域的其他劳动者。前者为雇佣劳动大军的主力。  相似文献   

12.
战后,亚洲“四小”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和国际分工关系的发展引人注目。作为亚太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形成的历史还很短,但其对外贸易与国际分工地位呈现出跳跃式的变化,与美国的分工关系已从垂直型分工上升为初级形式的制成品水平型分工,而且这种水平型分工正向更高级阶段过渡。在50年代,亚洲“四小”对美贸易地位无足轻重。1955年,东盟国家对美出口占亚太地区对美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而亚洲“四小”占不  相似文献   

13.
战后,世界性通货膨胀困扰着各国经济,然而相对而言,亚洲“四小”的物价与经济发展,基本上保持着一种衡态,但因各国或地区的情况有别,物价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一些不同特点。 一、物价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比较 经济发展、完全就业和物价稳定,是世界各国政策目标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我省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已达到2 5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达到2万多家,外贸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但是,随着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我省经济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面向国际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不高,出口产品层次低;投资落后于贸易,投资主体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不强,规模较小;外体制与外贸运行机制有许多方面还不符合国际通行的要求;管理制度不完善,相关政策不配套,专业人才缺乏,等等。要解决好诸如与经济全球化潮流难以适应、不相适应的问题,准确选择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我省实际,准确选择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三大关键问题作为战略支点,采取有措施,实行重点突破,进行国际化跨越式发展,以此带动我省经济的全面进步,实现我省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15.
去年底,笔者在日本访问考察期间,接触了不少学者和企业家,其中尤其是通产省的一些研究单位、日本进出口银行、伊藤忠商事、亚洲经济研究所、日中经济协会、东芝等,对中国的投资环境十分关切。而且,他们常常把中国的投资环境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作比较,伊藤忠商事综合研究所去年7月,写了一本《中国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投资环境比较》  相似文献   

16.
显然,亚洲在21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看看今日中国和印度经济的蒸蒸日上以及令人嫉妒的发展前景,比照昔日风光无限的欧洲如今面临的更年期困境,更使人觉得亚洲经济的崛起和欧洲(某种程度上还包括北美)经济的衰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7.
亚洲“四小”实施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在它们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年来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大幅升值、劳工短缺和工资上涨,特别是1989年1月1日起美国取消普惠制以后,它们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大为削弱,对外贸易的发展明显减缓。1987年,亚洲“四小”的贸易顺差为308亿美元,1988年降到200多亿美元,1989年已降至170亿美元左右。在亚太地区新的产业分工格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下,亚洲“四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经贸战略和政策进行大幅调整,以促进外贸来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1966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以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亚洲是接受日本资金最多的地区。约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日本的海外投资以资源开发和市场占有为主要目的。进入80年代,由于日本与美欧的贸易摩擦日益升级以及日本自身经济的成熟化,其对外直接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亚洲“四小”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对外贸易额迅速扩大,由1980年1644.3亿美元增至1989年4812.9亿美元。它们作为“新兴工业化社会”群体,显示出具有了参与稳定世界经济集团的基本力量。本文拟就以下三个问题作些分析。一、八十年代贸易的主要特征首先,贸易地位不断提高。1980—1989年,亚洲“四小”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由6.96%升至7.65%,其进口贸易由4.5%增至7.33%,出口贸易由3.9%增至7.95%。这些贸易地位变化,主要由以下两种因素促成。一是由于实现了规模经济和供贷商品多元化,促其产品竞争力上升。1970—1984年,亚洲“四小”出口多元化指数提高了,其主要出口商品品种,香港由8种增至128种,南朝鲜由22种增至152种,新加坡由59种增至173种。另据1988年《日本经济新闻》调  相似文献   

20.
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使亚太地区作为一个区域性经济体系的概念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重视。“亚太经济”具有了更加明确和丰富的内涵,人们把“亚太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已进行了多方面的大量的研究。更为有趣的是,亚太地区的产业结构演进也呈现出不同于世界其他区域性经济体系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亚太地区产业结构呈明显的横向梯度演进状态。在这一横向梯度演进过程中,“亚洲四小”则起到了“二传手”的作用。这一“二传手”作用发挥得好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