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东六省一市粮食经济学会第七次协作会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治久安的粮食流通新体制提出以下看法;1、建立粮食流通体制的方向要求和目标模式。建立粮食流通新体制的方向原则,必须坚持立足国内、自力更生的方针,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不论什么地方,粮食都要保持三个稳定,即稳定面积、稳定产量,稳定库存;两个平衡,即总量平衡,地区平衡的要求,在这个总前提下,既要从适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出发,又要考虑到粮食商品的特殊性,向着“放”“管”适应结合发展。粮食流通新体制的目标模式设想是…  相似文献   

2.
田波  王雅鹏 《农业经济》2000,(12):10-11
伴随着我国粮食暂时的结构性过剩阶段的全面到来,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的矛盾得到了缓和,相反,结构平衡和区域平衡矛盾却日益上升,成为了粮食供求平衡中的主要矛盾。区域间流通与平衡受阻,农户间结构趋同,区域自保,在非高产区种植无比较优势的粮食品种,以排斥区外粮食流入等问题日益突现,急需从区域平衡的角度出发,探讨可资应用的新型区域平衡模式,以化解矛盾。 一、我国有关粮食供求平衡的模式及其分析 1、库存储备型年际间平衡调节模式。即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库存吞吐来调剂年际间粮食的余缺,在粮食丰收年景加大…  相似文献   

3.
宏观调控与粮食区域平衡郭玮一、实现粮食区域平衡,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对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保持粮食的供求平衡,一个是保持粮食市场价格稳定。粮食的供求平衡是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既包括粮食总量的平衡,还包括各个地区的区域平衡,包括...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出现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又即将面临加入WTO后进口粮食的冲击。因此,抓住当前粮食供给充裕的有利时机,推进粮食生产、流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解决当前农业生产和粮食流通诸多矛盾的关键举措。从四川粮食生产流通的特点出发,结合加入WTO后对四川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影响,对如何加快我省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四川粮食生产流通的四大特点四川是全国人口大省,也是粮食生产大省。与全国商品粮大省相比,四川粮食生产流通有以下特点:(一)虽是产粮大省,但商品粮数量不多四川粮食生产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5.
自然生产条件的迥异和市场区域分割等导致的区域结构矛盾已成为影响粮食供需的核心因素,解决好它们,对实现供需平衡,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宁夏近年来基本维持粮食产销平衡,但粮食安全问题仍值得关注,粮食生产需保护和加强,粮食结构需调整和优化,粮食流通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机制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6.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是关系13亿人口的民生问题,是国家战略层面的治国理政的首要大事。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延伸的。它从最初的数量安全,延伸到质量安全,进而又涵括可持续安全。从系统工程论出发,粮食安全是关系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在以往关于粮食安全的研究中,人们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粮食生产和流通方面,而对粮食消费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则较少关注。  相似文献   

7.
粮食问题历来为我国国计之要,民生之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仍然是事关市场稳定的特殊商品,是维系政局安定的战略物资,“无粮则乱”,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生产和放松粮食工作。粮食价格、经营放开以后,必须切实加强对粮食的宏观调控,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市场供求的总量平衡。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粮情出发,深化改革,坚持放开。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依靠市场来引导粮食生产和调节粮食流通,尽力避免粮  相似文献   

8.
一、粮食省长负责制与粮食 宏观调控的主体的统一性、权威性冲突 粮食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流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省长负责制又是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即中央政府通过粮食省长负责制使各省自求平衡来实现全国平衡的目的。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央宏观调  相似文献   

9.
民心乃执政之本,依法是行政之基。依法行政,加强粮食法制建设,对于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去年5月26日,国务院令第407号颁布实施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粮食流通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粮食流通管理迈进了法制化轨道。今年7月29日至30日召开的全国粮食政策法规工作会议上,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聂振邦指出,今年是《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也是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粮食生产重心逐步向主产区集中,流通格局从“南粮北调”变为“北粮南运”,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区域分工正在形成,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和保护意义十分重大。本文从分析我国粮食主产区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出发,集中阐述了当前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保护和支持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向一个经贸大国、强国迈进,表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心。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正面效应很大,机遇十分明显。从宏观上看,将有利于我国扩大和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促进综合国力持续稳步地提高,使国家获得更大的发展。从粮食生产和流通的角度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必将推动粮食生产在全国范围内的区域性结构调整和粮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相关政策的调整,促进粮食生产组织形式的改革和粮食生产相关投资体制改革,促使粮食生产和流通…  相似文献   

12.
大力争创和发展粮油名优产品,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进程,使粮食企业尽早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乃当务之急的大事,刻不容缓。一、发展名优产品,推进产业化进程,是客观现实的需要和粮食部门的必然选择粮食产业化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行业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新世纪粮食部门的发展和命运的大事,也是稳粮增收,发展农业的关键环节。一是通过粮食产业化经营,可以改变过去粮食生产与流通脱节的状况,从而建立起新型的粮食购销关系,使粮食部门扎根于农村,适应粮食大流通、大市场、大粮食新格局的需要,从而振兴粮食企业。二是推进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内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国内粮食产销格局已发生深刻改变,粮食生产区域趋于集中化,生产主体趋于规模化,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的压力明显加大。国内粮食产业链革命催生新需求,随着"互联网+"在粮食产业的进一步深入,平台优化产业资源配置的优势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稻米生产基地,也是我国稻米主要调出地区之一。积极发展东北稻米生产,进一步搞活稻米流通,对实现地区乃至全国的粮食供求品种平衡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走粮食购销市场化路子,是我国迎接WTO挑战,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这一改革对促进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并与国际接轨的粮食市场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农业在更高层面上进行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对东南沿海乃至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重大意义粮食购销市场化,其实质就是放开粮食生产,取消粮食定购;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实行收购市场主体多元化;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实行随行就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调节粮食供求,实现余缺平衡。粮食流通…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加入 WTO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粮食生产、流通以及为它服务的农发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如何直面 WTO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通关注的热点。   一、加入 WTO对粮食生产带来的冲击   从总体上看,加入 WTO就必须推动我国粮食生产的战略性和全局性调整,而且这种调整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深刻的:一是加入 WTO必将推动粮食生产在全国范围内的区域性结构调整。具有粮食生产资源、条件优势的区域,粮食生产区域化性更加明显,由此形成大型的粮食商品生产基地;而处于粮食生产劣势、但有生产其他农产品优势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颁发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规范粮食流通活动的全过程,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粮食流通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它的意义和目的非常清楚,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抓好落实到位。一、认识到位这次粮改与以前的粮改相比性质上有较大的不同。以前的改革是在计划  相似文献   

18.
1949年以来,中国的粮食区域流通形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解放初期不发达的商品经济下的小范围、小数量的自由流通;二是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期计划经济下的全国性大批量计划调拨;三是八十年代末期粮食调拨体制的改革调整,以及多种区域流通形式出现。这种发展过程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调整,改革的必然结果。今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还会相应出现新的粮食区域流通形式,这些形式对中国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必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04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实行全国粮食购销市场化。这是在新时期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流通体制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改革方案实施的总体情况看,出台顺利、进展平稳,政府、企业、农民、消费者等各方面反应积极,总体效果是好的。改革背景及政策取向从“放开销区、保护产区”到部分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进行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的尝试,几年来的改革一直都是在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粮情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遇…  相似文献   

20.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保证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保持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是要抓好粮食生产,为社会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其他食品;二是要抓好粮食流通,把粮食和其他食品顺畅地从产区供应到销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和流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又反过来促进生产。近年来,我国又出现了粮食丰收而流通不畅的情况,说明现行的粮食流通体制亟待改革和完善。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和中央一系列指示精神,深化改革,推行“一主多辅”的粮食流通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