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为指导,利用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变动的因素构建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这种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承受力较强,有利于分散风险.要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还应加强人民币的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同时要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关注各主要储备货币的汇率走势,适时地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实现储备货币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不断扩大,而由于汇率波动引起的外汇储备汇率风险也不断被放大。为了更加全面清晰地分析研究中国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通过利用GARCH族模型估计中国外汇储备中主要的货币资产(美元、欧元、日元及英镑)和储备组合日对数收益率的动态波动率,再利用各种货币及储备组合的动态波动率测算外汇储备的VaR(Value at Risk),及各种货币的动态边际VaR、动态成分VaR和动态增量VaR,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欧元资产风险较大,对外汇储备的风险影响最大,虽然美元资产比重很大,但是美元资产的风险还是较小,对外汇储备的影响较小,而目前外汇储备中日元、英镑资产的比重非常低,因而对外汇储备的风险影响也较小。因此,考虑到控制外汇储备的风险,应当减持欧元资产,适当增持日元资产,谨慎增持英镑资产,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继续适当增持美元资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量急剧上升。我们在关注外汇储备量的同时更应该对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进行分析,因为合理的币种结构是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文章在利用资产组合理论、海勒一奈特模型及杜利模型的基础上,从实证角度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进行了分析,推算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币种结构。  相似文献   

4.
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符合国际储备管理“保持信心”的新精神,符合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中国有必要减少美元外汇储备。货币管理当局可采用证券化手段缓解外汇储备增长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干扰。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汇体制经历了许多改革,对外汇储备产生较大影响和冲击的事件有1994年汇率体制并轨、2001年加入WTO,它们极有可能会引起外汇储备发生结构变化。通过对外汇储备的外生结构变化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外汇储备发生了结构变化,为带有结构断点的单位根过程,不考虑结构突变可能会带来“伪协整”问题。并借此预测中国的外汇储备仍将呈持续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6.
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储备资产的结构以及风险管理日渐重要。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美元、欧元、日元、英镑、澳元、加元以及石油和黄金等八个代表性的储备资产的日收益率数据,通过使用两次绝对偏差模型(MAD模型)计算资产的最优配置,使用Va R-GARCH模型进行配置资产的风险管理,可进一步优化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结构,满足外汇储备管理的安全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增加额年均超千亿美元,2007年增长势头不减。充足的外汇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快速增长的高额外汇储备不仅仅是利益的流入而且暗藏风险。因此要科学看待正确处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理论的研究评述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核心,随着近年来美元的不断贬值,我国的外汇储备迅速缩水,因此,加强币种结构管理成为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中的最重要一环。本文首先系统的介绍了关于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选择的三大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海勒——奈特模型和杜利模型,总结了基于以上理论国内外学者对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进行的研究,指出了现有理论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外汇储备在来源与币种结构两方面的分析 ,说明我国的外汇储备在来源上过于依赖稳定性较差的资本项目 ,在币种结构上过于集中。随着欧元的诞生与使用 ,我国应相应增加欧元的比重 ,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得到优化 ,并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协整方法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外汇储备1994第1季度至2007年第4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外汇储备与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出口额、进口额、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内,外汇储备主要受出口、货币供应量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中约70%是美元资产。由于近些年以来,美国债务危机和货币贬值的加剧,使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着大幅缩水的风险。本文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运用外汇储备需求函数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从需求方面探讨了我国外汇储备形成的机制和原因,分析了影响外汇储备规模大小的因素及其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和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的几点建设。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2002—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工业赶超与医疗保障水平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违背比较优势的工业赶超战略将通过损害企业自生能力、降低医疗基础设施水平和扩大收入不平等限制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工业赶超程度越大,其医疗保障水平越低,且产业下游省份受到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均对医疗保障水平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由于工业赶超战略遗留的扭曲成本长期存在,使得医疗保障改革进行到“攻坚期”,正在不断消化扭曲成本。建议各地区实施动态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提升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医保统筹力度,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医保投入,使我国整体医疗保障水平更加均衡适度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对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以及外汇储备过快增长而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分析,指出我国近期应主要通过减少贸易顺差、优化币种结构及合理利用外汇储备促进国内建设来化解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许杰 《全国商情》2008,(9):62-63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迅猛增长,截至2006年12月,已高达10663.44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持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本文针对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外汇储备高增长形式,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高增长的原因,并应用协整分析法、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法,分析物价水平与外汇储备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实证基础上得出结论并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与独特人口年龄结构密切相关.当前,中国不能陶醉在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光环中,要清醒地看到其中的隐忧,采取诸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强化外汇储备管理等措施来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6.
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宏观经济调节和实现内外均衡的重要手段。2006年2月我国的外汇储备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国,2011年3月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突破3万亿美元,2017年1月我国的外汇储备跌破3万亿随后回升。经济体系下,我们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越来越敏感,外汇储备关系到对外支付、本币汇率、融资能力、金融风险等关键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经营和管理外汇储备遵循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个原则,管理外汇储备在任何时期都是一个重要问题。而我国的外汇储备的数额过高,由其引发了许多的现实问题以及潜在问题,本文在描述我国外汇的现状及分析问题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外汇储备高增长的有效管理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外汇储备问题向来备受各方关注,已有不少学者对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来源以及币种结构等方面问题做了较有价值的研究。但面对急剧增加的外汇储备,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其持有效率,似乎是现阶段面临的更为严峻和迫切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现行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低效率问题,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思考,并就如何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提出了建议和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已经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有着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然而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外汇储备过多,会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造成宝贵外汇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文章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动因,巨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并提出应对巨额外汇储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量急速上升.我们在关注外汇储备量的同时更应该对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进行分析,因为合理的币种结构是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利用资产组合理论、海勒--奈特模型及杜利模型的基础上,从实证角度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进行了分析,推算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币种结构.  相似文献   

20.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的对外流动性资产,是一国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外汇储备在弥补国内国际收支逆差、保证本国国际支付能力以及稳定本国汇率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庞大的外汇储备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地位,增加了低于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会给本国经济发展带来昂贵的机会成本,增加储备货币汇率的波动风险。本文主要是从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的基本情况出发,提出了有效管理中国外汇储备的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