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着“来自商业社会、各级政府、知识界的过分‘关爱’”的冲击,应利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对其施以保护。  相似文献   

2.
“1、2、3、4、5、6……”在秀山梅江镇一家手艺作坊,摆在条桌上的一对重4公斤的龙凤花烛上贴了5256个黄色的鳞片。花烛略40厘米高,由龙、凤和花卉等图案组成,色泽鲜艳,栩栩如生,透出一股富贵喜庆的民族风。46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凤花烛传承人陈建友说,这龙凤花烛是为一对新人国庆节结婚特意定制的,制作耗时一天。  相似文献   

3.
李姿颐 《魅力中国》2011,(17):145-14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已纳入我国国家战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充分认识传承人的法律地位,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将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4.
5.
赵建斌  温晓靖 《魅力中国》2014,(22):100-100
山西省浮山架子鼓是临汾地区威风锣鼓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晋南大地上被广为流传,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其中,以响水河镇程村锣鼓最具代表。秉着还原历史真实的态度,本文笔者先后数次到浮山县文化局、浮山县响水河镇程村以及浮山县天圣宫等地进行了田野调查,调查主要以人物访谈的方式进行,同时搜集相关文字和音响资料。对浮山架子鼓传承人张海英、张书江,以及秦志强等人进行了采访,并分门别类的归纳总结,梳理出浮山架子鼓从30年代至今的历史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6.
身穿盔甲手拄捣药棍儿、色彩浓烈、威严中夹着几分憨态与俏皮,这就是2010年入选济南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周氏兔子王”。关于“兔子王”的来历,济南有一个民间传说:早时济南地底下百儿八十个泉眼,哗啦哗啦地冲出一些臭泥汤,弄得到处都是水,又脏又潮湿,穷人家小孩生疮害病特别多,月奶奶有药不给穷人治。  相似文献   

7.
2009年4月15日凌晨,重庆故事大王“中国格林兄弟”的最后一位魏显德走了。他是九龙坡区走马镇慈云村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相似文献   

8.
王伟 《中国西部》2012,(25):78-87
在四川泸州,这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古城区里,活跃着一支川剧艺术演出队,取名“龙潭剧社”。2007年,“泸州河”川剧艺术被四川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4月,“泸州河”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川剧传习、展示基地。  相似文献   

9.
在四川泸州,这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古城区里,活跃着一支川剧艺术演出队,取名“龙潭剧社”。2007年,“泸州河”川剧艺术被四川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4月,“泸州河”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川剧传习、展示基地。  相似文献   

10.
熊怡 《今日重庆》2009,(5):49-49
地处武陵山脉与长江三峡库区交汇处,古代巴国腹心地带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孕育、传唱和发展的石柱土家“啰儿调”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蜚声海内外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石柱土家“啰儿调”民歌的代表作之一。2006年,石柱土家啰儿调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1.
苏航 《东北之窗》2012,(21):106-107
十八大闭幕之后,大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携手大连渤海艺术研究院和视频英才网,特邀64岁的宋国超带着他的戏班子来到大连,在新保罗酒店一住十天。把他们的皮影戏全部录制下来。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州皮影戏传承人在心底认定——  相似文献   

12.
酉阳民歌     
酉阳民歌是土家人在节日喜庆、婚丧祭祀等活动中表现出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酉阳州志》记载:“土人面对篝火歌舞膜拜以祀神”。歌词的艺术情感真挚深刻,寓意深长,曲调丰富、优美流畅。2008年,酉阳民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3.
秀山民歌     
熊怡 《今日重庆》2009,(5):55-55
秀山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比秀山花灯的历史还要悠久。它起源上古,兴盛于唐、宋,延续于元、明、清,随着汉民族的迁入,与本地土著民族相融合,促进了秀山民歌的发展。2008年,重庆秀山民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4.
废墟上的舞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8岁的羌族人王官全,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禹羌祭祀皮鼓舞传承人。他身藏40年的羌舞功底,从北川县川剧团一直跳成教书先生,再跳到深山野林里的各个寨子,然后又跳到了板房,跳到了学校。  相似文献   

15.
一堆在农村随处可见的竹篾,一些废旧的报纸,如此极其普通的东西,在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镇偏岩古镇上,74岁的唐乾太却把它们当宝贝。将竹篾绑扎,经裱糊、彩绘后,装饰得五颜六色,轧制出龙、狮等各种动物,栩栩如生,这就是重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偏岩唐门彩扎,唐乾太是第四代传承人。  相似文献   

16.
焦虎三 《中国西部》2014,(15):70-77
<正>2013年6月12日上午,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新建的羌文化广场上,彩球高悬,人流如织。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瓦尔俄足命名的大型庆典活动即将在此举办。一个巨大的舞台铺满红毯,立在广场中央,舞台下面,当地十数个羌族村寨的近千名妇女  相似文献   

17.
罗卷戏方言又叫大乐戏、大锣戏,历史悠久并覆盖于冀鲁豫三省交界一带很大区域,源于底层的、民间的、边缘的文化形态,历来都为人民大众所喜爱,是我国极具地方特色的稀有剧种之一。2007年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老艺人代代传说,罗卷戏始于唐太宗李世民时期,逐渐推向民间教化大众,到宋代更为完善。有的罗卷戏被当地剧种同化了,有的则完全失传。而豫北一带的罗卷戏却代代相传,保留下来。内黄县李官寨和滑县万古乡至今还存在着这种即将绝迹的稀有剧种。  相似文献   

18.
图片新闻     
《中国老区建设》2010,(3):44-45
<正>01近日,广东省唯一的中央苏区县——大埔县鲤鱼灯舞专业表演队到百侯镇文体广场演出,深受当地干部群众欢迎。发祥于中原的民间舞蹈——鲤鱼灯舞,在清乾隆年间落户百侯。2007年5月,鲤鱼灯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江苏省赣榆县在全县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共查出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13项中,筛选出了与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竹编工艺、淀粉加工工艺和猪头肉制作工艺,“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短短5年时间,这三项老工艺在新时代中绽放出了鲜艳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20.
当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方兴未艾之际,2008年贵州传统制陶业的代表牙舟陶(产于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极富特色,曾历经辉煌,名闻中外)和许多的民间工艺一起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给牙舟陶和整个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带来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