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郭莉 《首都经济》2006,(6):84-85
钱学森先生曾提出沙产业是第六次产业革命,并预言沙产业能提供上千亿元的产值。随着大量企业加入沙产业大军,钱学森先生的预言就可能变为现实.[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远东经济画报》2006,(7):98-101
甜蜜婚典、家庭居室、生日馈赠……凭借一张个人照片、一点新奇的创意,你就能拥有一座造型独特可爱的"Q版人像公仔"。近日,从台湾传来的这种时尚公仔开始出现在上海的街头,并收到市场的欢迎。作为一个锦上添花的项目,它可以只花较少的成本,便能为整体盈利作出突出贡献。[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 当前关于城镇化发展有六个有争议的问题,一是城镇化在主导力量上是市长还是市场,政府该做什么?二是扩大内需是大搞公共投资还是扩消费、扩民间投资?三是方向上是地和物的城镇化还是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院士寄语     
范云六 农业生物工程专家,1960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副博士学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HarvestPlus项目中国负责人。长期从事分子遗传学和农业分子生物技术科研工作,是我国基因工程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院士寄语 范云六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当前最为活跃的科技领域。生命科学前沿学科的发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系统生物学等重要学科的发展,加速了新科学、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对生物世界的认识水平和改造能力正在发生质的飞跃,同时,也强劲地推动和促进了生物技术本身的发展,为医药、农业、工业和环境等不同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粮食、能源、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目前发展过程中亟需做好的事业。生物技术将会在解决这些困难的过程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为提高我国人口健康水平,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国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做出重要贡献。 我国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目前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中已经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列为实验重点跨越的优先科技领域,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更加详尽的科技规划和政策将先后出台,从人才培育、资金投入,基地建设等方面为我国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相关政策法规的建设也正在加强,以保障我国生物技术及其产业能够健康而迅速地发展,显示出我国政府在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方面积极务实和负责任的态度。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必将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支点,也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既要技术的支持,也要政策和法律的保障: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6.
陆兵 《广西经济》2007,(8):8-11
节能减排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中央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去年以来,我区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广西实际,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粮食、能源、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目前发展过程中亟需做好的事业。生物技术将会在解决这些困难的过程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为提高我国人口健康水平,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国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张新竹 《中国经贸》2011,(22):148-148
“两型社会”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必须应对的新挑战,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循环经济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崭新课题,本文通过对两性社会内涵、特征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为什么两型社会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2002年衡水市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进入了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凸显期。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确保衡水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衡水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坚持企业、园区、社会三层互动、系统推进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经济循环式发展”的新型发展格局。推动了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10.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卫军 《特区经济》2007,216(1):275-276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当代生态伦理学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其追求目标是“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树立生态伦理学的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有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两型社会既是资源和环境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内资源环境矛盾所使然.本文分析两型社会构建与多重结构之间内在理论联系,认为两型社会的构建需要从多重结构入手进行调整,特别是投资结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渐显著,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我国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但与此同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根本改变。党中央针对这种状况提出了“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并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进而提出了“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的具体要求。这表明,完善税收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已成为我国税收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是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湖南省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动员全社会力量,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是奥运筹备决战之年,也是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关键一年。近日.北京市发改委、市环保局等7部门联合发布“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2007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北京今年节能减排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5%、单位GDP水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下降3%。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在分析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2010年资源综合利用目标、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这是我国“十一五”期间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引导投资及决策重大项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华能平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地处陕、甘、宁交界的甘肃省平凉市二十里铺,系大型坑口火力发电企业,由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和甘肃省电力投资集团分别持股65%和35%.  相似文献   

17.
两型社会建设对于广东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根据两型社会的内涵,在遵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基础上,参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个标准的内在要求,提出了两型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使用了2013年广东省统计数据,对广东21个地级市行政区的两型社会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两型社会发展状况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即经济发展优先型、经济发展偏优型、产业结构偏弱型、规模经济偏弱型;从空间分布来看,两型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级市大多位于珠三角地区,而两型化程度相对较弱的地级市大多位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  相似文献   

18.
《现代乡镇》2004,(4):8-9
商机行销的缘起中国十年招商市场的发展从无到有,从最初的地区政府性招募投资项目到企业具化产品和服务的推广传播,俨然已经进入了一个产业化的时代,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涉及行业的广泛性使招商已经同企业、投资者、媒体、营销策划、广告运作等行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这个产业化的进程中,市场发挥了强大的催化作用,市场竞争迫使企业选  相似文献   

19.
黄琳 《中国西部》2011,(7):60-63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富含丰富的水能、太阳能、风能、油气、钢铁等资源,长久以来,西部依托这些自然资源建造了以水电和钢铁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基地。但是,传统能源产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现有许多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不利于四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四川经济发展需要创新,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革新,更需要能源本身的升级换代,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之路。  相似文献   

20.
陕西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发展节水灌溉既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计,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长远之举.前不久我们用近八个月时间对陕西的基本水情和农田灌溉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现就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