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也在提升,在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盲目逐利心理,投资过热,使调控失利,从而爆发金融危机。经济金融主要包括经济金融人和经济金融环境两大部分。人学视域下,经济金融危机是经济金融人和经济金融环境等因素演变造成的结果,因此,要从经济金融人和经济金融环境等因素来化解经济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日益突出,特别是金融危机过后金融安全的形势更加趋于复杂严峻。研究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对于正确把脉金融安全,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矛盾尖锐化的表现和反映,本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是实体经济中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卖不出去,是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本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雇佣劳动"制度.金融产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等因素推迟并加深了经济矛盾,导致本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集中强烈爆发.  相似文献   

4.
根据对全球金融史的研究,大国崛起与金融危机有着密切关系,可以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大国的崛起与衰落一定伴随金融泡沫与危机,而金融泡沫与危机的形成一定因国际资本的大肆流动所触发,进而可以推论资本市场对外资的开放,是影响大国崛起的重要金融战略.因此,在我国资本市场对外资开放问题上,有三个命题值得研究. 命题一: 市场开放与制度转换政策结合 以开放资本市场来换取本国金融竞争力的提高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新兴资本市场向成熟市场转轨,既包括市场开放方面,也包括制度转换方面.市场开放与制度转换政策不能有机结合配套进行,会加剧新兴市场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加速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既包括证券市场对外资的开放,也包括制度的转换,两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运行.  相似文献   

5.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让人们重温《资本论》。虚拟资本市场的过度膨胀,往往会引发货币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变成经济危机。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这次金融危机反映出现有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加强对金融产业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监控和管理,防范金融风险,是保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资本市场开放使一国金融体系融入了国际金融体系.必然会受国际上的各种影响.就像一条船驶入了大海.将面临更大的风浪。从日本资本市场开放的经验教训看.金融危机是不会经常性地发生的.外资需要寻找和等待兴风作浪的时机.但在资本市场已经全面开放的情况下.国际资金流动规模空前膨胀.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对一国经济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冲击与影响。上个世纪后半期,日本经历了从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资本市场由封闭到开放等种种金融变迁,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7.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深刻反思.实际上,从金融衍生市场看,此次金融危机主要由场外交易市场引发的,大家对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必须作适当区分,正确认识不同市场对金融市场带来的不同影响.可以说,在开始冷静反思金融危机的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市场在危机时期的大幅波动更加凸显了中国金融市场对于股指期赁等场内金融衍生品的需求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8.
当前互联网金融已成为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热点.但各方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仍存在分歧,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也尚在酝酿之中.本文通过创建投资回报率模型对“互联网金融热”现象进行研究,分析互联网企业和银行推进互联网金融的行为动机,揭示“互联网金融热”现象背后的资本逐利实质,指出其内在原因是由利率管制、准入限制和融资规模控制等因素导致的金融压抑,描述在充分竞争市场环境中“互联网金融均衡”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思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金融体制的改革,信贷资本的市场活跃程度日益增加,但由于信贷资本盈利思想和逐利模式的缺陷,导致信贷资本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从而进一步压缩了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本文从目前信贷资本的逐利模式和影响角度出发,来研究探索如何改革与完善信贷资本健康的盈利渠道和逐模式,藉此实现信贷资本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分布特征,利用2007—2018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微观数据及中国地级城市金融发展数据实证检验了地区金融发展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影响及微观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区金融发展的提升使金融投资对实业投资存在挤出影响,且挤出影响大小取决于企业的个体特征,如规模和所有制形式等。金融资产逐利和经营避险是地区金融发展影响实体企业金融化的两条途径,区分样本地区异质性后,研究发现,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则主要是通过融资约束缓释渠道而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形成了显著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发展进入拐点后,中国及地区资本流动性的结构性下降是产生这一影响机制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开发和滥用成为潘多拉的盒子,创新行为变成了危机之源.风暴后的我国金融创新究竟该何去何从?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解析,结合我国实际,探讨金融创新在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借鉴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谈谈我国进行金融创新的策略之道.  相似文献   

12.
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内在矛盾的激化。当借贷资本对超额利润的追求超过其自身增殖能力的限度时,虚拟资本的未来收益将枯竭,人们纷纷抛售虚拟资本而收回货币,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应当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金融发展和金融开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全球货币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虚拟资本数量不断增加,虚拟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并对实体经济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深入研究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有利于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识和研究当代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提高驾驭虚拟资本的能力,防范金融危机,进一步促进虚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危机的传导更快且难以控制。2008年爆发了令人震惊的全球金融危机,但国内外的学者们主要研究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所造成的影响,比较少注意到金融危机对进出口贸易所造成的冲击。中国对资本管制比较严格,因此,此次金融危机主要通过贸易渠道影响我国国内经济面。那么,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国又应该如何应对?这是以后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5.
热钱流入、资产价格波动和我国金融安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迅猛发展,短期国际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已逐步演化为专业性投机资本,具有高度流动性、隐蔽性和攻击性等特征,往往会对一国乃至世界经济金融发展造成威胁.当务之急是进行政策搭配与协调,提高国家经济金融实力,防止爆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并将金融安全与主权提高到与国家领土和外交主权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美国“金融精神”取代“工业精神”的失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次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看起来是金融领域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问题。美国近几十年来用金融精神取代工业精神是战略上的错误。放弃工业精神对美国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虚拟资本在金融领域增加了美国经济的风险,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导致了美国经济竞争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金融结构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经济当前处于流动性过剩状态,这一问题若不能很好解决,容易引发经济和金融危机。解决流动性过剩既需要实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加大公开市场回笼货币力度和发行定向票据等相机抉择的短期政策,更重要的是采取金融结构优化的治本之策。金融结构优化的具体措施包括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发行债券收购国家外汇储备的增量,推进银行业的综合化经营以及进行结构化产品创新和房地产投资信托产品创新等。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央银行职能的一个重要变革就是金融监管职能的分离.本文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分析了这一历史性的变化.认为金融创新过程中出现的虚拟资本扩张与金融危机加重、放松管制带来的货币政策实施环境变化以及混业经营引致的综合性监管是中央银行职能变革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对当代中央银行体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戴国强  陈晨 《财经研究》2015,41(3):100-110
金融消费者保护不足是不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关系着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和执法的合理性.文章利用2011-2012年世界银行对全球142个国家或地区的跨国调查数据,构建了综合反映金融消费者保护程度的指标,首次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金融消费者保护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显著的,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能够显著降低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即使只是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某一方面,也能显著降低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20.
当前,金融危机远未见底,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府管制的措施跟不上资本市场金融创新的发展,导致资产证券化缺乏透明度,金融衍生品投资过度形成巨大泡沫。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应充分有效地发挥政府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对资本市场的预警作用,及时发现并规范、化解和控制金融风险,为金融与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发挥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