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吴颖 《时代经贸》2007,(1Z):71-72
案例:为了落实西部开发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自1999年10月起,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该工程计划从2001年到2010年,用10年时间退耕还林还草80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1.2亿亩。  相似文献   

2.
从1999年开始,国家在西部地区开始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试点,2002年开始更大范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推广。那么,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如何提出与演化的,目前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主要内涵与特点是什么,政策设计本身还存在什么问题,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研究。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演变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并不是始自今日,而是有着较长的一段历史的。1949年4月,晋西北行政公署发布《保护与发展林木林业暂行条例(草案)》、1952年12月中央政府发布的《关于发动群众开展防旱抗旱运动并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生态工程,其经济效率、预期效果和可持续性是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该文使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3年对西部三省(陕西、甘肃和四川)退耕还林地区进行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有效性和工程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我们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瞄准效率和较低的成本有效性(存在较大的成本节约空间).计量分析发现工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方面作用甚微,因此其经济可持续性存在很大的疑问.另外,该文还就退耕还林工程的操作程序、政策改善的方向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生态工程,其经济效率、预期效果和可持续性是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使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3年对西部三省(陕西、甘肃和四川)退耕还林地区进行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有效性和工程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我们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瞄准效率和较低的成本有效性(存在较大的成本节约空间)。计量分析发现工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方面作用甚微,因此其经济可持续性存在很大的疑问。另外,本文还就退耕还林工程的操作程序、政策改善的方向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生态工程,其经济效率、预期效果和可持续性是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本使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3年对西部三省(陕西、甘肃和四川)退耕还林地区进行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有效性和工程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我们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瞄准效率和较低的成本有效性(存在较大的成本节约空间)。计量分析发现工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方面作用甚微,因此其经济可持续性存在很大的疑问。另外,本还就退耕还林工程的操作程序、政策改善的方向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经济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的地区,是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如何在退耕还林还草后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西北地区长期的战略问题。借助退耕还草发展草畜产业,走草地生态经济农业发展模式是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过程中陕北粮食问题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而粮食问题正是西部大开发中的的主要问题之一。陕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在退耕还林还草的条件下,解决粮食问题更是至关重要。陕西北部地区素有“陕西第三粮仓”之称.通过调查和研究,探索其发展现状,分析其增产潜力.寻求其发展途径.采取“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战略措施,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地区的粮食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陕北启动的退耕还林试点,成为日后在西部乃至全国推广的一项生态保护政策。那么,陕西自今年开始启动的280万移民搬迁计划,能否又一次成为惠及整个西部的一种探索呢?  相似文献   

9.
王玲 《市场经济研究》2002,(3):39-39,44
西部大开发是中国21世纪初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地处中国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被三大沙漠包围,特别是南部土地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一直因扰着当地经济发展和农业的繁荣。目前中国政府制定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保护西北的生态,这也是西部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前提。2002年,国家安排宁夏180万亩的退耕还林(草)任务,其中退耕还林80万亩,荒山  相似文献   

10.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退耕还林还草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依照市场经济原则,充分尊重和调动参与退还的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四川省邛崃市在退耕还林还草试点中,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与经营方式多样化的造林开发模式,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政策基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还草是说在那些没有林草的地方建设林草,而天然林保护和退牧还草是指在有林草的地方保护林草。只有将退耕还林还草与天然林保护和退牧还草结合起来,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才能取得完胜。一、西北地区的天然林分布现状与功能西北地区尽管自然条件恶劣,但是还是有一些天然林分布,维持着西北的生态环境,并且为西北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木材资源。西北地区的天然林分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倚山。西北地区的天然林多集中在主要的山区,平原、盆地、高原等都经过人类长期开垦,只有人工林的存在,天然林荡然无存。二是稀缺。西北地区虽然地形复杂,…  相似文献   

12.
西部物流业的发展是关乎民生的大问题,更是振兴西部经济与服务"西部大开发工程"的战略问题。陕西、甘肃、青海等西北地区省份均在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与"十二五物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物流人才的数量、质量是物流业发展的根本。文章在研究西北地区物流人才数量、质量现状基础上,对其供给进行分析,指出其供给制约因素,并针对供给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胡细银 《经济纵横》1991,(10):37-42
<正> 我国的西部地区,范围包括内蒙、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共十一个省、自治区。与全国其它省份相比较,目前该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很落后,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结构”。尽管从发展的观点看,这一“二元结构”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但现今它已成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如何打破这一“二元结构”,这是西部地区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基于投入—产出的DEA模型,分别采用单要素投入的SBM模型和双要素投入的SBM模型得到2003—2018年我国23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单要素投入的退耕还林效率和双要素投入的退耕还林效率,通过横向省际之间和纵向时间之间的比较分析,以期刻画出各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率的时空变化,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1)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单要素投入的退耕还林效率水平普遍高于其它地区;(2)云南、甘肃、新疆三省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产出较大,陕西、黑龙江、湖南以及西藏四省的退耕还林政策补贴较高,农户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产出较大;(3)河北、吉林等8省的单要素投入的退耕还林效率呈现上升趋势,而西藏则是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黄河晋陕大峡谷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流经区域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和被动地位.加快该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不仅可以改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推动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的建设步伐,而且为促进黄河中下游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运行机制的全面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闰平  薛建军 《生产力研究》2002,(6):121-122,136
本文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运作过程中涉及生态效益机制、补偿机制、差别对待机制、激励机制、建设机制、约束机制、发展机制等七种机制 ,分别对之进行了分析探讨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草)的紧迫性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论述了长江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草)的重大意义及其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西部民族地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西部民族经济和西部地区经济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是指位于我国西部的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青海、陕西、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广西等11个省(区)的区域范畴。  相似文献   

19.
《大陆桥视野》2013,(5):44-44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黄河流域却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之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相继实施了一大批重点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工程,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但目前该区域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能源、化工、基础设施等项目开发建设的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设立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国家工程兰州试验区,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黄河流域却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之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相继实施了一大批重点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工程,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但目前该区域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能源、化工、基础设施等项目开发建设的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设立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国家工程兰州试验区,实施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