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北五省区旅游产业联动开发战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阐述并分析了西北五省区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及产业发展现状,相对滞后的原因及现状分析,提出了打造大西北旅游圈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及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中国段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开发西北特色的旅游产品及五省区旅游产业联动开发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空间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指标,对西北五省区27个行业2003—2010年的行业空间集聚情况进行测定,得出各行业空间基尼系数和加权平均空间基尼系数,然后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代表行业分析产业集聚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从弹性角度分析27个行业集聚变动弹性情况。结果表明:不同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变动幅度大小不一,加权平均空间基尼系数的总体变动趋势处于"倒U型"的下降阶段,产业集聚程度与工业发展有很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由低向中、高等收入阶段演变并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模式。发展特点和趋势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的迅速发展,受到要素成本不断上涨,劳动红利明显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东、南部沿海地区的生产性企业和产业在寻找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本文选取20项相关指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北五省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西北五省区产业吸引力、支持力、发展力与选择力间存在不均衡发展,整体能力有待提高。文章最后给出了提高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的相应对策。这些实证分析结果对所研究的省区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田禾 《开发研究》1987,(4):15-15
<正> 地处祖国西北部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总面积304.56万平方公里,7,048万多人。居住着40多个民族,其中宁夏是我国回族主要聚居区,拥有回族127万多人,占宁夏总人口的32%;新疆是我国维吾尔族的主要聚居区,拥有维吾尔族594万多人,占新疆总人口的45.8%。经过30多年的建设,西北五省区已初步建立了一大批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的工业基地,石油、化工、毛纺等工业具有相当规模,有色金属工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形成了不同规模,独具特色的国民经济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西北地区将成为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和建设基地。  相似文献   

5.
旅游经济周期具有同步性是区域旅游经济合作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所以对区域旅游经济周期同步性的探讨和研究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现实的角度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周期理论研究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周期同步性。经研究发现,西北五省区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都存在明显的经济周期同步性。因此,西北五省区基本上满足建立共同旅游经济政策的基础条件,最后文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西北五省区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本文从国际经济开放度和国内经济开放度两个角度建立西北五省经济开放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区域经济开放度进行综合评价,得到西北五省经济开放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为新疆、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通过对西北五省国际和国内经济开放现状的比较分析,从经济基础、政治因素和区位条件三方面分析差距原因,并提出增强经济发展实力、合理利用政策优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7.
西北五省区的上市公司,有“真金”也有“垃圾”。一些垃圾股就象证券市场中的老鼠屎,类似上海一位投资者的“踏雷”遭遇在投资者中不乏其人。垃圾股破坏了证券市场的诚信规则,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已成为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的一块心病。[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黄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在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中具有重要性和优势。1.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西北五省区总人口的57%,耕地的60%在黄河流域.除了新疆外,陕、甘、宁、青四省区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人口在各省区人口中的比重和黄河流域的耕地占爷省区耕地的比重,均在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9.
论文从产业结构与社会结构两个角度对城市化概念进行了重新审视和界定,并采用了产业结构水平和社会结构水平去测度中国综合城市化水平。论文认为中国综合城市化水平与国际横向比较基本吻合也符合中国的实际;中国人口集中度偏低不但阻碍了城市化进程而且也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西部是我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发展阶段落后、资源依赖性强、产业链和创造链短、融资渠道单一、技术落后、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西部必须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增强合作、促进跨越式发展;发展高新循环产业园,探寻互联网+发展模式;鼓励合作创新,推进技术进步;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培养、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壮大龙头企业、产业链和产业园,培养品牌优势;灵活运用各项融资方式,激发投资热情;制定地方政策,保障法律约束力。文章以西部生态脆弱区为背景,探寻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对西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莉 《新疆财经》2006,(2):10-13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对未来发展的共识,发展循环经济则是实现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途径。从宏观上来说,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缺乏技术支撑,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体系等。为此,应该改变外贸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采取具有激励作用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经济学家们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具体到城市建设中就是要建设生态城市。那么,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如何运用循环经济理论来指导生态城市的建设,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敬莉 《新疆财经》2008,(2):55-59
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是节约资源和缓解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而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对不同类型工业园区进行改造,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认为,对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应进行循环经济改造规划,在园区中形成能源、物料的循环利用网络,建立不同生产环节间物料的闭路循环生态链条,通过废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工业废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是我国21世纪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存在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构成障碍。因此,必须建立新型的循环经济框架下的制度体系,即完善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法律保障制度、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学者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成果,结合新疆的具体情况,运用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新疆循环经济总体发展的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从静态的角度,对新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疆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作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新模式,其实质是生态经济、高效经济。要想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对传统税收原则进行重新定位。按照循环经济特征和税收工作实际,我国进行循环经济税收政策设计时,应着重遵循生态效率、代际公平、环保收入和依法治税四项原则。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区域,国家21世纪能源基地,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中亚地区向西开放的重要区域,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西北地区在国家政策扶持下,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这不仅不利于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也对其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率,成为必然的选择。本文在新古典和内生增长理论的框架内,通过DEA分析技术和Malmquist指数,对西北五省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改造后的C-D生产函数,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西北五省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资本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艳 《新疆财经》2007,(3):46-50
昌吉市作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率先发展推出的重点城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资源消耗大、城市污染严重以及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等问题。因此,为了加快其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有必要探寻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从法律法规、组织机构、技术支撑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循环经济视角下来探讨产权制度创新问题,认为资源稀缺性要素的转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原因,技术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是解决资源稀缺的主要途径,而技术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又离不开产权制度创新,产权制度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日本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态,已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重视,但是,各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模式却是不尽相同的。作为率先尝试并取得成效的先行国家,日本立足于理论与现实的背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形成了动脉产业发展模式和静脉产业发展模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