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1996年以来8次存贷款利率的下调,国债利率不断创出历史新低.国债市场投机炒作氛围浓烈,机构长债短炒,并通过国债回购套做放大现券持仓量,国债价格盲目追高.目前,1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水平逼近1.9%,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水平2.4%左右,15年~3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水平不到3%.中国人民银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特别指出,当前国债利率不断下行使债券市场风险积聚.7月下旬,央行连续进行了4次累计800亿元的正回购,债券价格应声而落,其中国开行30年期金融债从125元很快下跌到112元.我国金融工具品种有限,利率风险主要是以期限管理为主,而缺乏国债期货、利率互换等衍生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今后一旦市场利率发生根本性反转,债券风险的释放将给投资者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陈震 《新财经》2004,(10):96-96
* 为未来可能推出的国债“卖空”机制提供了市场环境 * 但是加息周期的客观需要,而且还具有远期合约下的定价功能 * 增强银行和交易所市场的联动性,形成均衡的市场价格 * 增加债券品种定价的准确性和波动性,终将促进形成合理的市场体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债券市场主要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国债柜台交易市场三部分。截至2002年底,债券发行总规模为9400.5亿元,其中国债5929亿元、国开行金融债2500亿元、进出口行金融债575亿元、企业债355亿元、可转换债券41.5亿元。2002年发债规模创造了历史新高。债券市场的发展,完善了证券市场结构,给经营机构提供了重要的管理头寸调济和投资场所,也为奠定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基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债券市场自身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主要表现为:债券市场由审批制改为准入备案制,市场效率明显提高;债券市场逐步统一,记账式国债在银行间…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美国通胀指数债券(TIPS)市场的发展,认为其经验能为中国提供借鉴.目前国内能有效抵御通胀的指数化债券仍是空白,能够较好地防御通胀风险的债券品种,仅有基于基准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的浮动利率债券.借鉴美国的经验,在中国引入通胀指数国债,将会有效降低政府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CPI指数编制与发布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形成完整的通胀指数国债收益率曲线,满足国内居民和机构投资者规避通胀风险的需求,为国内央行考察通胀预期,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前瞻性提供一个重要的市场化工具.  相似文献   

5.
债券作为固定收益类产品可以提供稳健的收益,吻合养老金的投资目标,是养老金投资的最主要品种之一。因此如何投资债券成为养老金投资决策中的重要内容。债券的价格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无风险债券价格,另外一部分是债券利差。由于国债以国家信用为保证,且国债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同时具有良好的流动性,通常被认为不存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因此无风险债券价格一般以国债价格来代表。相对于国债,其他类型的债券存在信用  相似文献   

6.
提出问题的背景 纵观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轨迹,可以发现,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波澜.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早期的债券市场从实物券场外柜台交易起步.90年代初,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为代表,出现了集中交易.在实物券托管结算系统出现风险后转变为记账式债券,90年代中期,国债期货交易如火如荼,在风险高度集中,防范不及的情况下,上交所发生了"3.27"事件.叫停国债期货交易后,场内债券交易开始趋向低迷.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应运而生,我国场外债券市场开始成型.  相似文献   

7.
2009年债券市场在1个月内出现“阴阳”两重天。 在2008年第四季进入降息周期时,国内债券市场迎来一片生机,国债、企业债指数一路高歌。债市的强势表现使得债券型基金实现了不菲的收益。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债券的发行始于1894年,而债券的交易则发生在民国成立以后.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动,其债券价格也经常发生大的变动.本文试通过对这一时期相关历史资料的分析,揭示影响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债券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担保基金的确定、债券的收益率、投机以及其他非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9.
2008年,中国股市大幅下挫50%,债市却牛气十足,一枝独秀.国债指数和企债指数均携手大幅上涨.其中,上证国债指数涨幅超过9%;上证企债指数涨幅超过17%.债券型基金平均收益6.52%,表现最好的收益达到12.72%.部分投资者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一年前从股市撤离全部或部分资金进入债市,在2008年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相似文献   

10.
在股票和国债‘风风火火闯九州’、国际资本市场债券融资方兴未艾的今天,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却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的角落。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了我国交易所市场国债价格对CPI的反应。研究发现,只在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券对CPI存在提前反应,而跨市场国债则不存在这种情况。此外,无论是仅在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券,还是跨市场国债,对坏消息都存在反应过度的情形。我们认为,两个市场参与者的不同特性以及交易制度和交易方式方面的缺陷是决定两个市场不同价格行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是衡量债券市场完善程度的指标之一。我国的国债市场扩张的同时,其流动性却相当低。这给市场的参与者带来一定的风险。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债券市场阶段性双向开放是中国“双循环”战略格局下在资本市场层面的重要支点。本文基于债市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分水岭——“债券通”开启事件,在开放市场环境下重新认识债券的风险定价及其对境外冲击的敏感性,借助中国银行间和交易所两市并行的特殊格局及政策不同步性设计双重差分模型,提取出市场开放的资产定价效应。研究发现,债市开放政策能够提振债券价格,意味着市场对于开放具有正向预期,这一效应在评级更高、期限更短、隐性担保预期更强的债券中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债券市场开放同时也放大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的短期外溢效应。本文为监管层深入认识债市与国际金融体系对接的真实经济后果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李国勇 《中国经贸》2011,(10):126-127
经过3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债券市场形成了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交易所债券市场为辅的分割的市场结构。与发达国家债券市场和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相比,交易所债券市场存在市场规模小、产品种类少、产品同质化、政策限制等不利因素。未来交易所债券市场发展可从债券平台、市场参与、监管政策等三个方面形成合力,促进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复兴。  相似文献   

15.
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然而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国的债券市场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居民投资者的投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这就为通过债券市场打开利率市场化的大门提供了可能。扩大直接面向居民主体的公司债和企业债等债券的发行,可以为普通居民和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选择权,从而迫使银行跟随市场调整存贷款利率,进而促进利率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16.
东北特钢因为不能于到期日全额兑付"15东特钢CP001"2016年本息,成为全国首例地方国企公募债违约企业,改变了国内地方国企公募债券刚性兑付的惯例.本文以东北特钢债券未如期兑付为起点,分析了我国市场出现违约债券的原因,提出了完善债券市场建设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牛磊 《中国经贸》2014,(11):156-157
自亚洲债券市场建立以来,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一直备受瞩目,其中流动性更是关注的重中之重。流动性是市场的评价指标。也是市场存活的生命力。本文通过对亚洲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分析,得到分析流动性的要素——买卖价差。在亚洲债券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增加交易的多样性,降低交易成本,增加投资者,加强市场监管等措施,增加亚洲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使其高速平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支农 《开放潮》2003,(10):42-42
拉美债券市场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收益率最高的债市之一。截至今年5月27日,按美国摩根大通公司新兴市场债券指数计算的巴西债券回报率增长了近42%。此外,巴西和委内瑞拉政府公债的收益率则分别高达11%和14%,远远超过美国10年期国债的回报率。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国债市场发展至今,从规模和制度上看已初具成熟市场的形态。但是,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不完善以及市场之间的分割状态一直制约着国债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次,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有必要在充分审视制度的意义和风险的基础上,在国债市场推出预发行交易,以期完善一、二级市场运行模式,提供债券价格连续发现的功能等,促进国债市场向成熟市场过渡。  相似文献   

20.
刘慧勇 《西部论丛》2003,(11):14-15
现阶段我国急需加快发展证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是整个金融界的共识。中央银行在此情况下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比率,本意显然只是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主观上肯定没有压抑证券市场的意图。但人们看到,此项政策实施的客观效果,却是债券市场首先受到强烈冲击,不仅二级市场上的债券价格应声全线下跌,国债一级发行市场也接连出现流标和被迫停发,明显表现出货币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