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无产阶级领导,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宪政是以新民主主义政权为体现的宪政模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政治建设的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2.
宪政民主虽然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但作为人类社会政治现代化的文明成果,经过人类在20世纪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政治的普遍现象。近代中国被强力纳入世界体系之后,“宪政民主”就循着“西体中用”的思路成为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武器,并且逐渐上升为中国的“体”,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潮流和政治文化。由“用”而“体”,蕴含着由封建王朝体制到社会主义的人民宪政民主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一历史巨变中,中国宪政民主政治发展的不成熟性和独创性相互交织。文章将近代中国宪政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概括为八个阶段,并总结出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而阐述中国宪政民主政治发展逻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宪法是宪政在法律上的表现,宪政是完法的实质内容.制完权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抉择,选择了完政,则必须承认"有限政府原则"和"公民基本权利保障原则".建立一个国家权力受到制约、人民权利受到切实保障的新型政治关系与社会形态,是对传统的、专制的、奴役的社会的否定,并在此否定下催生了新的社会形态,权力从此具有了政治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与西方宪政建设相比,我国的宪政建设起步比较晚,并且命运多舛.82年宪法颁布,才使我国的宪政建设走上正轨,三十年间,我国的宪政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就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我国宪政国家的建设正处于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初级阶段,在宪政建设的道路上需要有与宪政建设相配套的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等条件的支撑.宪政建设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需要我们几代人艰苦不懈的努力,并且这一过程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宪政是用宪法和法律来规范公共权力,其目的是规范公共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民主是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也是宪政的追求目标。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被认为是对自由民主理论和批判理论修正的一种民主形态。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其概念核心是公共协商,强调通过对话、讨论、辩论、审议与共识,达到保证公共理性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其完美性被认为是一种鸟托邦的政治理想。协商民主有良好的宪政基础,但是在我国的宪政实践中不能很好的运行,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的界定协商民主的概念。我们从宪政的角度来探讨协商民主的概念,以及通过对协商民主概念的界定、制度价值分析以及运行现状反思,以期构建在宪政轨道上的协商民主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历经七审之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在本届人大会议的顺利通过,无疑将会因其象征性意义记载史册.不少学者从政治、法律、文化角度分析<物权法>的意义所在和深远影响.而从经济学角度看<物权法>,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7.
封冠洪 《魅力中国》2011,(7):311-312
就宪法与宪政的关系而言,宪法是宪政的前提,究政则是宪法的实施。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而离开了宪政,宪法则成了一纸空文。同时,在实施宪政中,在建设民主政治过程中,又不断丰富和发展宪法的内容。本文简要阐述了宪法和宪政的定义,宪法与宪政的关系,望有益于我国宪法的发展和宪政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卓家武 《特区经济》2007,(3):255-256
物权法作为保护财产权的核心法律,应平等保护国家、集体和私有财产权。我国目前正在议定的物权法应完善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确立物权法财产权平等保护的指导思想、物权法应明确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的范围、对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要有特定指涉性的物权保护规范,以促进不同所有制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唐思思  钱子强 《魅力中国》2014,(16):302-302
近年来,一些新兴民主国家经历了深刺的宪政转型。在民主转型时期,转型宪政是政治民主化的基础,不仅能带来制度创新的可能性,也为下一步更深化的变革开辟道路。本文分析了转型宪政的内涵,以东中欧、南非和亚洲的新兴民主国家的特点为落脚点阐明转型宪政的三大特征,并提出了对制宪悖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6月26日,备受瞩目的物权法草案三审时,包括石广生在内的部分委员建议将物权法交付全民讨论,以"集国人智慧,成伟大法典"。7月10日,全国人大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面向全国公众公开征求意见。由此,踏着民主政治和民主立法的步伐,物权法立法讨论成了一场全民大合唱,随着物权法的立法进程和实施,包括私人物权在内的各类物权也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为此,本刊组织了相关文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解读这部法律。  相似文献   

11.
张波 《上海国资》2005,(7):54-54
6月26日,备受瞩目的物权法草案三审时,包括石广生在内的部分委员建议将物权法交付全民讨论,以"集国人智慧,成伟大法典"。7月10日,全国人大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面向全国公众公开征求意见。由此,踏着民主政治和民主立法的步伐,物权法立法讨论成了一场全民大合唱,随着物权法的立法进程和实施,包括私人物权在内的各类物权也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为此,本刊组织了相关文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解读这部法律。  相似文献   

12.
6月26日,备受瞩目的物权法草案三审时,包括石广生在内的部分委员建议将物权法交付全民讨论,以"集国人智慧,成伟大法典"。7月10日,全国人大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面向全国公众公开征求意见。由此,踏着民主政治和民主立法的步伐,物权法立法讨论成了一场全民大合唱,随着物权法的立法进程和实施,包括私人物权在内的各类物权也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为此,本刊组织了相关文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解读这部法律。  相似文献   

13.
财政制度是国家宪政体制的重要组成,其构建离不开宪政思维。文章是从宪法学的视角切入,探寻国家财政应有的精神内涵,反思我国财政体制漏洞,并立足宪法政治范式,对如何改革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提出了几点思考,使财政改革体现宪政理念,形成宪政秩序。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值得纪念和追忆,这一段历史注定要在中国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现代化建设史上留下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认真、客观总结和评价这一在中国民主进程中有着特别重要意义的历史阶段,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是大有帮助的。辛亥革命后对国家政体的选择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标志,共和代议政体正式确立。尽管共和代议政体运行并不理想,但建立了一个各种政治势力角力的平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这一段历史给我们以深刻启示:一是政治统治要具备政治合法性形式要件;二是政治改革进程中要创造和培育有利于推行宪政的社会环境,民众是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三是宪政文化宣传和普及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而且是中国现代国家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其宪政思想是现代国家建设在政治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在中国近百年宪政思想史演进过程中,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无疑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尽管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最终并没有得到实现,但其求索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深入的探究孙中山宪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孙中山的宪政追求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6月26日,备受瞩目的物权法草案三审时,包括石广生在内的部分委员建议将物权法交付全民讨论,以“集国人智慧,成伟大法典”。7月10日,全国人大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面向全国公众公开征求意见。由此,踏着民主政治和民主立法的步伐,物权法立法讨论成了一场全民大合唱,随着物权法的立法进程和实施,包括私人物权在内的各类物权也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为此,本刊组织了相关文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解读这部法律。  相似文献   

17.
6月26日,备受瞩目的物权法草案三审时,包括石广生在内的部分委员建议将物权法交付全民讨论,以“集国人智慧,成伟大法典”。7月10日,全国人大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面向全国公众公开征求意见。由此,踏着民主政治和民主立法的步伐,物权法立法讨论成了一场全民大合唱,随着物权法的立法进程和实施,包括私人物权在内的各类物权也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为此,本刊组织了相关文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解读这部法律。  相似文献   

18.
周石强 《魅力中国》2011,(5):149-149
近来以来,中国宪政的历程中有着强烈的西力东侵、西学东渐意味,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与知识分子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30年代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制宪活动,可以说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以知识分子为主力来推动,以法律与政治界精英踊跃参与的活动。该论文旨在研究知识分子们在国民政府的制宪过程中发表的相关政治评论及其对“五五宪草”的影响,来揭示近来以来中国的宪政运动中存在的困境与矛盾,勾勒出近代中国宪政历史上,宪政思想与政治制度互动之轨迹。  相似文献   

19.
劳小丽 《魅力中国》2010,(6):162-162
宪政的要义在于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个人权利,而这又恰恰是行政法的根本价值所在。因而,在宪政视野下,要求行政机关的发展应当以保障公民权利实现为根本,以完善行政权力控制为重点,以增进社会公平为目标,以社会自治与自由促进为基础。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宪政时代即将在中国开启,本文在这一宪政视野下对行政权力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国行政法的发展有进一步深刻了解。  相似文献   

20.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迫切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本文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为基点,简单探讨了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爱国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