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金融支持平川区陶瓷行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以及该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企业整体规模小、融资较为困难、管理人才缺乏、自主品牌打造困难、产业链条过短等,提出了金融支持平川陶瓷行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加快建立健全间接融资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和发展资本市场、完善信用管理和担保融资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政银企战略合作、加大金融支持陶瓷企业技术创新等。  相似文献   

2.
景德镇是享誉中外的瓷都.但在上世纪90年代景德镇陶瓷产业一度陷入低谷期.银行贷款15亿元被悬空或逃废.金融对陶瓷企业采取紧缩及至放弃的政策。2003年起.在“重振瓷都雄风”的政策支持下.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庆阳市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和金融支持的主要做法,分析了当前金融支持支柱产业存在产业发展预期不高、金融支持深度不够、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信贷风险逐渐显现等问题,提出了从战略高度引导支持支柱产业发展,从体制改革入手破除产业发展瓶颈,从手段上创新支柱产业专属金融产品,从数量上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等金融支持产业深度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勇  唐世辉 《新金融》2016,(1):42-45
当前国际经济运行趋势的不确定性日益加重,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难以充分获取,这已经成为产业发展进程中的瓶颈。由于金融支持是产业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确保金融支持的稳定性就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关于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是否存在一定的稳定性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两部门经济投资加速数模型稳定性进行演绎推理,分析宏观经济系统中金融支持产业发展过程中稳定性的约束条件,探寻产业发展过程中内生稳定性的来源与特征,以及在金融支持条件下两者相互作用稳定性的机理,并提出金融支持产业稳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白银市平川区是地处甘肃中部的煤电型城市,古丝绸之路北路穿境而过,境内黄河上的乌兰津在历史上极负盛名.境内陶瓷生产历史悠久,陶土资源储量居西部城市首位.自1985年建区以来,面对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的紧迫形势,平川区积极培育多元支柱产业,陶瓷产业已成为继煤电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为西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为平川区陶瓷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认真审视平川区陶瓷产业在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影响和价值,深入研究金融支持平川陶瓷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文首先归纳总结了日本和中国台湾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与金融支持的经验,发现日本和中国台湾针对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配有完善的支持政策体系,并高度重视政策性优惠信贷、专项产业发展基金、信用担保等对融合主体的金融支持。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实践现状分析,论文认为应从强化政府部门对从业主体的认定、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区域特色资源开发和品牌建设、厘清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提高政策性涉农贷款中的中长期低息贷款比重、成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基金、完善担保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快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金融支持玉树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为例,对目前旅游产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了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为金融支持玉树灾后建设高原生态旅游产业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调查通辽市金融支持风电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金融支持风电产业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快风电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衢州市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状以及金融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支持过程中遭遇的主要瓶颈,并从五个方面对金融支持产业集群绿色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能源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如何运用金融支持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选取2002-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影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规模扩大、金融结构的改善及金融效率的提高均能促进甘肃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最后,本文依据实证分析结果,结合"一带一路"背景,提出优化金融支持甘肃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农村、农业、农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而金融支持是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石。近年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仍面临较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信贷政策不够精准、金融从业人数和机构数偏少、金融配套不尽合理、金融体系不完善、内在动力不足等方面。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我国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湖南省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总结区域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经验,并据此给出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县域产业发展,本文对县域产业、县域金融支持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区为例,分析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金融支持面临的困境在于金融支持力度不足、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配套政策尚不健全等方面.最后提出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切实改进和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增强金融有效供给;落实生态旅游产业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合力;建立健全区域协调联动机制,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科技金融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被提出来,足以表明金融支持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性。本文在对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借鉴、归纳和创新的基础上,立足高新技术产业的内在特点和融资特征,从金融发展三个侧面,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金融系统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来揭示金融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并以此为依托来探讨如何提高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效率,实现金融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效无缝隙对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金融支持与中小企业产业创新的关系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我国部分地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产业创新的现状,借鉴了最具代表性的美国、日本、英国三国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我国金融支持中小企业产业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玉霞  陈文新 《海南金融》2012,(11):65-68,75
本文利用1990-201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金融发展水平以及人口、产业、空间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了兵团金融发展水平与人口、产业、空间城镇化四者之间的关系及效应。结果表明:(1)金融规模与金融效率促进金融发展,金融结构抑制金融发展,同时,空间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发展,人口与产业抑制城镇化的发展。(2)金融规模及效率对空间城镇化支持效应显著,金融支持结构促进人口城镇化,抑制产业及空间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的支撑,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荔浦县食品产业集群为广西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示范,也对银行金融支持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8.
郭怡 《北方金融》2023,(12):47-49
随着碳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不断增大,人们越来越重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区内绿氢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以及金融的支持下,内蒙古绿氢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存在氢能产业融资能力不足、氢能产业的高经济成本影响金融投入积极性、金融支持氢能产业动力不足、氢能未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为实现金融更好地支持内蒙古绿氢产业发展,应该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体系,鼓励银行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以及完善配套机制,以此促进内蒙古绿氢全产业链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双碳目标战略下,加快CCUS这一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应用和产业高地建设意义重大。本文立足吉林省落实双碳目标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等现实背景,及对吉林省CCUS产业的调研,就发展CCUS产业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同时,鉴于CCUS产业发展对金融支持的高度依赖性,在梳理我国金融支持CCUS产业实践基础上,深入分析得出当前吉林省金融支持CCUS产业在绿色金融介入、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综合配套措施方面存在制约,并针对性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推动吉林省CCUS产业与绿色金融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随机效应面板泊松回归模型,考量不同类型的金融支持措施对我国东、中、西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的资金支持促进了东、中、西各区域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资本市场的金融支持只对东、中部区域的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只对西部区域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金融支持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通过加大政府支持的力度和体现区域差异、建设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的共享机制、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技术水平等措施可以提升金融支持促进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