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我国第三方支付业务正式纳入人民银行监管体系,对其监管将趋于日常化和规范化.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发展现状,探讨2年多监管实践中发现的支付机构自身和业务发展问题,结合目前监管实际提出政策建议,以更好履行监管职责,促进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2.
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支付机构依法接受央行的监督管理。《办法》对非金融机构支付企业的从业资质、资金托管等事项进行明确规定,自此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监管真空时代已结束。  相似文献   

3.
201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公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今年9月1日开始施行。该办法明确了非金融机构从事支付业务的许可证申请、经营范围以及相关罚则等内容。此举标志着非金融支付机构的行业地位正式被央行认可,并将其纳入央行的监管范围。这标志着在“灰色地带”徘徊了十年的第三方支付业务,渐渐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4.
2010年6月21日下午,央行正式公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0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办法》规定了从事第三方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准入门槛以及管理细则等,以规范第三方支付产业、促进其良性发展和业务创新。  相似文献   

5.
王潮端 《上海会计》2011,(2):57-57,59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6月14日,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10年9月1日正式施行,随即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0〕第17号,12月1日)。《办法》的实施将对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第三方支付业务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资金交易量迅速扩大,随着非银行金融支付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第三方支付为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快捷,但也给监管部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困惑.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支付体系的监管者,于2010年9月正式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将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由缺乏监管阶段过渡到了严格审批阶段.本文从近年来我省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现状入手,描述现有体制下的监管情况,指出监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监管启示,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加强和完善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201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办法首次从法律层面赋予了第三方收单机构从事金融支付业务的主体资格,明确了业务经营规则及违法违规经营处罚措施,自此第三方收单机构告别了原先的"灰色身份",正式纳入到国家监管体系,业务发展步入快车道。  相似文献   

8.
随着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开始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支付服务。自2010年9月1日《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以来,已有269家非金融机构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开展相关支付业务。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非金融机构在资本规模、内部组织架构、资金管理水平、风险控制和合规意识、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但它们的支付服务创新意识较强且业务转型较为灵活,新型支付产品或服务层出不穷,同时业务风险也逐渐积聚。正因如此,针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监管措施和监管手段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和更新。从信用评级的视角,分析采用信用评级手段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进行监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设计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力求对现有的监管措施加以丰富和扩充。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支付牌照的陆续发放,标志着长期处于监管灰色地带的非金融支付机构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业务进入规范发展的阳光地带。  相似文献   

10.
201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2010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了预付卡的判定标准以及客户备付金的含义和范围。但是,按照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非金融支付机构发行的各种各样的支付卡及其备付金,应该属于M0还是M1?笔者倾向于将其纳入M0统计。  相似文献   

11.
冯怡 《会计师》2012,(24):27-29
<正>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迅速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日趋成熟,第三方支付的业务规模也越来越大。然而,第三方支付作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公共中介,虽然满足了双方的信任需求、实现了便捷支付,但却隐藏着一定的洗钱风险。随着央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细则》的发布实施,监管机构如何适应挑战,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业务发展迅猛。为规范监督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6月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同年9月开始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对央行而言,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监管工作,面临如何监管、如何防范备付金支付风险等一系列新问题。  相似文献   

13.
林宜 《中国信用卡》2010,(16):57-59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6月21日发布了支付行业期盼已久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这之前,相关部门已经发布了多个与支付行业有关的文件(见表1)。《办法》对从事支付服务的非金融机构提出了资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尚睿  吴晓芳 《甘肃金融》2016,(10):17-20
支付机构是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的非金融机构,业务类型涵盖: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网络支付。文章介绍了我国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确立的以人民银行为主的监管框架下,加强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对策:明确监管理念,推进监管制度改革,创新监管手段,遏制支付服务市场乱象等。  相似文献   

15.
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与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彪 《中国金融》2012,(2):83-84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2号令)首次明确了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法律主体地位,使我国对第三方支付产业的规范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同时,从监管实践看,如何使监管制度能够更好地满足第三方支付创新活力,进而促进其健康可持  相似文献   

16.
山林 《金融电子化》2010,(11):54-55
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公司)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渠道广泛参与支付业务.已成为支付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支队伍。为规范非金融机构的支付服务行为、进一步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010年6月,央行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7.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信用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金融服务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第三方支付机构逐步进入支付服务市场,在使客户获得更加快捷的支付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风险与隐患。随着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出台,社会各方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运作、监管等问题越来越关注。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利用专家系统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金卡工程》2015,(3):38-39
春晚微信摇一摇的火爆,让微信红包爆红的同时也置身于舆论的放大镜下。第三方研究机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近日发布报告称,微信支付在产品功能、开通流程上,多处违反央行2010年发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等规定。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网络支付年交易额已达万亿元.成为非现场主流支付方式。现实中.网络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经常被犯罪分子利用,从而导致非法资金通过该领域进人经济体系,逐步完成洗钱的放置、离析与融合三个阶段。央行于2010年6月21日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将第三方支付纳入反洗钱监管范围,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当遵守反洗钱的有关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但由于该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目前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有效的反洗钱监管还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后方可从事支付业务。该《办法》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目前,各大支付厂商都在紧锣密鼓的备战中,希望能在第一时间申领《支付业务许可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