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新视角,分析了为外来务工人员开发、推广、普及地方文化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研究的现状、地方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外来务工人员地方文化推广的现实意义,论述了图书馆“采集、整理地方文献”“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集、整理口述历史资料”等开发策略,以及“流动图书馆”“Human Library”“编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地方文化普及读本”等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2.
蒋儒标 《全国商情》2009,(19):101-103
温州是全国闻名的轻工业制造基地,快速发展的个体私营经济使这座城市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输入大市。由326万多人组成的外来务工人员队伍,成了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解决好对其困难人员的社会救助问题,事关温州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温州坚持以和谐共生为目标,积极探索实施对其困难人员在教育、医疗、住房、生活、就业、法律和文化等方面的救助,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责任、媒体联动、民间参与、民工互动、政策超前”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救助的“温州模式”。本文还就如何完善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救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拟态”环境、刻板印象、媒介正义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南方都市报》2008-2012年相关报道为个案,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报纸上的形象呈现。研究发现,在城市媒体营造的媒介环境中,外来务工人员多被边缘化,成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往往与被关注的弱势形象和易冲动负面形象相关联,形象固定化、片面化,与城市市民相分割。笔者认为,大众媒介首先应该逐渐消除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潜意识里的刻板印象。以公平、公正、真实的姿态再现外来务工人员形象,以便使阅报大众对这一重要社会构成体有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良性地融入城市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妥善解决好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贵阳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理想(Ideals)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以现实为基础,指导激励着人或群体实现美好生活的心理状态。个人的理想只有和国家社会的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初中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个人的理想关系到整个城市、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初中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责任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本研究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式对全国6个省份12所学校的1836名初中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初中生以及城市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的凸显,理论界和教育实践领域均对异地高考给予了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功能。从正向功能来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促进合理化的社会流动,减少群体间的对立冲突;从负向功能来看,其推行过程中的政策不协调损害政府公信力,为"高考移民"制造了便利,对人口流出地的经济、教育产生了冲击。  相似文献   

7.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团委老师、学生干部针对广州市天河区凤凰街道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放学后无人监管的情况,借鉴其他地区对外来工子女开展"四点半课堂"所取得的经验和实践成果,开展关爱外来工子女的爱在"四点三刻"社区文化、体育、艺术辅导活动。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团委通过整合现有的优质资源,促进外来工子女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平安回家。本文主要对关爱凤凰街道社区教育外来工子女的实践进行探索,为进一步做好社区教育发展规划提供经验和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C市城区的外来环卫工人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方式,分析该群体家庭教育的现状,发现目前存在经济支持不充分、教育方式偏差、教育内容不全面的问题。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从教育者自身、家庭沟通机制、社会支持力度三个层面分析家庭教育问题的具体和深层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政府重视程度、构建家校合作的教育网络、加强社会资源的解决对策及建议,以求改善外来环卫工人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促进外来环卫工人及其子女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张家港市杨舍镇旺西村为例,分析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工作等现状,提出了建立适应他们的民生保障制度与体系,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培训与文明教育,注重对他们子女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加快同城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新疆作为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加强少数民族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少数民族少年儿童未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对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论文针对新时期加强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创新性,对少数民族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家庭教育缺位或失当、学校德育工作滞后或缺失、农村不良环境的催化和青少年时期的个性特征致使他们成为犯罪的高危人群。这一问题近年来巳呈严重化发展趋势。而社会未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为此。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学生犯罪问题的研究,找出其存在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期内,政策与制度的失调,民工子弟学校作为随迁子女教育途径的补充存在争议,民间资源匮乏和社会力量薄弱。农民工社会资本少等,导致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教育中的受教育权、个人全面发展、城市融入存在不同程度的权益受损。为提供随迁子女“平等但特殊”义务教育首先要探索合适的政策工具去满足随迁子女教育需求,其次要针对随迁子女服务需求的混合性和复杂性,引入市场和民间机制,在公共服务的供给参与方之间进行分工.探索满足随迁子女“平等但特殊”的城市教育需求之路。  相似文献   

13.
教育工作者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合格的现代化公民,因此,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德育的效果并不好。要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就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形成合力。学校的德育是一切工作的灵魂;家庭教育是德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德育的支柱。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工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其“学困”现象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民工子女“学困”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低下、认知障碍、厌学心理和逆反心理方面,这是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欠缺和社会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创设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构建完善的社会教育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Logistic二元选择模型,依据对菏泽市256位农民工的调查,分析了农民工的留城意愿。研究结果表明:76.9%的农民工愿意留在城市生活;能否融入城市生活、父母的身体状况、子女生活情况、每年务工时间、感受社会的关心程度、月收入水平、找工作的难易度等因素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有显著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发掘优良传统,提升宁波家庭道德教育实效性,应该继承宁波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价值观念,促成其现代性转化;应该顺应时代和贴近现实,优化宁波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应该继承"宁波帮"优秀德育方法,建立开放型家庭德育方法体系;应该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探索家庭道德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央政府要求流入地政府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责任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使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流入地政府为减少负担往往采取卸责行为,导致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仍然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因此,需要积极推动相关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留城对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7省市的实地调研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个人特征,住房类型、有无农地、社会保险状况等经济因素,子女读书地和配偶工作地等家庭及社会因素,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有显著影响;而农民工工作地、在城市居住时间和就业状况等因素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他们婚姻与家庭的问题研究,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当前,我国学者在婚姻观念、通婚圈、择偶、婚前性行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模式和家庭稳定性的关系研究明显不足,有待系统和深入。  相似文献   

20.
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就业-定居-生活”城市化过程中,其城市就业特征及其相应的经济、社会状态直接影响其在城市的生活状态和行为特征。对以陕西省为重点的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情况的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趋于多样化,服务业的就业吸纳潜力巨大;就业城市规模选择偏好于所在省份的大中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在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存在显著的需求;城市就业收入成为多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多数家庭年收入处于城市中低收入范围;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劳动保障受到极大忽视。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深度城市化的目标来看,需要从发展战略与规划方面做出的城市政策响应包括:提升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吸纳能力;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城市居住为核心促进农民工公平公正地城市化进程;加强对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保障和城市化需求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