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诉讼担当     
诉讼担当理论主要是围绕第三人代替杈利义务主体参加诉讼的场合展开讨论的。第三人替代诉讼标的之权利义务的主体(或者与权利义务主体同时)持有当事人适格,并且该当事人承受的判决效力也及干权利义务主体的情形,就被称为第三人的诉讼担当。根据管理权获得的不同情况,第三人诉讼担当可以分为法定诉讼担当和任意诉讼担当。所谓法定诉讼担当就是按照法律规定当然发生的诉讼担当就是法定的诉讼担当;其当事人适格的基础可以理解为:基于法律授权而获得管理权,并具备当事人适格。所谓任意诉讼担当就是基丁本来权利义务主体之意思进行的诉讼担当.其当事人适格的理论基础可以理解为:基于当事人授予管理权或者是诉讼遂行权,而具备当事人适格。下面,就对这两种类型的诉讼担当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2.
论诉讼担当     
诉讼担当理论主要是围绕第三人代替杈利义务主体参加诉讼的场合展开讨论的。第三人替代诉讼标的之权利义务的主体(或者与权利义务主体同时)持有当事人适格,并且该当事人承受的判决效力也及干权利义务主体的情形,就被称为第三人的诉讼担当。根据管理权获得的不同情况,第三人诉讼担当可以分为法定诉讼担当和任意诉讼担当。所谓法定诉讼担当就是按照法律规定当然发生的诉讼担当就是法定的诉讼担当;其当事人适格的基础可以理解为:基于法律授权而获得管理权,并具备当事人适格。所谓任意诉讼担当就是基丁本来权利义务主体之意思进行的诉讼担当.其当事人适格的理论基础可以理解为:基于当事人授予管理权或者是诉讼遂行权,而具备当事人适格。下面,就对这两种类型的诉讼担当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恶意诉讼 根据恶意诉讼的行为特征和相关法律规定,恶意诉讼的概念可以作这样的表述: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滥用民事起诉权,为追求不法、不当利益或达到其他非法目的而提起民事诉讼的违法行为或现象.简单地说,恶意诉讼就是当事人基于恶意提起民事诉讼的行为.从本质上看,恶意诉讼具有侵权属性或滥用权利的违法属性,属于违法行为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行政诉讼当事人概念与民事诉讼当事人概念并无二致.传统理论对当事人概念的界定是,与争议有直接利害关系关系的人是诉讼的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是指因民事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直接利害关系人.而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是指因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以自己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主体.这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当事人概念与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5.
<正>一、群体诉讼群体诉讼是为了解决多数人的纠纷而人为地设计出的一种当事人诉讼制度。诉讼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基于法律或事实上的牵连关系,并且人数众多时,由于这个诉讼群体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组织,所以无法将其视为一法人实体进行诉讼。又由于一个诉讼空间无法容纳这么多的诉讼主体,为了一并解决众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争议的仲裁程序,是诉讼程序的前置程序。所谓前置程序指劳动争议的仲裁程序是诉讼程序提起的必须的前提程序,劳动争议如果未经仲裁程序的仲裁裁决,当事人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未经仲裁程序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不得受理。但作为处理劳动争议仲裁程序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却没有规定反申诉,这在程序上违反平等、对等原则。劳动关系的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一方当事人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反诉,但其反诉权能否实现?而当双方当事人均不服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一方可否反诉?  相似文献   

7.
刘文博  敦洁 《企业导报》2014,(12):128+127-128
民事诉讼法在2012年的修改中增加了关于小额诉讼的规定,将小额诉讼程序入法。这对于我国司法实践中,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及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因为小额诉讼实行一审终审,我们担心小额诉讼及时化解纠纷、避免迟到正义等优势能否发挥。文章认为小额诉讼简易却并不简单。  相似文献   

8.
一、经济案件中公益诉讼当事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1、经济案件中公益诉讼当事人的诉权受到限制 传统理论认为,与争议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是诉讼中的当事人,这种观念下的当事人有三个特征:(1)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2)与案件有直接的利害关系;(3)受人民法院裁判的拘束.  相似文献   

9.
论股东派生诉讼的当事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俊辉  欧滔 《企业经济》2005,(9):186-187
股东派生诉讼问题是一个公司法上的问题,也是民事诉讼法上的问题,尤其是关于股东派生诉讼的当事人确定更是当前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各国的立法实践出发,在对各国关于股东派生诉讼当事人的立法实践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对于股东派生诉讼各当事人的适格条件以及立法形式。  相似文献   

10.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的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不能不经仲裁程序而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这意味着,劳动争议仲裁是司法诉讼的必经和前置程序,这一规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显现出了诸多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国外的做法对完善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劳动者的维权过程中,很多人抱有一种搭便车心态,这使得劳动者的维权效果甚微。他们作为当事人,不愿意参与到维权诉讼过程中去,成为群体诉讼第三人;或者即使参与到诉讼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活动实质上就是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据法定程序和规则对案件的事实和当事人的责任进行查明分清的过程。而在诉讼过程中,证据自然而然成为查明案情分清是非的关键。1991年新民事诉讼法确立了以当事人举证为主,以人民法院有限查证为辅的举证责任制度。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出具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这就是我国民事诉讼举证…  相似文献   

13.
股东派生诉讼是公司法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而对传统的当事人范畴的一种修正,允许股东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为公司利益对相关责任人员提起诉讼.对这-机制的设计,应坚持有利股东提起诉讼和防止恶意诉讼中取得价值平衡.  相似文献   

14.
所谓诉讼会计(Forensic Accounting)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会计领域,是对诸如经济犯罪、经济过错、经济纠纷等案件进行会计反映,为法庭的诉讼当事人提供专门服务的一种特殊会计。在经济司法实践中,最令法官、律师和诉讼当事人为难的就是对经济损失的客观计量和责任划分,即所谓鉴定难的问题。具有良好计量特性的会计无疑会为此提供独特的诉讼支持,诉讼会计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5.
论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逸萌 《企业导报》2009,(5):156-158
处分权作为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的体现,意味着当事人对自己的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有管理和处置的自由,并通过处分权的行使约束法院审判行为。因此合理地处理民事诉讼中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处分权的关系,扩大当事人处分权的范围,加强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保障,是完善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悬赏取证及其证据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健  钱晖  刘超 《集团经济研究》2004,(11):119-120
"谁主张谁举证"这一民事诉讼举证方式的推行,无疑把诉讼风险转移到当事人一方.当事人为了赢得诉讼的胜利,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搜集证据.但在实践中证据的不易获得性使得很多当事人只能承受败诉的结果.针对证据形式中的证人证言获取的困难,一些当事人尝试了一种新的取证手段--悬赏取证.这种手段到底是否合理合法及其证据是否有效,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明确定性.这一问题已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争议,有赞同这一做法的,有持反对意见的,无法统一认识,因此在实际判案中是否能认可这种行为还有待于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探讨.在此笔者认为,考虑到当前要求证人出庭作证的实际困难以及切实保障公民的胜诉权,应允许公民在不违法的前提下采用此种取证方式.  相似文献   

17.
熊靓 《活力》2009,(21)
一、审前准备程序的目的和作用 审前准备程序是指法院在受理案件以后至开庭审理之前,由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的一系列诉讼活动.  相似文献   

18.
李奕伯 《价值工程》2010,29(2):144-145
辩论主义是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法学中规定当事人有权能和责任收集诉讼资料的一项原则,辩论主义仅是当事人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旨在理清辩论主义乃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反映,它与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为了方便群众参与诉讼,节约诉讼成本,普及法治理念,湖北省枣阳市人民法院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审判方式,开设巡回审判法庭,切实解决基层群众诉讼难问题。此举有效加强了法院与当事人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  相似文献   

20.
环境公益诉讼本质上属于公益诉讼,我国传统诉讼制度中限制原告资格存在局限性,探讨了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当事人适格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