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李季 《经济研究导刊》2011,(33):179-180
近年来,国内与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正使“加工贸易”这一中国第一大贸易方式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国家加工贸易产业政策的调整,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以及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等利空因素的挤压,使得加工贸易产业升级迫在眉睫。然而重压“倒逼”下的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必须关注中小企业的承受力,谨防产业的空洞化,才能避免经济的下滑,顺利地推进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相似文献   

3.
产业转移如何带动产业升级——台湾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国际竞争与产业发展的严峻形势,台湾对大陆的大规模直接投资形成了产业转移,这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客观上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资本和高科技密集型产业成长迅速,并导致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升级,体现了转向控制价值链、占据高附加值环节的产业升级过程。此外,台商借此实现了嵌入新的"美、日、欧-台湾-中国大陆(含香港)、东南亚、欧"式的全球生产网络,并在大陆构筑了具有组群式整体移动特点以及不可逆转优势的投资网络,这对台商在大陆的持续发展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具有积极意义。未来随着两岸关系全面向前发展,产业转移将继续推进,并对两岸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台湾的经验阐释了产业转出促进产业升级的机理,也为我国大陆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台湾产业结构变迁的经验对于浙江产业升级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戈 《技术经济》2007,26(12):60-65
浙江与台湾在地理位置、资源秉赋、文化根基和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且浙江当前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同台湾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阶段相当接近。本文通过考察台湾各个阶段(特别是1980—1990年的产业升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及产业结构变迁的经验,为浙江下一步的产业升级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张小华 《经济导刊》2011,(11):45-46
具有"竞争战略之父"之称的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把一个最终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分成4个主要环节:一是研发设计环节,主要包括研究开发、技术指导、创意更新等环节;二是生产加工环节,主要包括原料采购、中间产品生产、最终产品加工组装、质量控制与检测、储备管理、物流运输等环节;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千新台币升值,岛内劳工、土地和资金成本高涨以及环保费用增长,对台湾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产生相当大的冲击,制造业呈现迅速衰退的趋势,其主要表现为: (1)制造业产值呈负增长。1986年和1987年台湾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9.7%和9.1%,而1988年和1989年则分别降为4.9%和5.1%,1990年上半年则为负4.1%。(2)生产指数呈负增长。制造业生产指数增长率在1986年和1987年分别为15.1%和11.2%,而1988年和1989年已降为3.  相似文献   

7.
硅谷和新竹的联系:技术团体和产业升级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相似文献   

8.
漆旭  张琦 《当代财经》2007,(6):83-86
文章详细论述了衰退产业调整与升级的模式,在调整模式方面,提出衰退产业调整的模式主要从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资产结构和空间区位等方面进行调整;在衰退产业升级模式方面,主要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实现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9.
一、日本的经验(一)加速产业升级离不开政府扶持日本政府在战后追赶时期,是政府对产业发展发挥作用最显著的时期。产业政策是政府促进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政策和干预手段,其主要内容是保护和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并按照国内各行业是否达到能同国外企业对等竞争的水平,分阶段地废除各种保护性措施而转向贸易自由化,再转向资本自由化。具体做法是:一方面通过制订“经济计划”为企业提供先进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和资本、劳动力与产业活动等信息,为企业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做出一般的综合指导,另一方面,对于战后兴起的若干主要产业,都…  相似文献   

10.
广东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广东产业集群的现状和特征分析,从产业体系优化的角度,时广东产业集群困境与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路径与时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目的在于论述台湾在产业结构变迁背景下,北、中、南三个不同产业群聚区域之型态与区域发展所受的冲击有所不同,而造成此差异的原因,除产业连结特质及其坐落的群聚类型特性外,也受当地政府在产业发展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当地技术社群的异同所影响。研究也发现,虽然对不同群聚区域的影响有异,但有一个共同特色,便是台湾的群聚地区,并未因中国大陆崛起而趋向落没或造成产业空洞化,而是更促使产业群聚发展,透过建立紧密的生产网络相互支持及互动学习,而提升技术与全球竞争力。本研究除了针对台湾产业群聚之类型与区域之发展做探讨之外,更进一步分析台湾产业群聚之文献回顾与发展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升级是产业经济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一个自然过程。也就是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技术、高附加值演变的过程。中国产业经济升级要着重整合各种资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升中国产业经济质量,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共同努力,完成中国产业升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陈鹭 《发展研究》1996,(7):31-33
厦门与台湾的经济合作由于地缘、人文、政策、经济等多方因素的影响,近十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何使引进的台资项目符合厦门产业结构的发展,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是厦门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此做一初步探讨与研究。 一、台厦三大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台厦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台湾经济经过四十年发展, 其经济形态已跨入新兴工业化地区行列;厦门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主要在特区成立之后,目前已进入经济起飞阶段。1994年台湾三大产  相似文献   

14.
相比于招商引资,"海归"创业在产业技术效应方面更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前沿性和植根性。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大量海归创业主要发生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区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大量海外科技人才开始回国创业。但要吸引更多的海归创业,引领我国产业升级,当前还要做好从经营土地到经营土壤、从企业孵化到产业孵化、从政府主导到企业主导、从引进一般性人才到重点引进领军性人才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15.
邓丽姝 《经济论坛》2011,(10):156-159
文章对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升级的相关理论演进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圈产业升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制造业路径依赖与产业升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最初基于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劳动力丰富使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而产业规模扩大带来的报酬递增使得更多企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从而使我国制造业锁定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上。本文通过探讨路径依赖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寻求培育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略论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动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的形成是国际分工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中国产业在国际分工的低层次地位使得寻求产业升级的路径变得更加迫切。通过对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的形成以及中国产业在其中地位的分析,提出在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中加速中国产业升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9,(3)
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各个地区综合性工业基地的发展逐渐加快,对区域内和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要充分考虑的关键因素。而京津冀作为我国重要的三个相邻地带,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出现较多问题,给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较大阻碍,各个产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也越来越激烈。想要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完成产业升级与整合,有效改变京津冀一体化经济的现状局面。鉴于此,文章针对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升级与整合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是一个集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思想理念的转变和制度创新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我国台湾省在1986年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并且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当时它的外向型产业及企业特点与目前的浙江相似,而且当时台湾省产业转型升级时面临的各种问题也与浙江相似。另外,台湾省与浙江的自然条件及企业文化也颇为相似。所以,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历程对浙江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FDI主导型产业集群中,跨国公司可能给本土企业带来“挤出效应”,并使地方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地方政府和企业如何突破产业升级障碍、寻求产业升级路径将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苏州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为例,研究FDI主导的外生型产业集群特征,并提出本土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的三大对策:树立区域自主创新信心;构建区域集群创新网络;设计激励制度,培育本土企业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