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入世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因素的增长打破了世界经济原有的均衡。于是“中国制造”与“贸易保护”、“中国发展”与“经济霸权”、“中国崛起”与“遏制中国”的矛盾逐步尖锐化起来。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在宏观上调整发展战略,而且必须在微观上讲求竞争策略,以实现我国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2.
全国两会后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历来被视为中国向世界释放最新改革信息、世界深度了解中国的窗口。今年,经济新常态成为论坛“热词”,反映出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的背景下,海内外高度关注中国经济走向。在步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后,中国经济何去何从?这对全球经济格局有何影响?纵观论坛上各方意见,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以新思路新作为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本届年会带给人们的启示。心态往往能决定成败。去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应看到,尽管“三期叠加”令不少问题集中显现,外部环境也空前复杂,但这些都没有改变中  相似文献   

3.
<正>在近日举行的“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的分论坛“世界数字经济论坛”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江小涓表示,这两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数字经济要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开放新阶段和全球发展新机遇,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大报告中有过明确的表述。二十大报告要求,要坚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不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的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相似文献   

4.
杨鲁慧 《科学决策》2008,(12):12-13
一,和合意识: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资源 思想文化从来都是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与政治格局、经济格局息息相关。国家外交战略既是政治的,更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文化。和谐世界理念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传承,又是当代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产物。从思想渊源上看,和谐世界理念中的“和为贵”思想,不仅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弘扬,而且是对20世纪50年代的“和平共处”、80年代的“和平发展”、90年代“新安全观”中的对话求安全、  相似文献   

5.
东亚“雁阵模式”式微原因新析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丽娜 《特区经济》2006,210(7):167-169
经济全球化时代,维系“雁阵模式”运行的宏观背景条件正在丧失,“雁阵模式”开始走向终结。日本经济的“制度疲劳”、“四小龙”的兴起、中国的崛起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只是“雁阵模式”式微的表层原因,其真正原因是经济全球化及其机制的作用:即全球信息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的发展、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的兴起,成为“雁阵模式”终结的力量。“雁阵模式”的终结对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帆 《产权导刊》2015,(3):33-35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在把“新常态”作为执政新理念关键词提出6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向包括130多家跨国公司领导人在内的世界工商领袖们首次系统阐述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新机遇、怎么适应新常态等关键点。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领导人也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信号:走向新常态的中国也将给处于缓慢且脆弱复苏中的全球经济注入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7.
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紧邻上海,水陆交通便利,苏南地区还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祥地。早在计划经济时期,苏南地区就有集体经济的传统和基础,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和必要的资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体上持续快速增长,是世界经济学家眼中的“中国奇迹”。在中国,江苏的苏、锡、常地区创造了一种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的社会和谐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由于身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过于偏重劳动密集型产品,目前具有竞争力的领域仅仅限于加工和组装等劳动密集型工序。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曾表示,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中国企业只处在中低端,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看,与世界经济史上被称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且我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时过于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引入,进而缺乏创新能力,以至于长期陷于技术跟进状态,被迫受制于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产业》2005,(7):31-31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王建国提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几乎完全融入了国际经济体系。中国市场经济在机制上与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即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市场价格配置资源.公平交易:然而只有少数国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原因是.世界对我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不甚理解。王建国提出。用“新市场经济”的概念不仅可以用来向世界描述我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且还可以用来描述我国作为新兴的新型市场经济的更多特点。  相似文献   

10.
《海外经济评论》2006,(8):10-11
近年来,世界经济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对关键市场的积极参与。在发展速度上中国令人意外地居世界之首。世界银行在最新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的增长有力地推动了东亚经济一体化,提高了这一地区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行业百态     
《中国经济周刊》2004,(37):46-46
“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研讨会京举行 由中国商务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国际研讨会9月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趋  相似文献   

12.
“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东盟关系新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和谐世界”理念以来,中国一直奉行“和谐外交”政策,中国东盟关系也进入了全方位发展阶段。本文结合“和谐世界”这一时代新理念,诠释中国东盟关系新进展,并提出新外交下双边关系发展新举措,以期更好地把握中国东盟关系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十年。这十年,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十年,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实现共赢的十年,更是中国在全球经济和贸易格局中重新定位,由参与到引领的十年。这十年,中国实现了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市场”、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和平崛起道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先后举办了三次关于“和平崛起”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包括“大国崛起道路的历史比较”(2003年3月27-28日,与中国世界史学会、上海世界史学会合作)、“建设经济强国与中国和平崛起”(4月6日),以及“中国国际地位与和平崛起战略”(4月12日,与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上海世界经济学会合作)。在这些研讨会上,我国著名的世界历史、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专家就“中国和平崛起”道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学者们在研讨会上的发言经分类整理现摘要发表。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战略目标,并且将这句话写进了《建议》第十二部分的标题。同时国家主席江泽民在2000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界领导人峰会的午餐会上发表演讲时也指出,“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将致力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贸易、技术  相似文献   

16.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全球化方向变得扑朔迷离。在经济低迷增长过程中,世界经济出现了一系列内在的"悖论"。"悖论之谜"在于上一轮发展周期内形成的结构性困境制约了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走出"悖论"的出路依赖于世界经济迈向新的发展长周期。当下的世界经济正处在旧周期的衰退和新周期的孕育阶段;世界经济已告别上一轮发展长周期,将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在周期性转换过程中,世界经济需要从传统的斯密型增长模式走向熊彼特式增长新模式。值的一提的是,在世界经济新旧发展周期转换过程中,中国提出的五大发展新理念,既有助于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转型调整和复苏增长,更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新的长周期的孕育和增长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多边文化外交的新形式:孔子学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菊 《理论观察》2008,(2):46-47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经济外交和文化外交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外交作为多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中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孔子学院”则是本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标志性活动。“孔子学院”的出现肩负着汉语培训与文化交流的任务,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架桥梁。中国政府将他作为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向海外传递友好意图的工具。孔子学院已经被提升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8.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进程与利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力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国家一起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开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局面,是未来10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本文主要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进程、中国的承诺以及自由贸易区给双方带来的利益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在与东盟国家历经6轮的谈判磋商中,中国政府在政策上所表现出的灵活性、务实性,以及中国所做出的承诺,充分显示了中国对推动双边经济合作的诚意、前瞻性以及一个大国所具有的气度。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不仅符合双方的利益,而且对推动整个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必将呈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十年。这十年,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十年,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实现共赢的十年,更是中国在全球经济和贸易格局中重新定位,由参与到引领的十年。这十年,中国实现了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市场”、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生巨变,已经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经济规律在呼唤:“世界中心正在向东转移”,“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一股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新潮流正在迅猛兴起,被经济高度发展推上历史舞台的东北亚经济圈,越来越显示出沟通中国环渤海、“三北”广大市场与东北亚、环太平洋经济交往枢纽的作用。鉴此,辽宁社会科学院前不久召开了区域经济合作与社会发展国际研讨会。不少专家学者发言颇有新意,与发展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密切相关,堪资借鉴。本刊特选登部分发言,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