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农商银行将以经营转型推动自身的稳健可持续发展,立足“三农”精耕细作,坚持专业化经营、系统化管理、集约化控制,着力打造流程银行、特色银行、精品银行  相似文献   

2.
从大田粗放栽培到大棚精耕细作,进而又把蔬菜种到了花盆里,摆放到了阳台上——时下,蔬菜种植又翻新花样,一种操作简便且吃赏皆宜的阳台盆栽蔬菜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沪上都市白领及“马大嫂”们的眼球,让他们对“阳台农业体验”渐渐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3.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西南亚、中南美洲和东亚。我国是东亚起源区的中心,中国农业已有上万年历史。以精耕细作的形成和发展为基本线索,我国传统农业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虞夏商西周春秋是精耕细作的萌芽期,其主导形态是华北的沟洫农业;(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精耕细作农业的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3)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4)明清是精耕细作农业的持续发展期,主要特点是应付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人口多、耕地不足的矛盾,致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保险市场的高速发展,两者的结合产生了网络销售保险的新销售渠道。现在“互联网+”概念逐渐成为各行业的共识,网络销售保险未来还应从大数据挖掘、移动APP打造互联网保险平台、构建保险消费场景等方面继续精耕细作。  相似文献   

5.
统一销售与分散生产有机融合,将生产与销售区分开来,不改变原有土地现状和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现状,但分散生产出来的产品则全部交给合作社统一加工和销售,最后同样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的目的。既实现了规模经营,使绝大多数农民增收致富,又回避了规模生产带来的一些问题,通过“精耕细作”达到相对“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农民常用“宽一尺不如厚一寸”这句话来说明扩大种植面积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关系。所谓“宽”,就是用增加土地种植面积和设备来增加产量;所谓“厚”,就是在现有土地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土地、精耕细作方法来提高产量。“宽一尺不如厚一寸”概括地说明了我国农业生产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比扩大种植面积能有较好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初夏时节,走进江苏省启东市南阳镇,农田里涌动金色麦浪、乡野中满眼绿树花草、集镇上遍布绿色工厂,一派富饶美丽安宁新农村景致。近些年,南阳镇通过实施“追求乡亲富裕、追求乡颜秀美、追求乡村平安”“三追求”工程,精耕细作赋“能”现代农业、联动融合共“画”治理格局、内外兼修塑“靓”人居环境实践中,有效地将乡村振兴融入于城乡融合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8.
黄淮海平原亩产吨粮是我国精耕细作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成果,其中采用高产良种、巧用季节、精耕细作、增加投入尤其是增施肥料是关键。推广吨粮田技术要做好技术经济工作。  相似文献   

9.
沐浴江风海韵的南通,正成为长三角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热点地区;生机盎然的南通农业,更是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南通市农林局局长潘新谈起南通农业,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南通农业素以精耕细作著称,全市土地利用率达99%,耕地复种指数达23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0个百分点。然而,在此基础上,打开更大的生长空间,必须要有新的路数。近年来,南通市对现代化农业园区的探索,是卓有成效的。”“一体”“两翼”“三基础”,农业富民新思路“全面小康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8000元。要在2008年实现这一目标,从现在起,南通农民的人…  相似文献   

10.
<正>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东拥阳澄湖、西临太湖,千年来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为相城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提供了丰厚滋养。2023年,相城立足区情农情,加快建设品质乡村,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片区化发展,全面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整体提升,着力打造诗意江南乡村建设典范。拓展农业新功能,建设资源共享的休闲乡村依托丰富的自然物产,充分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多向推动农业供给、生态、文化、富民“四大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农产品保障功能。紧抓“稻”“蟹”产业,积极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  相似文献   

11.
对农业银行实施集约经营的思考金志强一、关于集约经营的内涵集约经营的概念来源于农业生产领域,它是“粗放经营”的对称,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方式。集约经营是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来增加产...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达地区粮食持续发展之路——研究推广“三省二高”轻型栽培技术陈印军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加之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趋于下降,粮食生产出现了由过去的精耕细作,走向粗放式耕作的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在于对土地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恢复农户家庭耕作的生产方式,使家庭成为农村经济的基本生产单位和利益主体。由于农户家庭所付出的劳动量直接与家庭的经济利益相关,结果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精耕细作基础上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目前,大多数地区农民的温饱已经基本解决,农业总产值和农民家庭纯收入都得到极大提高。但是,  相似文献   

14.
技术与圩田土壤环境史:以嘉湖平原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革 《中国农史》2006,25(1):99-110
本文在嘉兴、湖州地区圩田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对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与土壤的生态关系进行了分析。自五代时期,这里的圩田与水稻土就形成了,随着传统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圩田的土壤结构也不断得到改良。水利、水旱轮作和大量施河泥,对良性土壤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高肥力水稻土甚至对技术形成了依赖,不进行精耕细作,土壤往往会由活变死。唐宋以来,这一地区的圩田土壤支持了中国传统时期最高产、最发达的农业。  相似文献   

15.
现代农业并不是一味的规模化、机械化.事实上,精耕细作能提高农田的有效耕种面积和产量.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丘陵、梯田、地头、地尾、地边等都要弃耕,同时机械化收割收获还有不可避免的浪费,农业机械化只是节省了人工,对提高耕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作用不大.精耕细作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多丘陵的地理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先人贡献了众多泽及人类、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创造。其中,“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谐为贵、天人合一;食为民天、以农为本、俭以养德、生生不息”的中华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农耕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种五谷,植桑麻,饲六畜,兴渔业,形成了精耕细作、富国足民、食为政首的农耕文明,创造出堪称我国农业“四大发明”的审时相物的物候历法、伏魔降龙的水利工程、巧夺天工的传统农具和增产优质的育种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思想与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火金 《中国农史》2002,21(4):48-52
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思想的精髓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传统农业遵循“天人合一”架构下的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 ,即视天地自然环境、动植物生长与人的实践活动为一有机整体。由此引导了生态化的农业理论和技术及其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维持了农业的持续发展。现代农业以化石能源投入为主 ,面临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问题 ,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对此 ,许多国家开始转向 ,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环保农业等所谓“持续农业”模式纷纷登场 ,力求发展和持续并重。由此可见 ,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思想对于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山大学杨中艺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多花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为广大南方地区推广冬闲田种植多花黑麦草提供了科学依据。它变传统的“早稻—晚稻”两熟制为“早稻—晚稻—多花黑麦草”三熟制,并且要引草入田,这对于草业生产意识薄弱,习惯于传统精耕细作的中国农民来说,是何等的新鲜。正如一位老农所说:“我活到这么老,从未见过用稻田来种草的。”一些从事农业工作的干部,也曾经片面地认为:多花黑麦草为禾本科,冬种多花黑麦草会如同冬种小麦一样,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后作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9.
霍学喜 《新疆农垦经济》2022,(4):F0002-F0002
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农村彩礼的高企、农业生产“保命不挣钱”的认识,为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带来了较大冲击。特别是在以农药、化肥等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不断涌入的现实背景下,农民受比较收益的影响,离土离乡、进厂进城,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替代传统劳动力投入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常态,也因此构成了农产品安全问题的现实根源,探索如何破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户安全生产问题无疑成为政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广东农业生产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岭南农民在同大自然斗争的漫长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创造了驰名于世的基塘生态农业,讲求精耕细作、间套连作、复种指数高、多熟制的传统集约型农业,是中国农业遗产中宝贵的组成部分。 历史上,广东农业开发比较晚,商品农业发展比较早。隋朝以前,广东还是地广人稀,文化落后和“火耕水耨”的地方,随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唐朝生产技术有了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