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7 毫秒
1.
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社会网络得分,通过Logit和Tobit模型探究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行为以及借贷金额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社会网络对农户参与正规金融借贷和非正规金融借贷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社会网络对农村地区的借贷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也说明,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网络在农户的借贷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相较于非正规金融借贷,社会网络对正规金融借贷行为的影响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论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微观数据,以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t模型和负二项模型研究社会资本、金融素养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和金融素养对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行为存在正向影响,社会资本的影响显著,而金融素养的影响不显著。社会资本与金融素养对农户借贷行为的交互作用并不明显,社会资本中的转移性收支、个人声望和对家庭的重视程度与金融素养的交互作用显著。对于农户向非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行为,社会资本和金融素养仍对其有正向影响,只是社会资本影响不显著,金融素养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除对60岁以上年龄段农户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行为影响为负,对不同地区农户正规借贷行为均有显著影响,金融素养对东部地区农户正规借贷行为和中西部地区农户的非正规借贷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北农村的金融市场表现为一种二元结构,即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相互制衡、相互影响。银行借贷的融资成本太高,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农信社和邮政储蓄为主体的正规金融市场不如以民间借贷为主体的非正规金融市场有效率。本文通过对西北农村民间借贷的深入分析,探讨了二元金融市场的结构、效率和发展方向,并提出改良二元金融市场的思路:一要正确定位农村信用社的职能;二要阻止农村信贷资金的非农化转移;三要对民间借贷加以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了自我信贷配给农村家庭财务能力水平与其非正规借贷规模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具有自我信贷配给特征的农村家庭,家庭财务能力与非正规借贷数量显著正相关;其中财务能力较低组农村家庭,其财务能力与借贷规模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财务能力中等组农村家庭,其借贷规模受到财务能力的正向影响;财务能力较高组农村家庭,其借贷规模受到财务能力的正向影响越大.从而验证了我国农村“越穷越借,越借越穷”与“量入为出,不愿负债”并存的现象.因此,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培训与普及、引导农村居民形成理性财务思维,提高农村家庭财务能力将有助于农村家庭更好地通过使用非正规借贷优化家庭财务效用.  相似文献   

5.
论文利用中国农村家庭追踪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非农就业是否抑制了农村家庭借贷行为,同时考虑了地区差异与收入差异的异质性。研究得出:从整体来看,非农就业总体上抑制了农村家庭借贷行为;从地区差异来看,非粮食主产区非农就业对银行借贷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粮食主产区非农就业对民间借贷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从收入差异来看,随着农村家庭收入的增加,非农就业对其借贷行为的抑制作用呈现"强-弱-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2009年全国10省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村二元信贷市场结构下的农户借贷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当金融资产余额不足以满足农户资金需求,或因子女上学、家庭成员生病、修建房屋、农业生产投资而产生资金需求时,农户才会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或非正规金融中介融资;与非正规借贷相比,正规借贷与受教育程度和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正相关,而与家庭经营主业、房产价值负相关;当农户与资金供给方之间具有某种关系时,其他变量就成为相对不重要的影响因素;正规借贷与非正规借贷之间是一种替代与互补并存、互补更为突出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新疆212户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新疆农户非正规借贷行为特征,并运用STATA软件,采用Probit模型及Tobit模型,分别估计非正规借贷行为的借贷意愿及借贷规模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房屋价值、医疗支出、家庭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距离和正规借贷利率是共同对农户非正规借贷意愿及借贷规模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CFPS(2014)的微观调查数据,基于社会资本的综合测度,检验了社会资本及其结构对农户借贷的异质性影响。首先,分析指标属性并结合改进的变异系数法,提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资本测度方法。其次,基于工具变量法的内生性检验发现:从整体看,农户社会资本越丰富,其获得银行借贷及民间借贷概率均会显著增加;从社会资本结构类型看,结构型社会资本对非正规借贷的作用更大;随着农村制度的变迁,认知型社会资本对正规借贷与非正规借贷均发挥促进作用。这意味着,缓解农户贷款难应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技术优势,实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优势互补,且贷方应重视社会资本结构在不同借贷主体之间作用机制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交易费用视角,采用农户入户调查数据,研究农户意愿融资渠道偏好和实际融资渠道选择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信息搜寻费用显著影响农户意愿融资渠道与实际融资渠道;交通成本作为借贷交易的客观费用,显著影响实际融资渠道,对于意愿融资渠道的影响则不显著;利息费用作为借贷交易的显性费用,人情支出作为借贷交易的隐性费用,直接影响农户意愿融资渠道和实际融资渠道;借贷频率越高,农户的意愿和实际选择更倾向于正规融资渠道。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是:第一,政府部门、正规金融机构要更加关注农户的社会资本,充分发挥农村社会资本的信息传递作用,降低农户借贷交易费用;第二,要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网点、金融自助服务设备、农村金融服务站的覆盖面,提升农村信贷服务供给质量;第三,要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教育,引导农户充分利用正规融资渠道满足融资需求;第四,要正视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及其作用,引导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的3898户农户的数据,运用多元有序Probit模型研究了收入差距、社会资本及其交互作用对中国农村地区农户借贷偏好的影响,为从供给侧角度改善农村金融供给提供了证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地区整体更偏好于非正规金融机构,收入差距的扩大则显著增强了农户对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偏好,社会资本不仅降低了农户对银行等正规机构的借贷偏好,而且削弱了收入差距扩大情况下农户对正规金融机构的偏好。  相似文献   

11.
一、农村民间借贷的特点 一是民间借贷现象形式各异、分布广泛、用途多样.从其表现形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些富裕户如个体工商户、乡村干部等以自有资金高利放贷形成"食利群体";有些人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转贷牟利;有些公职人员挪用公款私自放贷;还有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个别地方也有非法从事金融性业务如各类摇会、标会、台会等.调查发现,部分农民是用自己积存下的钱放高利贷,其额度有限;但部分农民模仿银行进行"举债经营",通过有偿吸收别人的钱再高息放出,其资金活动量不受限制,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从分布看,民间借贷在我区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其中在农牧结合,牧业不发达,农业也比较落后的地区较为活跃.从用途看,民间借贷主要用于一些政策限制的方面或农牧民日常消费.具体表现为:农牧民用于建房、医病、子女上学、婚丧嫁娶、生活消费等;个体工商户用于弥补其搞运输、收购、经商、投资办厂等经营中暂时不足的流动资金缺口;也有部分用于赌博.另外,有的乡、村政府也从事民间借贷活动,主要用于完成税费任务、集资摊派等.  相似文献   

12.
论文基于内蒙古、青海、甘肃、河北四省区农牧户调查问卷,分析了农牧户借贷行为特征及对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评价。研究表明,农牧户借贷资金行为较为普遍且借贷规模较大;借贷资金主要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内蒙古、甘肃、青海农牧户借款渠道以正规渠道为主,河北农牧户以非正规渠道为主;非正规借贷以亲戚朋友的无息借款为主;多数受访农牧户认为正规渠道贷款困难,主要原因在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担保要求高、手续复杂且金额有限。  相似文献   

13.
作通过对海南部分农村地区民间借贷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了民间借贷活动的主要特点,影响及产生原因,并提出了处置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新疆492户棉农的调查数据,使用IRT模型估计农户信息获取能力,借助Probit模型探究产业链组织模式和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市场随机型农户占比较大,能利用现代媒介(电脑或手机)渠道获取信息的农户信息获取能力更强;企业带动型及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产业链组织模式对农户正规借贷及非正规借贷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影响程度更大;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户正规借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对农户非正规借贷存在反向不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文化程度、生计活动、种植面积、保险购买情况等控制变量对农户借贷行为构成显著影响。鉴于此,提出发挥产业链融资优势、加强农村信息建设、开发"双保险"产品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近年来.由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闲置资金增多,农村地区民间借贷市场日益活跃,借贷方式、期限、投向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民间借贷是一种直接的、灵活的融资形式。与银行信用相比,这些民间借贷不规范,但作为银行信用的补充,它为农村经济发展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有必要用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当前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概念,指出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借贷方式不规范。简要阐述了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自身内在缺陷,最后针对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特点和内在缺陷,提出了相应的规范建议。  相似文献   

18.
郑荷芬 《浙江金融》2012,(5):30-33,70
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正规金融不能满足民营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急需新的融资渠道。在适宜的环境下,这就催生了非正规金融的民间借贷,并使其如火如荼的发展。而民间借贷如缺少有效的监管就会导致可能的危机,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文章分析了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形成机理,探讨了其造成的影响,并就此提出了地方金融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生活便利。民间借贷是农村市场上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必对农村民间借贷产生影响,本文致力于探究监管新政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民间借贷需求的影响。本文通过在云南地区调研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到区域数据,基于Prob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显示:互联网金融对民间借贷需求量具有强替代效应。在异质性分析中互联网金融对农业生产借贷需求替代效应最强,对固定资产借贷需求替代效应最弱。最后基于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协同发展服务三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可得性、借贷规模均具有正向影响。(2)信息获取能力、风险偏好在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可得性、借贷规模的影响中均起到中介作用。(3)异质性分析发现,与非正规借贷相比,社会网络对农户的正规借贷产生的影响更大;与不使用互联网型农户相比,社会网络对使用互联网型农户的借贷可得性以及借贷规模的影响更大;社会网络对西部地区农户的借贷可得性以及借贷规模影响最大;年龄越靠近中年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参与金融借贷,借贷规模也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