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的转型、建构、发展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成果丰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必须正视和科学解决社会转型期中国当代文化发展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使我国文化在转型中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机构,担负着构建文化、传播文化、服务读者、提高全校师生素质的重任.提升高校图书馆文化内涵,转型期高校图书馆要从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来加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实质是"人治"文化。本文在界定了法治文化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由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过程中其法治文化的精髓及其构建路径,对于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社会转型期中国法治文化的构建路径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加强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以及保障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5.
在构建和谐企业工作中,很多人都感到企业思想工作很重要,但也总感到思想工作总是落后于形势的需要。因此,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紧迫任务。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转型期和谐企业思想工作创新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和谐企业工作中,很多人都感到企业思想工作很重要,但也总感到思想工作总是落后于形势的需要。因此,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紧迫任务。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转型期和谐企业思想工作创新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8.
9.
社会整合功能是执政党的一项重要功能.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面对社会群体分化、利益关系复杂、社会矛盾增加的现实,执政党只有不断地加强社会整合功能,才能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利益统一起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和重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发了社会生活领域的巨大变革,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转型客观上也要求道德转型,但由于道德建设明显迟滞于转型期社会的发展,使得在社会的一些领域里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并制约着社会的进一步转型。揭示和研究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探索道德重建的思路与途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城市住宅适老改造服务体系作为支持居家养老的重要领域在我国尚未形成。文章通过访谈和文本分析,识别出影响城市住宅适老改造需求的18个一般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3个关键因素,发现居住环境的适老程度与住宅适老改造技术和服务水平是首要的影响因素,住宅适老改造的消费水平和政策支持力度也是影响适老改造需求的关键因素。文章认为,建立并逐步完善住宅适老改造技术服务与质量监管体系、开展适老改造示范工程、探索适老改造市场化服务模式、加强适老改造资金的支持力度等,是形成我国城市住宅适老改造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智慧旅游及城市旅游竞争力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对国内外智慧旅游的概念、智慧旅游实践述评的基础上,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进行述评,其中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从三个角度出发,即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与提升策略。国内外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内容侧重与方法运用不尽相同,国外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运用钻石模型、可计算的一般均衡(CGE)模型、集聚指数模型等,而国内倾向于运用的方法有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生态位模型、后向传播(BP)神经网络、聚类分析法等。最后,国内外在智慧旅游及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结合性研究上成果很少,智慧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还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描述了处于现阶段中国的主要社会风险,分析了导致转型期社会风险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解转型期社会风险的主要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18.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设创新性国家,为此,必须大力培育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经超出技术范围,成为包括文化创新在内的广义创新。由于创新活动以意会知识为认知基础,其本质是智慧的培育而不是知识的积累,所以创新能力培育必须以文化建设为前提,全方位地提高创新主体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因剧烈的社会变革而发生深刻、复杂的嬗变 ,旧的价值规范体系显然已不能继续有效地发挥作用 ,其权威性日渐消解 ,新的价值观念体系的营建已是势在必行。本文从宏观策略上对新的价值观念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理论上的初步探讨 ,一是正确对待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融突 ,承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 ;二是主导价值观念——集体主义辩证 ;三是依托社会本体与超越现实关切。 相似文献
20.
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都应对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缺失现象负有责任.因此,首先社会要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整合道德观念,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道德体系;其次,家庭教育要重视"身教",让孩子自由自主地真正经历成长的过程;再次,学校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