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何绍辉 《乡镇论坛》2008,(14):24-24
改革开放后,外出务工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首选,打工经济也一时成为乡村社会主流的经济形式,大量的农村人口疯狂地涌向热闹、非凡的城市,由此形成当下中国社会结构中一个非常特殊的阶层——农民工。农民工的主体是青年,打工青年于是乎得到了相关研究者相应的“关照”。与此相反,默默地守护着乡村的留守青年却为整个社会和研究者所遮蔽或有意遗忘。那些在乡村的留守青年,他们的生活如何,未来何在?在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留守青年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将有越来越多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中来,大量农民工在城乡间流动就业将长期存在。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农民工比例占全国加工制造业总数的68%,占建筑业的80%,占第三产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的52%。农村80%的家庭有人在外打工,全国有十亿以上的人口关系着农民工。农民工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既是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迫切任务,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所以,解决农民工问题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背景:“家常事”遇到新“瓶颈” 几乎是从改革开放拉开中国经济发展大闸门的那一刻起,农民工外出务工问题慢慢变成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件“家常事”:数以万计的农民工,开春进城,收冬返乡,或结伴而行,或单独跋涉,为城市建设,为农村致富,为家庭生活。  相似文献   

4.
信息广场     
《乡镇论坛》2009,(5):4-5
中国出版百部农民作品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北京市出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鼓励政策,天津市“春风行动”惠及农民工,安徽省新增民生工程向农村倾斜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民工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劳动力市场,多数农民工往往是单独流动而非举家迁移,由此导致农民工工资收入被分割为城市个人消费部分和农村家庭消费部分。这种分割增加了农村收入但减少了城市总收入,滞缓了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此外,农民工的单独流动导致城市化的滞后,也影响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周占伟 《活力》2006,(11):43-44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至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达到1557万人,占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5%,居全国首位,大约占全国农民工的十分之一。目前,农民工就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河南省、长三角和渤海地区,四个地区约吸纳河南农民工的93%,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住宿餐饮娱乐业,其中制造业吸纳50%,农民工就业企业近80%,是集体私营企业。另外,还有4万多农民工作为劳务输出在海外作业。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已较以前有了一定改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全省劳务输出的总收入不断增加,2005年达730亿元,同比增长19%,务工收入已占全省农民收入纯收入的40%。同时,许多务工有成的农民返乡创业,为农村经济带来了资金、技术、市场和开放的观念。总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如何开发、如何引导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涛 《乡镇论坛》2008,(35):35-35
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使得妇女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中都处于弱势地位。由此,也导致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农村单身男青年不断增多。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的增多,而且农村女性在进城务工中比男性更有优势,她们的通婚圈扩大,农村传统婚姻体系被现代化的因素所打破,农村单身男青年问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胡锤  张策 《人力资源》2005,(7):16-17
“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影响城乡的全局性问题,是一个关于农民生存和就业状况的问题,是一个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有效配置的问题.是一个影响社会安定和政局稳定的问题,是一个决定农村人地矛盾是否缓解、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能否往前推进的问题,是一个衡量中国现代化推进程度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佐军博士如是说。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全国农民工的数量超过了两个亿,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学者的关注。但是,他们的焦点却大多集中在农民工的就业、居住、子女教育等方面,对于农民工的休闲生活,尤其是休闲体育状况却很少关注。由于农民工本身所具有的边缘特性,  相似文献   

10.
1949年以来,除了政治强力下的知青“上山下乡”,中国社会的人才流动基本是从农村走向城市,中国农村出现了知识空心化。如今,那些在城市里见多识广的农民工返乡,陆续进入中国乡村基层执政阶层,这一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们国家经济进一步开放搞活,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为城市的各项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人数的增多。农民工在劳动就业方面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本文拟从几个典型案例出发。对农民工在劳动就业中容易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期望能对广大农民工朋友有所帮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是农民工自身的需要,更是国家长远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对此从对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认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如何创新成人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城市流动农民工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庞大的流动群体,是社会流动的主体。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5年12月29目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如何对待农民工.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预计,全国范围内,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不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并逐渐实现城市化,而城市化的基本内涵就是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变为市民或工人,特别是让新生代农民工转变为市民或工人。在当前这个转型时机,要想将农村非传统安全的风险降到最低,确保城市和谐发展,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尽快让新生代农民工有序、平稳地转化为新市民。  相似文献   

16.
与快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比,农民身份转换一直不彻底或严重滞后,这导致城市化严重滞后,并越来越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障碍。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性举措,同时,也是加快社会体制全面转型的主要着力点,由此可从根本上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郭翰超 《数据》2009,(9):61-63
2009年上半年农村消费市场增速快于城市,既有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促进消费的因素,还受农民工回流返乡增加了农村基本消费以及家电下乡、衣机下乡、汽车下乡政策带动。同时,农民工返乡流出城市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土豆效应”降低了城市消费增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就业》2007,(6):8-9
广东是全国第一农民工流动就业大省。到2006年底广东流动就业半年以上的人员达2480万人,其中来自外省1800万人;本省尚有未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400多万人,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技能提升工作,在全省组织实施了“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 我国农民工的数量,不同的部门都做过一些调查统计,总体上比较接近。以2004年为例,国家统计局在全国31个省(市、区)对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抽样调查,推算出当年外出就业农民工约为1.18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3.8%。  相似文献   

20.
辜胜阻 《经济界》2009,(4):19-21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六个方面入手:加大农村社保投入,先保障社会救助金和医疗保险,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推进农村大病保险,实现农民工社保城乡一体化,理顺社保管理体制。使农村社保发挥“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