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破产法强调对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利益一并保护。但我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的一些制度,对债权人的利益保护不足:在破产原因上,将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作为破产的必备条件;在破产管理人的选任上,债权人没有决定权;在破产费用的数额上,债权人只有审查权而没有决定权、变更权。这将对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应通过立法、司法解释对这些不足予以弥补。  相似文献   

2.
早期的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Stulz理论、Harris&Raviv理论、Israel理论)是为了应对当时的并购浪潮,利用负债进行控制权安排的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Stulz理论仅研究负债对控制权的影响,Harris&Raviv进一步研究了控制权对管理者行为的影响,Israel研究了负债影响现金流在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分配,三理论最大的不足是没有考虑不完全契约因素。Aghion&Bolton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引进了契约不完备,考虑了债权人利益和债务的公司治理功能,Hart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进一步构建了控制权相机转移的最优负债融资规模。国外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对中国的启示是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保护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依现行《公司法》第20条,在公司人格被否认的个案中,股东与公司应一起对公司债务负担连带责任。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责任的原因在于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构成侵权。股东的这种责任不以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为前置条件,而且若股东对公司债权人进行了清偿,股东不能依民法上连带责任的一般原理,享有对公司的追偿权。  相似文献   

4.
债转股,通过重组企业债务,改善企业财务结构来优化企业生产经营内部条件。转股后原投资者和原债权人的未来预期收益高于转股前。因此,债转股不仅是一项政策性措施,而且是市场规划下企业原投资者和债权人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使自身收益最大化的一种科学手段,只要转股后双方的收益高于转股前,它不仅适用于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也适用于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债转股后,原企业债权人转变为企业的股东,参与企业重大事务决策,如果债转股的数量足够大,还可能成为企业的控股股东,从而掌握企业的控股权,相应的其收益由原来的收取贷款全息转变为按股分红和未来股权转让收入,这对原投资者来说,因增加了股东,实际上减少了对企业的控制权,如果债转股的数量足够大,控股地位将让位于新股东,相应的收益权比重下降,由原来的拥有企业的全部收益权转变为只拥有部分收益权。但对双方来说,未来的收益不但取决于转股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还取决于转股时所确定的权益比例。  相似文献   

5.
债权人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是企业资本的重要提供者。由于债权人是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使得债权人在与企业内部经营者之间的博弈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在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后蒙受极大的损失。本文认为,让债权人参与企业的公司治理,分享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建立债权人对企业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控机制,有利于实现并维护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制衡机制,防范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并极大地保障债权人在企业应享有的各项权益。  相似文献   

6.
企业所有权视角的研究认为,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控股股东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追求,产生条件是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文章从现代企业制度视角分析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产生机制,认为现代企业制度为控股股东基于自利目的的侵占行为提供了可能和行为能力,为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后果承担提供了免责机制,使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产生具备了一定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公允价值会计对于股东、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与管理者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分析公允价值会计对股东、管理者和债权人三者之间利益冲突及协调途径,以及由此产生的代理成本的降低和企业价值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方媛 《科学决策》2013,(5):15-32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公司管理者的利益和公司股东、债权人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管理者通常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做出行为的选择。文章认为这种管理者自利行为分为防御行为和侵占行为两种,并且影响到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形成。400多家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4年的样本数据回归结果表明,管理者自利行为程度和债务期限结构呈显著的倒"U"型,管理者的防御行为仅体现在债权人利益保护程度较高的少数样本公司中,大部分样本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是债权人对风险控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我国大股东控制权争夺博弈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描述了控制权争夺的若干主要方式,并阐明了股权分置改革以来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监管法律制度的变迁。本文构建了大股东控制权争夺的博弈模型,通过理论分析,认为随着股东拥有的股份增加,企业经营者从公司内部进行控制的收益也在增强;股东趋向于提高本身拥有的股份份额,从而适度规避风险。应规范控制权争夺的法律与监管制度,使不良管理者得到替换,高效管理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相关利益者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  相似文献   

10.
赵莹 《特区经济》2005,(9):208-209
众所周知,财务预警(又称为财务困境预测)研究具有巨大的实际应用价值,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审计师等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与企业的财务状况息息相关,如果能够提前预测到企业是否会陷入财务困境,可以为企业的众多利益相关者带来巨大的收益或者避免巨大的损失。因此,自从财务预  相似文献   

11.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作为一个企业.报告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其财务信息特别是该企业的收益信息。从企业的投资者角度来讲,企业真实的收益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投资者将得到的收益和投资者投资的回报水平:从债权人的角度来说,企业真实的收益水平有利于企业的债权人衡量自身的信贷风险: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真实的收益质量有利于管理者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职工的角度来看,企业真实的收益水平有利于他们对自身工作的稳定性和预期的工资收入做出合理的判断:从供应商的角度来而言,企业真实的收益水平有利于供应商对货款的回收风险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企业理论认为公司控制权属于公司的所有者,即股东所有,公司治理奉行股东至上。新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股东只是公司相关利益者中的一员,公司治理不能只考虑所有者,而应该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本文揭示了共同治理模式的重要意义,并以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为例,部分地从财务角度对此作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贺青  贺兰 《辽宁经济》2009,(8):88-88
企业的价值反映了企业给予其利益相关者同报的能力,企业的价值高其回报就高.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普通员工、政府等,都需要认真分析企业价值,也只有对企业价值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在今后适时地调整策略,追求高回报.  相似文献   

14.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在一间内清偿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强弱是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审要指标,不仅关系到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与债权人、投资者的利益密切相关。对企业内部而言,通过测定自身的偿债能力,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进行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从企业外部来看,债权人将根据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来确定贷款决策。  相似文献   

15.
邓蕊  管彦芳 《特区经济》2011,(2):145-146
我国上市公司中大量存在着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这不仅违反股权平等原则,而且破坏了证券市场的的正常秩序。为了矫正控制权滥用而导致的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失衡,应当要求控股股东行使控制权时承担诚信义务,并通过具体制度架构确保其诚信义务的履行。  相似文献   

16.
会计舞弊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不实的会计信息对国家经济运行危害极大。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制定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企业相关的利益主体——股东、债权人、管理者、政府、注册会计师等都有会计舞弊  相似文献   

17.
公司治理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选择资本结构的决策过程有重大影响。股东和债权人不同程度地拥有公司的控制权,经理阶层则掌握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本文从股东、经营者、债权人三个方面。就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包括资本提供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委托,必须在经济社会的协调中最大效率地与各种生产要素结合,不能片面地追求一己利益,而要为整个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该文认为: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而现代的公司治理中心不仅仅局限于股东,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明确的公司控制权和收益权。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是公司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考虑社会责任是公司治理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集中的股权结构在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股权集中的情形下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股东往往利用其优势地位,侵占小股东利益,无偿占用上市公司资源.特别是在新兴市场中,这种大股东侵害行为最为常见.控制权私有收益来源于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它是通过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投票权和经营权的控制来实现的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助于上市公司的投票权和经营权的合理分布 因此,公司治理与控制权私有收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大股东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吉永 《山东经济》2006,22(2):52-56
由于企业各要素所有者地位的不对称和目标的不一致,产生了内部人控制问题。而通过本论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股东利用其在企业股份比例上的优势取得企业的控制权,并以损害中小股东或其他相关者的利益来取得收益的情况,同经营者以损害股东利益来获得收益一样,也属于内部人控制问题。本论文分析了大股东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产生根源、表现形式以及危害等问题,并从历史角度相应地提出了对这一问题治理和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