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克任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0,(5)
“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从理论上看 ,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分配方式 ,二者缺乏结合的内在理论依据 ;从现实看 ,无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按劳分配都是不可能实行的 (在计划经济下实行的是和按劳分配根本对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 ,二者缺乏结合的现实基础。而且这种观点与过去那种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对立起来的观点并没有本质区别 ,甚至可以说前者是后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曲折表现。 相似文献
2.
王小元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5)
改革开放后,中国分配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系列新的生产要素参与了价值的形成与创造,也参与了收入分配,因此,人们对按劳分配在中国分配制度中的主导地位存在疑惑。其实,土地、资本、信息、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物化劳动,它们参与分配,是按劳分配的创新形式,可见按劳分配依然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占绝对主导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3.
黄龙燕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23(6)
从企业产权(而非要素产权)的视角,研究了按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在按照企业产权分配原则上的内在联系和逻辑一致性.四种企业收入分配的参与者以自身的优势要素换取企业产权,凭借各自拥有的产权类型和所占份额的多少获取相应的转移价值,基于按要素分配原则测算具体数额;同时又凭借其拥有的企业产权投入生产性的活劳动,从而创造了企业新的价值并参与分配,基于按劳分配原则测算具体数额. 相似文献
4.
宋春兰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4)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时起作用的两种分配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所以应当把为两种分配方式结合起来。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践中,要处理好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并对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节。 相似文献
5.
孙强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22(3):15-19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解决旧的问题的同时又不断地产生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我们改革成果的巩固和改革的进程。因此,必须对这些问题给予重视并从理论上使其得到合理的解释。例如:现阶段我国的劳动力是否为商品 ?生活资料的分配是否仍坚持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分配的关系又是如何 ?这些问题都将在本文中得到阐释,以为我国的改革进程廓清迷雾。 相似文献
6.
刍议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铖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9(2):3-7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如何结合问题一直是理论研究中的一个育点,有的学者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割裂开来,还有的学者从西方经济学出发,却抛弃了劳动价值论,至于二者结合的基础和方式,学者们基本上很少涉及。笔者认为,两者的结合主要是党的领导人源于实践的思考和对发展社会主义的诉求。按劳分配的基础不是劳动价值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础也不是要素价值论,其结合的基础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供求机制不仅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联系的纽带,也提供了评价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卫兴华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1)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生产要素的内涵和范畴进行了新的探索和诠释,提出了生产要素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等都构成生产要素的观点,就此作了三个层次的划分,并对它们参与分配的途径和操作方法阐发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9.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卢嘉瑞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21(1):5-13
从中国分配制度改革来看 ,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只不过是一个刚刚开始的突破性进展 ,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步。但我们相信 ,它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意义 ,一定会在未来的漫长过程中不断放大地显示出来。真正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是实现收入分配差距合理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冯宪 《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1(4):14-17
该文通过对要素价值和要素产权关系的分析,探讨了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并对我国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制度完善和政策优化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1.
也谈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宪 《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1(2):21-24
该文论述了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并结合实际探讨了在现阶段实现按劳分配的有关问题。文中提出,当前在引入西方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时,必须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必须科学地认识劳动力要素在生产中的独特作用和分配要求。 相似文献
12.
郭广迪 《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5(4):22-24
我国目前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既不可能在全社会,也不可能在公有制范围内实地百分之百的按劳分配,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合理或公平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要结合的理论基础在于这两种分配方式本身的性质,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实行这两种分配方式的客观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3.
冯赜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39-40
党的“十五”大在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上都取得重大突破,本文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分析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关系及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按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基础是“要素(资源)贡献价值论”;要素(资源)贡献价值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值,从质的规定性来说,是多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所作贡献的凝结,就个别商品而言,它的价值是由不止一种的生产要素的贡献所形成,而就所有的商品而言,它们的价值则是由所有生产要素的贡献所形成;从价值量上说,价值量的大小由要素贡献的多少所决定。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所作的贡献总量,便是商品的价值总量。 相似文献
15.
16.
杨欢进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2(4):22-26
按生产要素分配,从质的规定性说,是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从量的规定性说,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或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分配。所谓按劳分配,分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与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实质上包含着四个方面含义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问题上,按劳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个方面、一个部分,按劳分配包括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中。所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郭广迪 《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0(3):24-27
当除劳动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成为公有财产时,这些物的生产要素以劳动者集体为分配主体参与分配,分配的形式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对社会总产品进行“各项扣除”:劳动这一生产要素则是以劳动者个人为分配主体参与分配,分配的对象是作出各项扣除之后的个人消费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按劳分配是在物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公有财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又尚未达到实行按需分配水平的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8.
课题组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2,3(6):5-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方式。本文围绕在性质上如何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说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实现形式;在数量上通过总量、结构等方面的分析,说明劳动收入在个人收入总量中的比例及其发展趋势不会危及社会主义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9.
20.
靳文志 《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3,(3):47-48
按要素分配不仅是分配制度上的重大变革,而且会带来产权制度上的创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关于个人所有制的设想,为探索这些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奠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西方企业的按要素分配和产权制度创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按要素分配也为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创立了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