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了就业的宏观调控,促进了就业岗位的平稳增加,城乡就业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但是,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峰值,供给总量快速增长,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同时,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的不断推进而日益凸显。可想而知,就业工作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工作的任务也将更趋艰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江苏省吴江市高度关注民生,以“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为宗旨,十分重视促进就业和统筹城乡就业一体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该市城乡就业不断优化,促进就业工作取得可喜成果。为进一步提升就业和促进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以吴江经济率先发展和民生工作领先发展为背景,以打造吴江就业工作新优势、营造服务民生新业绩为宗旨,按照优化就业,服务民生,实现体面就业、公平就业、自主创业的要求和率先实现统筹城乡就业一体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灵活就业是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的一种就业形式,它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中低层就业群体来说更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灵活就业在数量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否能得到内在的可持续性发展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中低层灵活就业群体就业意愿和就业环境主客观两方面进行评述,并从两者的整合来探讨灵活就业如何得以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技与企业》2007,(11):55-55
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不久前通过的就业促进法将成为指导我国就业实践,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最强有力的武器。同时,劳动保障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细化规定,鼓励、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总量就业与科技进步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本文在研究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科技进步对中国就业总量的影响。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正面影响,以及1991年开始的技术进步减少就业需求的情况,分析了三次产业就业弹性,认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6.
《创业者(广州)》2006,(6):38-43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200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重点围绕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制定了积极的就业政策,连续3年召开全国性会议,对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部署。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各社会团体积极发挥作用,使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市场导向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就业困难群体的安置就业,是各级政府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本市连续两年净增就业岗位的政府实事开展以来,23万就业困难人员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今年,凡是愿意服从安排、愿意接受600元左右月收入的就业困难群体将得到包括托底就业、岗位补贴、职业见习等在内的一系列就业援助行动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人权观念中。劳动就业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对一个健康正常的成年人而言,只有劳动就业权得到保障,其生存权、发展权也才有保障。基于这一认识。当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都高度关注民众的就业问题。不仅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而且要依法制裁就业歧视,实现公民就业公平。而就业歧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就业歧视对于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面对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部分行业和领域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似一个个不和谐的音符。阻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探索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利染 《河北企业》2007,(10):62-63
独立学院的学生同普招学生相比,他们的基础相对较低,但是由于四年学费的高投入,又使得学生家长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希望得到高回报。可是当前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却不了解、不认可,因此,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抓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独立学院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我们必须要摸索出一条符合独立学院生源特点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就业》2008,(3):4-6
2008年培训就业工作总体思路是:以贯彻十七大精神为主线,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为重点,进一步落实积极就业政策,推动创业促就业,着力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规范职业能力评价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城乡统筹就业和素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做好培训就业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1.
非正规就业的探索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伟 《中国就业》2006,(4):42-4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以这种形式实现就业与全日制形式就业有着很大不同,在当前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的工作中都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灵活多样非正规形式实现的就业与正规形式实现的就业形成就业方式的两大主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非正规就业的探索和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深远意义,全力发展非正规就业更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有效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就业机制的公开公平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政府的职能由安置计划转变为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促进就业。本分析了市场就业机制遵循和体现的平等就业原则以及当前求职关于劳动力市场平等与公平问题,试从操作层面提出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运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济南市围绕“0531”行动计划,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服务,创新机制,有效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本文介绍了推进该项计划后所取得的成绩,并对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筑牢民生之基,多策联动全方位提升就业保障能力,既运用底线思维兜底民生,抓住就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也进一步聚焦“数字+就业”培育接续有力的就业新动能,积极引导并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速释放就业的倍增效应,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就业需求。未来,我国应努力营造高质量就业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数字赋能,全面优化创业政策支持体系,高效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以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小志 《中国就业》2011,(3):16-17
"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改革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就业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也会有新的发展。为适应新形势,《中国就业》杂志将从本期开始,特辟"就业新概念"专栏,邀请专家学者对充分就业、就业优先、体面劳动、绿色就业等就业新概念进行权威性、专业性的诠释,一方面,使读者更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新的概念;另一方面,也使就业的宣传内容进一步深化,为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提供帮助。本期刊登的"积极就业政策"是栏目的开篇稿件,下一期将刊登"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6.
近20多年来,我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左右,虽然就业总量也在增长,但城镇就业压力并没有得到缓解,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上升。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一般是正相关的。就业弹性系数是衡量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关系最常用的指标。按照奥肯定律,在3%的GDP增长基础上,GDP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  相似文献   

17.
统筹处理好维护劳动者就业权利与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的关系,通过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实现扩大就业规模与提升就业质量的统一。体面就业是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2001年在其就职演说中提出的。其涵义对劳动者来说,就业不仅是获得一份工作,而是获得一个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技能和得到尊重的职位。目前体面就业的精神内涵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社会就业弱势群体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结构调整后带来的特殊社会群体。这个群体的基本特征是处在劳动年龄段的劳动,就业条件差、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就业,基本年龄是女性4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  相似文献   

19.
十七大提出,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需要把《就业促进法》的各项规定贯彻好、实施好,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把就业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重庆劳动保障》2006,(1):27-3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200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重点围绕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制定了积极的就业政策,连续3年召开全国性会议,对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部署。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各社会团体积极发挥作用,使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市场导向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