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说,2007年国际医药并购潮中以诊断试剂为代表的生吻技术是最热门的焦点,那么2008年中国医药行业并购会有哪些热点呢?如果说,2007年是中国药企的海外上市爆发年,那么2008年这一现象是否会持续?这些药企接下来会有何作为?如果说,2007年风险投资资本在中国医药投资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那么,受美国次按危机的波及,  相似文献   

2.
(上接2008年第2期P59) 中国企业开拓国际高端市场的方式呈现多元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为更有效地开拓国际高端市场,纷纷通过了欧美制剂和原料药认证,以获得市场准入的通行证。截至2007年底,已有12家制剂生产企业(包括3家中药企业)通过了欧盟GMP认证,华海制药制剂车间通过了美国FDA的c-GMP。另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百家企业,100多个产品通过了欧盟原料药COS认证,而获得美国FDADMF文件的企业则超过300个。此外.借助境外融资亦成为中国药企走出去的新方式。近年来,深圳迈瑞医疗、哈尔滨平川药业、沈阳三生制药等药企,纷纷以首次公开发行等方式在英国伦敦、新加坡以及美国纽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股市上市。生物医药行业已位居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前五大行业之一。截至2007年底,已有20多家医药企业在海外上市(不包括香港股市),而美国纽交所和纳斯达克成为中国药企海外上市融资的首选。2007年.先声药业、贵州同济堂、无锡药明康德等中国制药企业已先后在纽交所成功上市。新一轮的海外上市融资潮流对中国药企跨越市场壁垒、更快地进入所在市场流通领域,吸纳海外资金用于研发和生产等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伴随国家对企业海外上市的支持和鼓励,选择海外上市融资,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首选。相对于国内上市门槛高、市场单一等限制,海外上市的条件似乎更为宽松,选择也更多。如在美国,除了主板市场一全美证券交易所外,还有NASQAQ、招示板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企业海外上市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辽宁经济》2005,(12):25-25
一、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动因 1.目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中国食业海外上市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融资渠道的进一步减少。自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来,很多过热行业得到了抑制,作为国内主要融资方式的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大幅缩减。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渴求度进一步上升。由于国内上市的审批与时间上的难度并没有丝毫的降低,加上国内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很多企业由此走上海外上市之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增长非常迅速,但资本市场的发展却相当缓慢。因而选择海外上市,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渴望大量融资的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音睐。相对于国内上市门槛高、市场单一等限制,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选择机会似乎更多。而手续简单、上市条件宽松的“买壳上市”更是许多中国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境外上市成为新的热点话题。从1993年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家中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境外证券市场上市,如1997年中国电信,2000年中石油、中国联通,2003年中国人寿保险,从2004年开始,国有银行业也驶上海外上市的快车道。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正式在香港上市。  相似文献   

7.
自2002年开始,中国房地产企业开始陆续掀起一股海外上市的浪潮,一时间,房地产企业言必称“海外上市”.2004年以来,合生创展、上海置业以及上海复地等房地产企业在香港上市的成功,更加激发了国内房地产企业海外上市的热情,多家房地产企业纷纷表示要在2006年推行新的海外上市计划,新一轮房地产企业境外上市的序幕由此拉开.然而,愿望与现实之间总有一段距离,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远赴海外上市,真的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8.
海外上市是中国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融资渠道。截至至2005年末,已有400余家“中国概念”企业在全球七大交易所上市交易,累计募集资本总额超过300亿美元。然而,许多科技型企业由于海外资本市场高门槛、高融资成本、耗费时间长等的限制,并不能通过IPO途径进入资本市场上融资,因此,能有效避开IPO的诸多壁垒的境外买壳上市方式,成为科技型企业海外上市的捷径。如高科技企业世纪永联、杨凌博迪森、山东盛大纳米等,无一例外不是境外买壳上市融资的成功案例。正文对科技型企业如何利用境外买壳上市融资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9.
晓锐 《改革与开放》2002,(8):26-26,25
<正> 尽管中国国内的两家主板市场——深市和沪市已让1200多家企业在资本市场戏水冲浪,并且舀得满钵金银,但数十万户的中国民营大军却只能在股市的大门之外排着长队苦苦地等待,也就是在长夜漫漫何时了的期盼中,中国民营企业找到了一条通往海外上市天堂的风雨之路。  相似文献   

10.
广东民营企业上市的特点、问题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广东民营企业上市步伐逐步加快,目前广东民营上市公司家数已位居全国前列。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民营上市公司的规模和业绩还不理想;二是民营企业改制上市步伐相对滞后;三是部分民营拟上市公司的改制质量还有待提高;四是民营企业买壳上市风险不容忽视。对此,本文建议政府要加强对民营企业上市的服务和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降低企业改制上市成本和买壳上市成本,同时也要抓住CEPA和深圳创业板即将推出的机遇,多渠道推进民营企业上市工作。  相似文献   

11.
继去年中国联通、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企业在海外成功上市之后,今年2月底中海油的股票又在纽约、香港同时上市。而同时,中国电信、中国银行、中国网通也在积极筹备,准备于年内进军海外资本市场。诚然,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在筹集大量外资的同时,将国有企业置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制和融资”的双重目标。但笔认为,国企海外上市一定要谨慎,口子不宜开得过快、过大,否则极易出现短期化行为,最终影响到企业乃至国家的深层改革。  相似文献   

12.
2009年对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而言,是阳显著的特征在于各种契机活跃。缘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境外 资本市场上生物科技公司价值在幅缩水,这或是中国药企到海外并购的绝佳时机,此外医改新政的出台备受瞩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有利于医药行业延续景气预期。随着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或许,生物医药产业“最好的时光”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3.
尽管中国国内的两家主板市场--深市和沪市已让1200多家企业在资本市场戏水冲浪,并且舀得满钵金银,但数十万户的中国民营大军却只能在股市的大门之外排着长队苦苦地等待,也就是在长夜漫漫何时了的期盼中,中国民营企业找到了一条通往海外上市天堂的风雨之路.  相似文献   

14.
78家央企退市能否有效遏制高房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拉 《产权导刊》2010,(5):8-10
2008年之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是由民营资本主导,连年的“地王”也为民企。然而在2009年的“地王争夺战”中,曾风光无限的民企相继败下阵来,让位于以往低调的央企。截至2010年第一季度末,诞生的地王仅有上海证大置业一家为民企,其余均为央企制造。央企在当下非常敏感时期坚决拿地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王羚 《环球财经》2004,(1):35-37
在三大中国网络股暴涨的刺激下,目前巳掀起了新一轮企业海外上市潮。但对于许多首次“出海”的企业而言,资本公海上的暗礁不可小视,关键在于明确上市目的。  相似文献   

16.
《海外经济评论》2005,(38):21-22
中国目前在准备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国内证券市场的竞争力,其中包括计划针对目前仅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推出一种新种类的国内上市股票。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5年12月23日】中国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主任李荣融12月22日在记者会被问到为何央企大多到海外上市时指出,中央企业绝大部分和国际市场都有很密切的关系。中央企业的目标是要具有比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海外的市场比较规范,有利于中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东方经济》2002,(6):69-69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主选地有: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地区。企业计划海外上市首先要选择上市地,考虑因素有:1、交易所的上市条件;2、交易所已上市股票的市场表现;3、券商(投资银行)对各交易所追踪研究程度;4、募集资金;5、上市所需时间;6、上市成本比较;7、交易所的国际声誉;8、再次融资条件;9、国家政策倾向。  相似文献   

19.
姜波 《特区经济》2008,(10):121-122
至今为止,已经有许多理论对企业海外上市进行了研究,然而大多数理论的出发点是国外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其分析的样本也主要来自于国外的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将主要通过对截至2007年为止能够搜集到数据的1593家A股上市企业和574家海外上市企业,来研究A股上市和海外上市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曹世中 《新财经》2007,(6):36-40
扬子江造船的成功上市,使名不见经传的新加坡ICH资本集团(ICH Capital)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而导演了这家中国民营造船企业海外融资大戏的幕后推手,就是新加坡ICH资本集团总裁卓侨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