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证其罪是指在审判中作为证言或者在审理程序中一个人以此表明自证构成犯罪的行为和声明。反对强迫自证其罪来源于“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的古老格言 ,目前这一规则已扩展到侦查阶段和任何政府组织都不得强迫自证其罪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与自白任意性规则 ,沉默权和拒绝供述权等具有相似或者相同的基础和意义。本文通过反对自证其罪的权利的来源和规则的介绍 ,粗浅地对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同时也对其为刑事诉讼的矛盾进行了揭示。总之 ,反对自证其罪的权利已成为联合国人权宪章确立的一项刑事司法国际准则 ,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反对自证其罪的权利 ,对于进一步加强诉讼民主、文明 ,对于遇到刑事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雪 《企业导报》2012,(10):169-170
"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已写入我国新的刑事诉讼法,笔者试从新刑事诉讼法的写入为背景,分析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的相关理论及实务操作。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对不强迫自证其罪规则的写入,是我国刑事司法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对于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与国际刑事司法和人权准则衔接、保障人权等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沉默权的意义在于:通过赋予刑事案件中,被追诉人拒绝回答问题,保持沉默的权利,从而使被追诉者能够有效的制约抗衡国家的追诉权,防止国家追诉机关滥用其强大的权力、地位优势加害无辜或不当的追诉、裁判。"正义从未呼唤任何人揭露自己的犯罪",古罗马法关于自然正义的司法原则就包含了沉默权的内容。一般认为沉默权的核心内容"不必自我归罪"原则可追溯至英国的古老格言"人民不自我控告"。拒绝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始于英国的李尔本案  相似文献   

4.
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是各国刑事程序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贯穿于刑事程序始终的时常发生利益冲突的矛盾方面。不得要求任何人自证其罪原则及由此产生的沉默权,则是一国刑事程序在上述相冲突的利益选择上的价值倾向的集中表现之一。因此,本文试对沉默权作一探讨,以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该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人权运动的深入发展,包括沉默权在内的旨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制度,不断在各国刑事诉讼制度中得以确立。我国已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而公约的"反对强迫自证其罪"与我国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义务"是相悖的。针对沉默权人权标准国际化趋势,应对沉默权在我国的设置作出应然思考与实然分析。  相似文献   

6.
梁军 《乡镇论坛》2021,(1):41-41
2020年11月20日,湖北省枣阳市人民法院依法对李某双恶势力“村霸”犯罪集团案进行一审宣判。以贪污罪、职务侵占罪、诈骗罪、敲诈勒索罪、强迫交易罪、寻衅滋事罪,数罪并罚,对首要分子李某双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0年6个月。  相似文献   

7.
解明林  郭玉红 《活力》2005,(9):111-111
对于本罪的客观特征,有许多的争议,我个人认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本罪是对行为人“拒不说明”财产来源的不作为行为的惩罚,针对“国家工作人员持有明显超过其合法收入的巨额财产”的不法状态的存在,法律授权司法机关可以“责令”作为具体财产申报义务的特殊主体“说明来源”,只要进行了说明,经查证属实,不管来源是否合法,均不构成该罪。相反,“拒不说明”就意味着是不履行法定义务的不作为。这里的“不能说明”正是构成本罪的实体要求,而非举证行为,因而本罪的举证责任并未倒置。  相似文献   

8.
备受社会关注的安康市首例“黑砖厂虐工案”,近日一审宣判,诱骗强迫20多名流浪者至砖厂做苦工的陈洪国、陈洪军兄弟,构成强迫职工劳动罪,安康市汉滨区法院一审分别判处主犯陈洪国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3000元;从犯陈洪军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2000元。  相似文献   

9.
颜景权 《活力》2011,(22):77-77,87
“转化型抢劫”是我国刑法体系中一个特殊现象。又称之为准抢劫罪、事后抢劫罪。在学理上称为转化犯.一般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一较轻的犯罪时,由于连带的行为又触犯了另一较重的犯罪,应由法律规定以较重之罪论处的情形”。其显著特点是由法律职确规定,涉及基础罪(本罪)和转化罪(他罪)两个不同的独立罪名且均为故意犯罪。由罪轻向罪重的递进转换。并按重罪定罪处罚。正因为这种特殊性.所以认定是否构成转化型抢劫罪中的共犯就成为转化型抢劫罪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今天,“时尚”是个迷死人的字眼。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每天都有流行时尚的发布,每天都涌动着最新的消费风潮,那些注重生活质量的“追星族”,永远高举起“白领”、“小资”的牌子。只要是“新、奇、特”的产品,他们照单全收。蓦地指责它有“罪”,可能许多人一下子受不了,尤其是年轻人更是难以理解。那么,让我历数时尚之“罪”,看看是否有其道理?  相似文献   

11.
伪造、变造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批准文件罪侵犯的客体是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批准文件的证据机能。本罪的伪造包括有形伪造和无形伪造两种形式,伪造和变造的区别在于是否改变了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批准文件的本质内容。本罪的主观方面应作“以行使为目的”的主观目的限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富豪的罪与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亮 《中国企业家》2003,(11):50-53
中国“失事”富豪们究竟触犯了哪些法条? 中国的富豪近一两年来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出事’的民营企业家最终是以什么样的罪名被捕、起诉或定罪的?这些罪项是否适当?”“中国对经济领域的犯罪是否量刑过重?”10月17日,《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与中国私营经济研究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中国富豪的罪与罚”座谈会,邀请法  相似文献   

13.
刘丽 《企业导报》2012,(24):160-161
在西方国家,根据不得被迫自证其罪的原则,如果控方要求证人作证,而证人的证言有可能涉及自身有罪的内容,证人就可以拒绝陈述。尽管该原则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却给控方收集证据、追溯犯罪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为此,各国确立了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它是现代证据规则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自然衍生。  相似文献   

14.
“强迫排名”在GE公司“不断地裁掉最差的10%的员工”,是指在GE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强迫排名体系”(FORCED Ranking System)。同“六个西格玛”质量管理体系一样,“强迫排名”虽非通用电气首创,但却由其前任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发扬光大。韦尔奇起初在其高层管理人员中推广此种绩效评估体系,随着通用电气逐渐成为世界级顶尖经理人“黄浦军校”,再加上韦尔奇个人对“强迫排名”的推崇,时至今日,已有20%的美国企业采用了这一制度,其中包括著名的高盛、微软、美国运通和惠普等公司。韦尔奇在公司的内部推广了这样一条“活力曲线”(Vita…  相似文献   

15.
证券内幕交易罪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界定“内幕信息”的概念。看一个行为人是否构成证券内幕交易罪,关键是看该行为人在进行证券交易时是否利用了内幕信息。好多国家的证券法规及其司法实践都对内幕信息进行了界定及深入的探讨,但是在“内幕信息”这一专用名词的使用上尚不完全统一,目前有特许信息、先期信息、价格敏感性信息等不同说法。虽然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但是在对“内幕信息”的界定(从本质上讲)上基本上是一致的。《英国1993年刑事审判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内幕信息”是指具备下列条件的信息:(A)该信息与特定种类的证券,…  相似文献   

16.
毕舸 《企业文化》2012,(10):63-63
在法律面前,无论企业大小都必须履行守法义务 近日中消协“炮轰”苹果售后服务“十宗罪”,可谓揭开了它曾被捂得严严实实的面纱。对于苹果,其售后服务“十宗罪”也许并非自身独有,只不过受累于名气大,成了“出头鸟”。而中消协就应多打几只“出头鸟”。  相似文献   

17.
在多处诱骗流浪智障人员20余人,强迫其到窑场进行超时间、超负荷的无偿劳动数月之久,并对那些干活慢、想逃跑人员轻则拳打榔踢,重则罚跪,用三角带、木棒抽打。2008年1月14日,4名被告人被河南省方城县人民法院以强迫职工劳动罪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相似文献   

18.
满鑫宇 《民营科技》2010,(2):52-52,73
《菊与刀》中指出: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罪文化强调自律,耻文化强调他律。罪文化和耻文化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泾渭分明,强调自律的罪文化也有外部制裁的意味,讲究他律的耻文化也能转化成内部制裁方式。其实,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受耻文化和罪文化双重影响,日本是耻文化的国家不代表日本只受耻文化的影响.确切的说日本是罪与耻之间的国度.只是被耻文化赋予了更多独特的性格。  相似文献   

19.
最近,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开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联合行动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为此还专门召开了“打假联合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在会上,吴邦国副总理强调了在全国开展一场打假联合行动,要求集中力量查处大案要案,严厉惩治违法犯罪分子。为了贯彻《通知》精神,加大打假力度,在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执法过程中,怎样掌握涉嫌“构成犯罪”的“罪”与“非罪”的界限,提供以下几点意见,供大家在具体办案过程中参考。  一、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劣药罪,“罪”与“非罪”界限的掌握。  因药品不属…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场美国大萧条震动世界。是“自由放任”之罪?抑或是“过度干预”之弊?历史轮回之际,商业周期理论是否依然有效?大把大把救市资金何时生效?政府与市场应当扮演何种角色?我们又当如何面对当下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