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在4000万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据专家预测,在城市化进程中,全国将有近六亿农民要成为失地农民,他们必须逐渐从农民转变为市民。近两年来,仅江津市失地农民已达到8万人左右。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保障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估计在4000万人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如何保障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积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失地农民 加速增多 有专家估计,目前全国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超过2000万人。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兴起大办开发区的热潮,最高峰时达8000多个。当时全国每年流失耕地数量在1000万亩以上,人为征占约为500万亩,如按当时人均2亩左右,失地农民是一个很大的数。1996年开始,中央严令限制新增征用土地,要求土  相似文献   

4.
2005年,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作出了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比较充分就业区的规划,到目前为止,就业规划目标基本全部实现。三年来.全区共城镇新增就业13229人,就业总人数达到4.49万人,占城镇劳动力总数4.74万人的94.7%,所辖38个社区有37个被认定为“成都市充分就业社区”;帮促失地农民实现就业3.63万人,占失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94%;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3200人,使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达到6.3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7.26万人的87%。  相似文献   

5.
袁渊 《浙江审计》2004,(5):24-25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大量增加,土地征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自1999年以来,我省土地征用达80多万亩,预计今后每年将以30多万亩征用数递增。1999至2001年间,我省因土地征用而造成失地农民100多万人。土地被大量征用后,被征  相似文献   

6.
2003年以来,四川省成都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基本实现了病有所医。截至今年8月底,成都市有31.48万名失地农民和近30万名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他们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医疗保险待遇,其中2.74万余人享受住院医疗费报销待遇,报销额最高达4.8万元。许多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动情地说:“花小钱,治大病,是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有社保了,我们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报销医药费了,党和政府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达成三点共识2003年之前,成都市对失地农民的安置,采取一次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开发建设用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超过4000万亩的农村耕地被占用,而且还在以每年几百万亩的速度增加。有研究估计,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在4000万人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解决好土地征用后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避免或减少出现“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现象,是  相似文献   

8.
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用腹心,幅员2968平方公里里,人口59万,其中城镇人口11.23万人;是一个农业大县、旅游名县、移民难县,也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工作的重点县。三峡工程建设,县城和七个乡场镇整体搬迁,3.5万移民和失地农民搬进了城。但无法就业和参加社会保险;产业结构调整,全县126户企业破产关闭,4000多名失业人员无法再就业,因此脱保。近年来,巫山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围绕这个课题,加大工作宣传力度,采取各种措施拓展社会保险覆盖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数据》2006,(8):53-53
今后几年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就业供给总量不减,就业压力大。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上年结转的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二是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全部消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仍未就业的人员,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今后3年国有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还需安置的职工以及辅业改制职工需要分流安置;部分困难地区、困难企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依然存在;已实现再就业的人员,有些还不稳定,存在再次失业的风险。三是新的就业矛盾逐步凸显。主要是高校毕业生、退役军入的就业问题进一步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四是劳动力素质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社区安置模式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凸显了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的实质就是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城市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失地农民的居住、就业问题。另外,失地农民身份转化也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借助社区理论来探讨失地农民安置模式,以求在失地农民安置理论方面有新的发展,为保护失地农民利益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参与治理制度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个重要途径而得到广泛推荐,是对经济人假设理论不足有效的弥补,是对失地农民有力的保护手段。我们应当运用参与治理理论耒构建我国失地农民保护制度,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促使征地程序公开、保障农民参与、引入征地目的合法性、征地补偿司法审查程序、实统失地农民参与治理制度从内容到形式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土地不断被征收,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大.目前全国因征地而导致失地的农民人数估计达4000万人左右,今后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  相似文献   

13.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是关系到农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对张家口市高新区失地农民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逐一分析当前社会保障项目,提出应当构筑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在内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切身问题。  相似文献   

14.
解决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相关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难点,而关心、研究和解决失地农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则是解决这个难点的难点,直接影响着"三农"问题的解决进程和效果。为此,我们最近将这一难点问题确定为专题进行了调研。调研中我们对衡阳市已经被征地和正在被征地的11个乡(镇、街道)、11个村(居)委会、387个失地农民家庭、394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还深入田间地头和居民区实地考察,与群众就失地农民的相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等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多维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迅速发展的城市化所产生的失地农民,大部分不仅没能如愿分享到城市化的积极成果,反而成为"上班无岗、务农无地、保障无份"的"三无"人员.据统计,1990年~2002年的13年中,我国有6630万农业人口失去所承包的土地,其中半数为"三无"人员.照此趋势,依<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推算,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将达到1亿人,"三无"人员将达到5000万人.  相似文献   

16.
垫江县     
垫江朝阳工业园区是全市50个特色工业园区之一,该开发区管委会充分发挥园区优势,拓展思路,采取措施.积极探索解决征地后农民就业的新途径,努力为失地农民服务。一是建立责任制,纳入目标管理;二是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库;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水平;四是及时向用工单位推荐失地农民工作:五是解决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相似文献   

17.
朱毅强  李明 《中国就业》2012,(10):40-41
双马镇总人口8.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94万人,农村劳动力1.69万人;城镇人口5.5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1.43万人,失地农民1.26万人,同时,常驻人口3.5万人,流动人口1.2万人,是人员复杂的城乡结合地。就业乃民生之本。几年来,特别是行政区调整至高新区后,镇党委、政府大力实施"强工、兴商、富农、惠民"战略,推进服务"千亿园区"建设,构建和谐幸福新双马,尤其在统筹城乡就业创业方面,把它作为增加百姓收入,发展区域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来抓,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培训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强化工作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千方百计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18.
失地农民是指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因工业化、城市(镇)化进程的需要被征用,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失去土地,由农村人转为城市(镇)人的人员。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事关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脱贫致富的根本利益,对平稳化解“三农”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政府城市规模建设用地需求大幅提升,导致农民特别是城郊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许多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致使"失地农民"这一新的社会群体的出现。据学者推算,目前,我国失地农民人数应在5100万人~5525方人之间,按照我国现有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预估到2030年将增至1.1亿人左右。当前,失地农民问题已由发达地区的局部社会问题扩展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社  相似文献   

20.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亟待为其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本文简要论述了当前失地农民安置中存在问题,建议为失地农民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并为其建立相应的就业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