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2013年和2019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从省级尺度和城市尺度研究随迁子女教育准入政策对农民工就业选址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低收入的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到教育准入政策宽松的省工作,且有子女随迁的农民工流向行政级别高、人口规模大的城市概率会显著下降;拥有合法稳定工作、购买社会保险和签订正式合同的高收入农民工,更容易达到就业地随迁子女教育的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2.
"两为主"政策出台以后,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义务教育阶段后的流向问题亟待解决。从各地中考政策分析,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读普通高中的比率并不高。从各地开放就读职教的政策以及职校发展前景看,职教是助力随迁子女城市发展的重要路径。立足国情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发展职教提升职教的竞争力,改善职教的社会地位,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后升学就业提供发展渠道。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仅仅是受教育权问题,更为重要的则是涉及到安全、健康、归宿、亲情、自尊、社会交往在内的多种心理需求和社会化风险问题。推进农民工子女教育,应以农民工子女需求为本,以实现农民工子女社会性发展为重,协同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构建农民工子女教育多元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提供方的缺失,反映了我国近三十年来教育体制与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严重脱节,其中又掺杂了户籍制度的纠葛。流失地政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责无旁贷。面对公立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困境,政府应从农民工需求出发,转变政策制定的视角,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政策探索期、政策加速期和政策攻坚期。相应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内容不全面、制定缺乏科学性与民主性、执行环境不良、监督与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为此,应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建立有效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机制;建立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诉求反馈机制,增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应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出台专门性法律;还应改善政策执行环境和健全政策评价与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数千万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大多数能够得到满足,但对这些随迁学龄儿童来说,除了想享有相同待遇的义务教育外,他们更需要包括社会适应、成长训练和心理辅导等更广泛的服务。引入社会工作机制,整合外部资源、开展小组活动和走进他们、区别帮扶,既能减弱负面标签效应给农民工子女带来的负面、消极的影响,也能帮助他们发掘潜能、优势,提高抗逆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成长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拥有健康的心灵和人格接受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还很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心理状况,以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和教育教学设施等方面。农民工子女教育反映出的众多问题实则是我国较为保守的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不断提升的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它牵涉面广,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义务教育的范畴,它与户籍管理、财政制度、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公民权利等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相联系。未来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构建必须立足于和依赖于这些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又称"二代农民工"、"民二代",主要是指"80后"、"90后"的群体,年龄从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第二代农民工的出现,尤其是今年以来,富士康跳楼系列事件和台州民工相约自杀事件的出现,更让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成为了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第二代农民工权益保障面临着: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受损,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阻碍其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等一系列问题。要真正将农民工权益保障落到实处,必须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监管法律的实施,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工作新机制、新方法,各级工会进一步加大切实维权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吕丹 《全国商情》2009,(1):138-139
农民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由于农民工经济条件差、教育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户籍制度僵化等原因造成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难问题,通过采取提高农民工的收入、降低入学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改革户籍制度、设立专项补贴项目等对策来实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的凸显,理论界和教育实践领域均对异地高考给予了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功能。从正向功能来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促进合理化的社会流动,减少群体间的对立冲突;从负向功能来看,其推行过程中的政策不协调损害政府公信力,为"高考移民"制造了便利,对人口流出地的经济、教育产生了冲击。  相似文献   

11.
农民子女“辍学”,农村高中生生源不足,农村贫困大学生人数较多等农村教育问题的存在,是因为农民收入低、子女多、城乡教育条件和观念差距大等原因造成的。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民增收,切实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教育农民重视投资子女教育,加大义务教育法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12.
社会弱势群体作为一个需要社会援助和扶持的特殊困难群体,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值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本文从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弱势群体的特征和其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分析、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为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一些根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社会弱势群体作为一个需要社会援助和扶持的特殊困难群体,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值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本文从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弱势群体的特征和其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分析、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为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一些根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五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3680个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十分尖锐,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并对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研究文献与国家政策脉络进行分析,基于问卷中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存问题,提出了“一个原则、两个衔接、三个层析、四个途径”的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5.
进城农民工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流动方式的变化,催生了农民工子女群体的产生。我国二元社会结构下形成的各种障碍性因素对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在生活、就学、就业等方面起着限制、排斥等消极作用。改善进城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状况要从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和政策,改变造成农民工子女不良适应的非制度因素影响,提高和改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个人素质等方面努力去做。  相似文献   

16.
理想(Ideals)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以现实为基础,指导激励着人或群体实现美好生活的心理状态。个人的理想只有和国家社会的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初中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个人的理想关系到整个城市、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初中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责任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本研究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式对全国6个省份12所学校的1836名初中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初中生以及城市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与父母一起流动的农民工子女队伍日趋庞大,他们的教育问题日益显现出来。现阶段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对此,教育部门应取消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的歧视性收费,城市政府应将民工子女的教育费用纳入教育事业费的预算,同时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保证民工子女都能上学。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与父母一起流动的农民工子女队伍日趋庞大,他们的教育问题日益显现出来。现阶段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对此,教育部门应取消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的歧视性收费,城市政府应将民工子女的教育费用纳入教育事业费的预算,同时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保证民工子女都能上学。  相似文献   

19.
为城市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目前却存在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与率低、退保率高的突出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供给与其制度需求之间的错位。要解决之,必须对现行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供给进行修正,使之满足农民工的制度需求。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子女教育:社区教育新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教育的功能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城市建设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的子女随着父母来到新的生活环境,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