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结构变迁要求具有动态适应性的金融监管制度,在金融结构变迁的过程中动态的调整金融监管制度能控制金融风险,增强金融系统的资金配置效率并促进金融结构的变迁。目标金融监管制度应具有前瞻性、经济可行和一定的弹性,我们应当以金融结构变迁为基础,逐渐从以行政干预为主、行业自律为辅的监管过渡到以行业自律为主、行政干预为辅的监管结构;从机构监管过渡到功能监管;从分业监管过渡到统一监管。  相似文献   

2.
金融创新是金融深化的突破口,金融监管作为一种管制手段对金融创新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不同类型的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在"博弈"互动过程中共同促进金融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谭春智 《经济师》1999,(5):78-78
随着国家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步伐的加快,金融监管对保证金融事业的稳健发展将越来越重要,其要求也越高了,难度越大了,因而对中央银行队伍素质的要求也提高了。全面提高央行队伍素质及优化队伍整体结构,成为当前央行建设的一项迫切的主要工作。一、央行队伍...  相似文献   

4.
中国金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结构问题是中国金融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金融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当前中国金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金融结构高度化与金融结构合理化发展不同步;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对称;金融产业结构不协调;金融市场结构不均衡;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金融监管结构不适宜。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金融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金融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5.
陆鹏 《新经济》2022,(4):91-94
关于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和政策界讨论和研究的重点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开放不断扩大,金融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金融创新不断提速,金融产品日趋多样化,我国现有金融监管模式是否能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这可能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实现经济金融共荣共生的一把重要钥匙。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的动因。混业经营大趋势导致监管空白问题、金融市场分割导致监管效率低下、互联网金融创新缺乏有效监管等问题是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有涉外金融监管制度难以满足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要求,导致了法律制度滞后于金融改革开放进程、监管手段不足、分业监管体制造成的不同监管机构之间难以协调以及国际合作形式单一化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监管模式难以平衡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的关系,亦无法满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涉外金融监管方面的改革要求。应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采取综合性、国际性的监管策略,加强对金融风险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成因及其破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抑制,农村金融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致使金融支农绩效水平低下,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加速进程。与已有较多文献不同的是,本文将分别从金融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困境进行统计描述,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支持的规模、结构及效率与同期全国和城镇水平相比都较为滞后。同时,本文认为导致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成因主要有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一刀切”式的金融政策、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偏高以及现有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不断萎缩,最后在此基础之上寻求了四点破解途径,即逐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政策、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不断提高自身经营绩效并加强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8.
金融创新旨在促进金融业的深化发展;金融监管旨在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金融创新能提升金融结构,为金融机构增加收益,分散风险,提高金融效率,是引领金融业前进的永恒动力。但是金融创新也会产生新的金融风险,如果监管当局监管不得力,控制不当,会给金融业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带来危害和破坏。本文立足于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分析,寻求在取得金融创新积极发展的同时,金融监管能够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9.
WTO与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WTO以后,要求我国金融监管逐步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刚刚发布的巴塞尔核心原则对推进这一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中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现状及世贸组织对中国金融监管的要求入手,分析中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有效借鉴巴塞尔协议,促进我国金融监管法制建设问题,并提出完善金融立法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美国成熟和稳健的金融监管制度是很多国家参照和效仿的对象,本文分析了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历程,探讨了美国金融变迁中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金融全球化趋势下我国银行业的监管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世界经济一本化在促进金融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相应的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有效的金融监管不仅取决于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健全的金融组织体系和监管体系以及具有风险约束力的市场主体,也取决于监管水平的高低。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将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体系当中。监管也不例外。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有效的银行监管、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这是我国中央银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宋春梅 《时代经贸》2009,(3):113-114
从金融发展的视角看,区域金融二元结构特征具体表现为区域金融总量、金融结构及金融运行效率的显著差异。其中总量水平是从量的角度反映区域金融差异问题,包括金融资源与金融交易数量、货币与金融深化程度的不同;而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则是从质的方面反映区域金融的差异问题,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融资方式、融资机制和金融行为的不同特点等。金融总量、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的差异共同构成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金融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研究集中在几个方面:对金融结构的传导机制的研究、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在不同层次上的研究、对非正式金融和正式金融的制度研究、对金融结构(制度)变迁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为了解决两个问题: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金融结构变迁或者说金融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而对上面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推向了对金融结构变迁因素的分析,而这种分析,无疑是有巨大的政策含义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且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金融结构日趋复杂,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大贤  孙爱红 《经济师》2003,(1):246-247
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 ,也会产生新的金融风险 ,对金融监管提出严峻的挑战。文章重点比较分析了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金融发展的影响、金融监管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伴随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制的有效性面临挑战.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经济学供求理论,剖析金融控股公司发展对金融监管边界的突破,分析金融创新和国际监管标准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边界有效性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和建议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现代金融发展的趋势,金融监管制度要顺势而为促其健康发展;通过调整金融监管制度变量,确保金融监管边界对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有效覆盖;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提高金融监管的运行效率;金融监管制度的安排和创新,要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影响力的不断加大,金融的发展方式有了全新的变化.而美国金融危机作为20世纪较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开端,在金融证券化和金融监管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我国在新经济金融发展时代认真分析、 研究、 总结.本文从美国金融危机展现出来的金融市场占比加大、 金融证券化趋势不断加深、 系统性风险扩大等一系列金融问题为出发点,探究如今我国的金融证券化和金融监管工作应该明确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18.
范静 《时代经贸》2013,(20):19-19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且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金融结构日趋复杂,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邓阳 《经济视角》2015,(1):41-45
多年来,金融创新、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等问题一直备受众学者关注。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凸显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实际上,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金融开放推动金融创新发展,金融创新又带动了新的金融风险,而金融监管又是因为金融创新的催化。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对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博弈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论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两大永恒主题,但又是一对矛盾。金融监管刺激金融创新产生,又在不断调整中促使更进一步的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矛盾对立,形成了“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的良性动态循环博弈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