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资产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办法,其经营管理的重点主要放在资产方面。资产管理的任务是对已有的资金在现金、证券投资、贷款和其他资产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形成合理的资产结构,以解决利润最大化与资产流动性的矛盾。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有现金资产、证券资产、贷款和其他资产(含固定资产等)。资产管理主要是指对前三种资产的管理。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没有必要完全依赖资产方面来保证流动性。例如,银行并非只有在存款不断增加时才考虑增加贷款;如果客户要求增加借款,而存款不变或减少时,银行除通过调整资产…  相似文献   

2.
陆波 《新金融》1995,(11):15-17
当前,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银行体制改革,即原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轨和新建银行的商业化经营机制建设。建立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导思想;二是改变以往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经营和管理银行,使其能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一点,在于能够准确、全面地认识商业银行的本质。在建设我国商业银行机制过程中,我们在指导思想和具体运作上还有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利润的最大化与利润的最优化问题 在探讨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时,提出最多的就是利润问题。很多人认为一旦按商业银行经营的要求来确定银行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战略,就应该将利润最大化作为首要的目标,并认为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无一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此指导思想下,就出现了银行为片面追求更大的利润,而忽视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情况。具体表现在:(1)某些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的结构确定上,因过多地强调某一两种收益较高但风险较大或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品种,而忽略了资产的流动性与风险的分散化,使其形成了潜在的风险。诸如将银行的短期资金的很大一块投进流动性很差且投资回收时间较?  相似文献   

3.
现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及启示庞介民,关学斌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环节,它着眼于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及长远利益,目标是使银行保持最优的流动性水平,提高银行资金的配置效率。因此,各国商业银行均把“流动性”原则作为核心原则,制定各种政策措...  相似文献   

4.
商业银行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实现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力求达到资金“三性”原则在相互矛盾、相互作用运动中的最佳组合,进而实现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的目标,即资金流动性是条件,资金安全性是前提,资金盈利性则是资金运动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认为,向商业银行转化,应把提高现有信贷资产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第一,向商业银行转化,必须尽快核销呆滞呆帐贷款。商业银行的资产,从经营角度大体分为信贷资产、投资资产、同业拆借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五大类,其中信贷资产所占比重最大,而且形成的沉淀最多,风险…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推行的难点与对策范锦文一、历史考察: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赖以产生发展的背景与实施要求。传统的商业银行,历来是奉行资产管理理论的,即认为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在于资产业务,银行能够主动加以管理的也是资产业务,而负债则取决于客户是否愿意来...  相似文献   

6.
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寻求信贷资金来源、运用优化配置和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营运效益的重要管理方法。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获得利润。实现金融资产的合理配置是争取最大利润的重要途径。但是,利润目标往往与资产的流动动性、安全性存在着矛盾。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是资金管理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实现三个要素的最佳组合是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银行经营者要增强经营观念我国的专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管理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资产负债管理的具体办法。其一,我国的专业银行是国家银行,既是独立核  相似文献   

7.
李捷 《银行家》2014,(1):58-60
正随着目前直接融资比重的不断升高,经济未来增长不确定性持续增大,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不断恶化。同业业务作为获取利润、调节流动性的工具,日益被商业银行所重视。同业业务规模、种类不断扩大,已成为银行业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同业业务也显现出诸如同质性现象严重、资金管理混乱、流动性风险增大、盈利能力较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同业业务健康发展,也对整个银行体系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现状银行同业业务是银行类金融机构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原则,以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拓展自身业务范围,改善自身资产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存款理财化趋势日益明显,各家商业银行均将理财业务作为重要的业务发展方向和增长点.银行理财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断上升,理财业务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于存在隐性刚性兑付,资产管理业务的流动性管理对银行管理的重要性也越发重要,本文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流动性管理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鹏  由华 《中国金融》2012,(20):56-57
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银行倒闭风险大多是以流动性枯竭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尤其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银行流动性风险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直接促使巴塞尔委员会对流动性监管原则进行重大修订。笔者从梳理全球流动性风险管理发展变化入手,分析国际流动性风险监管变动历程,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全球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发展演变资产流动性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经营以存贷款等传统业务为主,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其占比最高可以达到70%以上,银行资产规模较小,负债途径单一。  相似文献   

10.
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挑战,商业银行经营主要以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为原则,业务大致可主要分为存贷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两大类,金融市场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引擎.城市商业银行在新的发展形势和监管引导下,应加快由高资产消耗转变为低资产消耗,改变传统的单纯依靠信贷来实现资产增值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大型城市商业在信誉、网络渠道、人才、制度等方面具备相应的实力,应进行精细化管理、差异化经营,加快发展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私人银行等轻资产业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流动性风险、破产风险和信用风险三个角度综合考察银行风险,并使用中国60家商业银行2008~2014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利率市场化及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业业务有利于缓解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是会加剧银行的破产风险;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加重,同时存款利率市场化能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会倒逼同业业务的发展并进一步降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会扩大银行的信用风险和破产风险。为此,应将同业业务纳入统一授信体系,并适度计提存款准备金和拨备覆盖率;应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更快更好的发展,建立稳定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机制;要加强对同业业务资金投向和规模的控制与管理;金融监管部分之间应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监管同业业务。  相似文献   

12.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力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地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支付能力和盈利水平.在严重情况下,流动性不足会造成银行的清偿问题,若得不到外援,便会陷入关门的境地.由此可见,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好坏是一项致命的管理要素.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商业银行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历来奉行资产管理理论,这是因为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资产业务,银行能够主动加以管理的也是资产业务;而负债则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款意愿,银行对此是被动的。于是,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就放在资产方面,并致力于在资产上协调盈利性、流动性和完全性。资产管理经营环境的变化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相继出现了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等。商业性贷款理论,也称为真实票据理论。该理论从银行资金大量来源于活期的存款这一客观现实出发,着眼于保持资产流动性需要,认为银行只应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联系或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由于放款与商品周转相联系,故期限短,同时,放款以商业行为为基础,并有真料商业票据为凭证,一旦不能偿还贷款,银行可以处理所抵押的商, 回贷款,这既符合流动性的需要,又适当考虑一以盈利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之理论本身的缺陷,相继出现了资产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资产转移理论的依据是:银行持有短期国库券和其他证券的增加,资产流动性的高低在于其变现能力,预期收入理论的依据是:商业银行的放款标准不能仅仅停留在期限方面,而要更多地放在贷款和投资项目的预期收入方面。  相似文献   

14.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预警指标的确定 商业银行的信用管理是一个全面的工作,需要将商业银行全部信用业务集中起来,进行整体的管理,具有多重性、综合性、系统性特征。在日常的经常管理中.商业银行是围绕着“三性”(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进行的。鉴于上述的理念.我们把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可分为资产信用管理、流动性信用管理、资本信用管理和表外信用管理四个系统。资产信用管理侧重于贷款风险的管理,我们设立四个指标:不良贷款率、次级贷款率、可疑贷款率和损失贷款率。流动性信用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存款、借入资金等负债行为,用于满足商业银行发展和流动性需求.预防和控制流动性风险。设立的指标如:存贷款比率、资产流动性比率、存款准备金比率和拆入资金比率。资本信用管理是指商业银行的股本方面的管理,设立的指标有:资本资产比率和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也是企业,所以一样会遵循利润最大化目标。虽然现代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得非常迅速.但我国商业的表外业务中的衍生工具的交易还处于初期.表外业务量不大.因此.我们采用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这两个传统的指标。在这两个指标中包含表外利润部分。  相似文献   

15.
同业业务通常主要承担商业银行司库职能,其主要目的是用于银行资金的流动陆管理。近年来,商业银行在传统盈利模式受到挑战、表内贷款规模受到限制的压力下,开始挖掘同业业务的发展空间,大量配置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央行称之为“同业渠道”业务。这种盈利模式给银行带来了较好的收益,但同时电加重了银行同业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增加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16.
资金交易业务、债券投资业务是商业银行人民币业务中的优质资产业务,其流动性好、风险低、效益高,对这种资产业务进行计算机系统管理,通过统计报表,风险分析,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对商业银行实现最大利润的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民生银行资金管理信息系统是由总行资金计划部和科技部共同组织开发的业务应用系统,系统在建设时遵循了《中国民生银行系统内人民币资金管理办法》,下面对该系统进行介绍。 一、体系结构与开发平台   1.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使用对象   ①总行资金计划部   ②各分行资金计划处   该系统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深化资金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形成了资金中心管理模式,并建立起相对便捷的资金清算体系,资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通过对FTP定价、司库管理等商业银行资金管理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FTP定价对业务的导向性不足,司库管理过于依赖经验,流动性管理"权、责、利"不统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商业银行可通过完善司库与FTP体制建设、加强流动性管理、优化非信贷资产结构及打造交易型银行等途径,进一步优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营运效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中央银行最优流动性管理和银行最优流动性资产持有量的差异,认为中央银行应当约束外生的固定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比重,这一比重应显著高于银行自身的最优化决策。但目前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时点性较强,难以及时、准确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比重变化及由此形成的潜在流动性风险。据此设计一套流动性监测指标,通过每日监测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比重的变化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并通过实证检验其有效性,为有效监测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变化和风险波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深化的进展,同业业务凭借对资产规模的扩大、调剂资金余缺、增加盈利能力等重要作用,为银行实现收益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银行三大业务之一。然而现行同业业务的特殊性和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我国银行体系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隐患。本文结合当下经济金融环境,从同业业务角度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巴塞尔协议III对流动性管理的要求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资产负债管理。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其经营总方针是围绕经营目标,在保证安全和流动的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因此,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中心问题,就是根据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及时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既要保证必要的流动性和资产的安全性,又要保证资产的盈利性。现代银行资产负债经营策略包括资产组合与负债组合两方面的对应控制,对资产与负债业务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必要的协调。银行所作的每项投资和贷款决策要求同时要有相配套的关于如何提供资金来源的决策。银行的经营风险不仅取决于资产结构,也取决于形成资产的负债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