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次贷危机中日本货币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带来了全球性的降息浪潮.日本虽然降息措施慢了一步,但随着实体经济的不断衰退,也采取了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由此再一次进入了"零利率"时代.通过理论推导和Grange因果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今后日本降息余地越来越小,而"零利率"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刺激作用有限.日本"零利率"政策的现实效应对欧美国家的货币政策的调整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全球各类"黑天鹅"事件频发,各国纷纷继续采取宽松型的货币政策试图提振本国经济.在全球降息潮背景下,如何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再次成为学界的重要关注点.文章以考虑风险溢价因素影响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作为理论框架,在分别以"货币锚"为基准评估各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汇率制度稳定性后,通过一个空间面板模型分析避险情绪与国家...  相似文献   

3.
货币与财政政策后续效应评估:40次银行危机样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勇  陈雨露 《改革》2012,(5):24-32
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40次重要的系统性银行危机为基础,对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选择进行实证评价。实证结果表明,"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能产生相对较优的经济效果,应成为金融危机后的主要政策选择,但由于两种政策刺激或稳定经济的效力都集中体现在短期,为避免持续和大规模货币扩张和财政赤字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旦危机消退、经济企稳回升,之前作为"反危机工具"出现的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就应该逐步淡出。  相似文献   

4.
从日俄战争期间日军军票流入黑龙江到伪满洲国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实现对黑龙江的货币统制,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对黑龙江货币主权的侵略不断加深,给黑龙江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以军事力量为后盾、以银行为工具对外进行经济扩张的侵略本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货币调控需要从数量型工具转向价格型工具。2月28日,央行宣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千呼万唤的降息姗姗来迟。不过,时隔2014年11月的非对称降息仅仅3月。三个月间,两次降息,一次降准,市场预期中国的货币政策正在走向宽松。  相似文献   

6.
更多国家央行加入到货币政策调整的队伍中来,走向货币宽松的好戏刚刚启幕,而当量化宽松大规模落地,黄金的货币属性将重新被审视。2015年1月15日,瑞士央行‘几十年最意外’的政策突然出台——停止瑞士法郎和欧元挂钩。就在同一天,印度央行宣布降息25个基点,秘鲁央行宣布降息25个基点,埃及央行同时也宣布降息50个基点,此后,土耳其央行也宣布降息,欧洲央行也将货币放水,推行QE。丹麦央行甚至三周内四度降息,定期存单利率降至创纪录的负利率。  相似文献   

7.
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降息可能导致中国加息进程出现拐点。 美联储宣布降息的数小时后,日本央行决定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与市场预期一致。日本央行在月报中指出,央行维持先前对日本经济的评估结果,认为尽管日本房产市场投资萎缩,但日本经济仍适度扩张,并有可能保持这种趋势。日本央行行长福井俊彦近日表示,因美国经济增长下行风险进一步扩大,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供给侧改革近期频繁成为各大媒体头条,前期热炒的降息降准货币宽松政策(刺激政策)则有偃旗息鼓之意。媒体风向的转变,折射出中央高层对当前经济问题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正央行近日宣布,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时隔两年多央行再次降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而所谓"情理之中",是因为近期我国经济下行风险有所抬头;所谓"意料之外",则是因为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始终强调保持定力,不搞强刺激,坚持通过定向调控调结构、稳增长。那么为什么在一波接一波定向宽松以及创新性货币工具相继应用基础上,央行又一次采取降息这一总量调控?这是否意味着一度坚持的稳健型货币政策基调将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0.
很显然,在连续三次"降准"之后,央行认为对于刺激经济而言这还不够给力.于是,从6月8日起,三年来按兵不动的价格型工具终于强力启动——央行在一个月内连续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货款利率,降息后的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为3%和6%. 现在,货币供应既有数量上的放大,又有价格上的降低——去年底今年初三次"降准"增加的流动性已超过一万两千亿元之巨,而此番连续利率下调则为降低这些资金的使用成本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