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转变,快速成长为居于世界前列的制造业大国、国际贸易大国和经济总量大国。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时期,中国人民勇于创新制度,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道路。回首这举世瞩目、影响深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伟大进程,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制度创新和对人的尊重。本文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国家各部委颁发的主要文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权威报告、理论界和学术界在劳动力流动方面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梳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制度和政策的演进历程及发展趋势,秉承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努力还原并展现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市场转型和发育的中国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预测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成功可能性时,大多数观察者都把庞大的人口规模从而产生的就业压力,作为头一位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又把目光集中到严峻的城市下岗和失业,以及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所反映的农村就业不足现象。仅仅从表面上观察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历宏观经济低潮之后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人们往往把当时的劳动力市场冲击,  相似文献   

3.
何平 《中国就业》2006,(7):12-16
工业化、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过程必然要求农村劳动力即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就业。大量农民工离开乡村跨区域流动,一方面增加了自身的收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找到了出路,避免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的极大浪费,同时,也为城市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急需的劳动力,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从统筹城乡就业、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角度看,必须解决往返于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以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促进农民工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4.
广东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扩大就业的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在实现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许多摩擦、起伏和痛苦。这些困难不仅根源于经济体制,并且根源于我国独特的人口经济国情。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扩大就业之间的协调,不但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点,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 一、广东人口与就业状况 劳动力供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人口增长型供给,即劳动力的自然供给;二是发展型派生供给,即一部分已经就业的劳动力由于体制改革或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和发展性原因转为需要新的就业岗位的供给。广东…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日益频繁。一方面,劳动力的流动极大地活跃、丰富了劳动力市场,使全国人力资源得到更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如此规模宏大的人口流动,也给中国现行社会保障体制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观点     
培育市场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唯一出路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提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要充分培育劳动力市场。建立劳动力市场意味着劳动力能实现更好的流动,而劳动力的流动将直接创造中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潘国锋  刘良 《企业导报》2013,(10):23-23
中国经济经历高速发展之后,首次迎来经济发展的减缓,经济放缓紧缩了就业市场,劳动力就业形势进一步严重,大学生就业也更加艰巨。本文结合二元经济刘易斯拐点,分析劳动力就业问题,对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曾湘泉 《中国就业》2007,(10):15-16
“三个转变”非常重要,而完善劳动力市场中介则是促进就业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条件。为什么我们要去研究劳动力市场中介?中国的就业问题,现在不是总量,或者说不是总需求的问题,因为经济在高速增长(现在是10%的增长)是世界公认的。中国的就业问题表现为两个特点:第一个是摩擦性失业,第二个是结构性失业。从长期来讲,结构性失业涉及到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等,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不仅是劳动的经济来源。而且是劳动立足社会的精神寄托。然而,现实时常会出现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人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这之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客观上看:我国劳动充分就业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而在目前经济转型时期,就业结构性矛盾显得更为突出。从主观上看:有的劳动是就业心态不能随市场变化而及时调整;有的劳动是没有努力去寻找就业信息;有的劳动则是因劳动力市场上就业信息不对称因素造成难于就业等。  相似文献   

10.
胡廷 《中国就业》2012,(7):10-12
胡廷是万宝凯迪公司的总裁,也是中国就业促进会专家委员会特聘的国际专家。此前,中国就业促进会张小建会长在与他的通信中,特邀其就全球裁员大潮、国际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胡廷文中通过对主要国家劳动力市场最新变化的分析,阐述了对就业形势的基本判断和就业前景的预期,对中国专家及就业工作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刊特予刊载。  相似文献   

11.
2000年中国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国家的经济目标通常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在具有二元特征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尤为突出;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经济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原有体制下隐性失业显现时的大量失业问题。中国经济既有二元经济特征,又有过渡经济特征。本文将在这一背景下分析2000年我国的劳动力市场。2000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其原因可以归纳为:  相似文献   

12.
以诚信打造国际劳务品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劳动力跨国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山东省威海市全力打造"威海国际就业"品牌,建立境外就业诚信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市特色的境外就业管理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在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骤变。在这场变革中,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与其它要素市场一样,也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无序、冲突和混乱,如过高的失业率、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等。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是十分令人困惑的,有悖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其中之一便是失业问题。中国为什么在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之后失业率仍一直居高不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多数年份在7%以上,个别年份和个别地区经济增长率甚至达到两位数,但是,中国却一直没有走出就业困境,城市登记失业率由上世纪末的2%左右攀升至目前的4%。如果加上农村失业、隐性失业及大量的就业不充分现象,实际的就业状况十分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之后的中国就业形势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实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坚持把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坚持把促进就业与改革传统劳动体制相结合,坚持把发展劳动力市场和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及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70年代末的“待业”高峰和90年代末的体制性失业(“下岗”)高峰。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将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问题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根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解决就业与失业问题的一些做法,展望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未来发展,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吕博宇 《河北企业》2023,(11):11-16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立数字中国,促成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形成具有优势的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新的就业形态。采用2014年到2020年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以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对就业总量影响进行重点分析阐述;通过投入产出表研究数字经济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会促进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就业的增加,并改变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为促进就业结构高级化发展,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经济、就业的拉动作用,培育和储备高技能人才,促进就业转型、就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入世动态     
《公司》2002,(4)
入世后中国就业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针对近年来中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专家认为,入世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自然也有利于就业增长及劳动力市场发育,就业方式、就业范围及劳动力流动速度会发生结构性变化,劳动力素质有普遍拉上的趋势。在激活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同时,也为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带来了机遇。  据资料显示,自1993年以来,中国的失业队伍日益扩大。在城镇,企业下岗人员逐年增多。在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但是,专家指出,中国在2005年完成入世的各项承诺,将有利于对外贸易的长期稳…  相似文献   

17.
对“更高质量就业”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廷 《中国就业》2013,(1):15-16
“更高质量的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结合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市场状况,以国际的角度来看中国提出的“推动和提升更高质量的就业”很有意义。要落实这一理念,要十分重视适应高端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及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劳动力队伍的技术与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进城?进城!     
正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劳动力资源也逐步从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的机制转变。在经历就业迅速扩大和遭遇劳动力市场冲击的同时,国有企业固定工就业制度打破了,就业形式和就业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公有经济、中小企业以及非正规部门慢慢成为就业的主渠道,一系列劳动保障措施、政策陆续出台。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通讯》首次出现"农民工"一词。那个时期,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公益性职业介绍所是政府促进就业的重要载体和服务窗口,由于浦东新区地域面积较大,从1998年以来,新区按照就业机制全面向劳动力市场过渡的目标,根据劳动力市场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发展要求,先后建立了云台路、外高桥、洋泾、金桥、川沙、三林等6所职业介绍机构,为企业提供收集发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就业》2012,(2):1-1
国务院发布2011-2015年促进就业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中国就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国情实际。从长期来讲,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进入到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