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剥削劳动的实质在于资本家利用资本所有权侵犯劳动者的权利。劳动者权利的适当界定是当前判断资本剥削劳动问题的基础。当前我国存在劳动过程中、产品分配过程中、以及劳动过程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消除剥削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三方协商机制确定公平工资,同时发挥政府立法、监督法律执行的功能切实保护劳动者免受资本剥削。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一个简化的人类社会模型的分析出发,指出剥削现象的产生不能归咎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而是源自稀缺性的生产资料变为私有,并以不平等的方式分配。剥削是一种经济现象,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对于符合社会道德的剥削现象我们不应该一概否定,但是对于那些违背社会道德的剥削现象我们也必须用制度建设和法律手段去限制和打击。  相似文献   

3.
人类正步入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增长方式将给社会的意识形态带来根本性的变革。第一,人们的分配观念发生了改变。在财富分配上,财富的分配是以智力资本为轴心的分配的模式,改变了以传统生产要素即劳动力和资本分配的理论,智力资本决定一个人的财富,拥有越多知识的人,将获得越多的报酬。已形成的知识作为一种未被消费掉的劳动不存在稀缺问题,因此也没有成本递增,它可以反复利用,每一次对知识的重新利用都将产生新的效益,积累新的财富。在权力分配上,新的权力来源不再以金钱为基…  相似文献   

4.
劳动是保持财富创造力的根本 从经济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无非在做两件事,一件是创造财富.另一件则是分配财富。创造财富的效率和分配财富的均衡决定了文明发展的轨迹,没有财富的创造,也就没有财富的分配。  相似文献   

5.
乔新生 《西部论丛》2008,(10):44-47
美国投资机构雷曼兄弟的破产,对中国经济的最大启示就在于:万万不可沉浸在虚拟经济之中不能自拔,更不能把资产证券化作为解决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界经济格局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创造财富,发达国家分配财富,而金融机构则是分配财富的直接工具。如果不了解这一点,那么,就不能真正理解西方国家金融衍生产品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也就无法采取措施规避金融市场发展所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一、会计准则的变迁与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 会计准则作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迁的目的在于如何重新合理分配社会公共资源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所以会计准则变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即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财富分配问题(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问题)。可见,会计准则不仅是一种具有经济利益的契约,而且是以利益分配形式存在的契约。当会计准则变迁时,即契约的重新修订,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和社会财富的有限性,各利益集团因契约的变化其利益格局将重新调整,利益冲突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财富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创造财富的过程是人的主体实践性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创造财富的目的是实现财富增长以及人的自由和独立;财富既是生产力的载体,也是生产关系的载体。财富生产和财富权力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财富关系。社会“内卷化”的矛盾根源在于宏观财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循环体系下行,不足以支撑微观财富权力的无限膨胀。社会“内卷化”是中国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财富逻辑已经演变为以财富消费为核心,表现财富生产、分配和交换关系。要解决社会“内卷化”问题,需沿着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财富逻辑制定并实施相关措施,包括树立马克思人本财富观;调节资本权力与劳动权力的关系;建立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体制;扩大公共财富规模,建立公共财富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是以承认个体消费的自主权为前提,消费的私人支配,多样化和不满足性,促进分工和生产的发展,必然产生交换,出现私人财富,形成市场。本文对我国社会主义存在的私有经济的发展及竞争及存在的合理性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安杰 《山东经济》2000,(1):75-76
一、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源会计西方人力资源理论起源应当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第一篇、第二篇中明确指出了收入的三个来源:劳动、资本和土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财富的主要办法。这一理论对西方经济理论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当代经济学家在研究一国经济增长原因时,更进一步认识到人力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欧文·费雪(I.Fisher)认为劳动能够提供预期的服务和利益,是有价值的,是资源。舒尔茨(T.W.Schultz)认为人力资源是…  相似文献   

10.
白益民  王维 《环球财经》2010,(6):110-111
作为中国近邻,日本产业布局能力为全球瞩目。《环球财经》在2010年3月刊曾旗帜鲜明地提出——劳动最光荣,我们认为,实体经济的劳动是保持财富创造力的根本,而以货币、信用、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所构成的虚拟经济分配系统,以及通过战争、掠夺、欺诈、殖民所形成的暴力分配系统,则使国家财富创造力受到巨大伤害。  相似文献   

11.
从国际劳动分工和不平等交换的角度,作者讨论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文章认为,如果把国际劳动分工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必然导致一个有中心和有边缘、有主导和有附庸的世界经济体系的产生。在资本、资源、技术和劳力重新组合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拥有雄厚资金和发达技术的一方将明显地占有优势。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是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的建立,国际劳动分工体系又是国际资源与财富分配的基础,而一个国家在国际财富分配中的份额又会影响其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影响到国家政局的稳定,所以,如何应对全球化并在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中占领一个优势地位对未来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重新认识资本和财富 随着时代的变化,对财富的认识观也在不断发展.董辅礽认为,当资本社会化以后,财富的分配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董辅礽指出,马克思根据他所处时代的情况,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得出了一个结论:资本的积累一头是财富的积累,另一头是贫困的积累,即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富只可能会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个判断在当时是有道理的,但后来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情况发生了变化,私有资本开始逐步"公有化",并出现了社会资本取代私有资本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经济理论认为,金融发展存在收入分配效应,金融发展主要通过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就业效应”和“财富集聚效益”机制,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如何利用金融发展作用于收入分配的机制,以减少金融发展所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私营企业在长期遭受冷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以破竹之势迅猛发展,逐步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与此同时,许多人对私营企业中存在的剥削现象却表示了担忧,甚至惊恐。本文试从私营企业主的收入来源和分配去向对其剥削程度作一简要剖析。得出结论:私营企业主的剥削程度是很低的,而且这种较低的剥削也是有益的,不必为此不安。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在实践中的改革与发展历程,认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思想在我国具有其广泛存在的沃土和背景,是按劳分配制度的一个更为合适的贯彻原则。对于当前按要素贡献分配所带来的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本文认为决不能将其与剥削问题等同,而应当区别对待,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黄敬荣 《乡镇经济》2006,23(11):51-55
资本剥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本质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资本投资利润所得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益,是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不应将之教条地视同剥削。以社会主义国家法律为界线,只有非法、违法的投资牟利才能叫剥削。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投资先富裕起来,带动全民创业,共同富裕,这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7.
王慧泉  王秀娟 《中国经贸》2011,(14):240-240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政策的现状,指出决定分配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所有者对产权的要求,包括入力资本所有者和物力资本所有者对剩余收益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要求。因此要彻底贯彻该分配制度需要在会计上确认劳动者权益。  相似文献   

18.
陈文通 《南方经济》2003,(10):20-24
我国现阶段的私有资本和私营经济,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固有的资本主义性质,在理论上承认其本来性质,承认我国仍然存在剥削和阶级,不会贬低私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会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文章针对与此不同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9.
权利,一般认为包括权能与利益两部分,有了"权"自然就会有"利"。然而"权"何以生"利"?尤其是对经济利益的获取,为什么有的得到认可,有的得不到认可呢?以"权"获"利"的根据何在呢?任何权利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的权利有着不同的获取利益的根据。第一类权利获利的根据在于它们对财富的创造有贡献。劳动是价值的源泉,非劳动生产要素资本、土地、知识等参与了价值形成过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劳动、资本、土地、知识等在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各有分工,又通过一定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阶段的私有资本和私营经济,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固有的资本主义性质,在理论上承认其本来性质,承认我国仍然存在剥削和阶级,不会贬低私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会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文章针对与此不同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