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民农地产权优化的理论探索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的市场化要求政府将更多的农地产权让渡给农民,农民能否对农地产权加以优化成了农地产权制度效率能否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农民地权的"拟现状"表明,农民地权优化的内涵是农民利用地权可分与可让渡的特性,经由市场的价格机制交易农地产权来吸收政府让渡过来的利益并进一步提高农地产权价值的动态过程;优化的基本路径是政府垄断农民地权-信息不对称的竞争性农民地权-信息对称的竞争性农民地权-农民垄断的农民地权;并给出了农民地权优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逻辑一致地剖析"有意模糊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这一推论,本文首先根据产权理论将农地产权定义为农地控制权,模糊的农地产权相应地指农地控制权实际归属上的模糊;然后,根据Williamson的四层次分析框架,本文构建了一个关于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在这一分析框架中,模糊农地产权是农民与政府这两个农地产权主体在基础性制度和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制度设计的产物,是农民与政府通过制度设计有意将农地控制权的归属隐藏在模棱两可的迷雾之中。在基础性制度尚不完善的现实约束条件下,有意模糊的农地产权是具有相对优势的制度安排。作为推进农地产权改革的先决条件,基础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在此得到凸显。  相似文献   

3.
孙国锋 《农村经济》2012,(12):31-33
从农地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能否双赢的视角,本文对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诸如形象工程、资金短缺、规划不科学、农民主动性不足和缺乏产业支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以农地国家所有取代农地集体所有,赋予农民永久的农地使用权,鼓励和培育拥有清晰农地产权的农民个体重新走向联合,建立新的集体,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从根本上转变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与农村经济"政企不分"局面的观点。只有在具备了完善的农地产权平台和"政企分开"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平台的基础上,才能通过农民个体的主动创新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理想,也才能够真正达成农地可持续利用和新农村建设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针对<农用地估价规程>对农地价格评估缺陷,从产权角度探讨农用地征收价格评估.界定生产资料使用收益权、农民生存保障权、农地发展权为农地直接产权,粮食安全权与生态安全权为农地间接产权.在此基础上剖析上述五种产权的价值体现.并分别构建补偿价格估算模型.最后归纳出农地征收价格估算模型.  相似文献   

5.
改革四十年来,中国政府在坚持农业家庭经营为主的制度框架下,不断变革农地产权制度,农地产权制度历经农地集体所有权与农地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到新时代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历史变迁。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农地产权制度与制度环境不断耦合的过程,它以不断提升农地产权明晰程度且农民获得越来越充分的土地权利为导向、在制度边际上沿着既定路径持续进行着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并实现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未来农地产权制度应当按照"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要求,适时顺应制度环境的变化在制度边际上进行调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并赋予农民更多更充分的土地权利,努力达成农民和政府之间的一致同意。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改革重点在于保障农民地权。目前中国的农地产权归属并不明晰,农地产权的缺失影响了农民应享有的土地收益。经分析表明,农地产权的清晰界定能让农民的土地产权保值增值,明确农地产权归属、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完善农村服务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农地产权效益的实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建立农地制度拓扑模型,从农民认知视角对我国农地制度变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农民认知对农地制度变迁具有重要影响.农村改革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善、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对农地制度的认知状态明显好转,推动了我国农地制度逐步变迁.变迁的方向是制度边界不断减小.为了加快农地制度的有效变迁、提高农地制度的适应性效率,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包括明晰农地产权的内涵、改革现行征地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的可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农地"三权分置"是继农地"两权分离"之后的又一大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农民增收。以此为基点,文章对农地"三权分置"促进农民增收进行理论与实践分析。理论上农地"三权分置"促进农民增收是基于农地流转市场的两端连接着农地流出农户与农地流入农户,农地的流出农户通过农地流出与非农就业可以增加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农地的流入农户通过农地流入达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农地"三权分置"实践并没有达到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目标,农地所有权的长久不变具有稳定农民收入增长率的作用,但不具有增收作用,农地承包权的长久稳定只具有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作用,农地经营权的活化只具有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的作用。国家在将农地产权让渡给农民的过程中,应逐步提高农民的自我权利配置能力,比如向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9.
产权不完善与价格管制下形成租值消散,损害产权主体权益。我国农地征收中存在农地产权不完善与价格管制导致农地租值消散,损害农民土地权益的问题。为此,在农地征收中,应完善农地所有权主体,构建农地发展权,遏制价格管制,兼顾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减少租值消散,保护好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推进,农地产权的市场化问题成为农村土地问题的中心,但面临着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不高的困境。笔者认为,农民流转土地意愿不高的主要原因已经不是农民的土地情节,而是政府的农地流转抑制。流转抑制替代了农地产权市场的演化以及演化进程中农地流转方式、定价机制、交易协调机制之间的适应性匹配。笔者认为,推动农地流转的关键是支持地方性的制度和创新,赋予农民自主交易权,尊重农地产权市场的适应性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11.
潘义勇 《南方农村》2012,28(4):65-68
本文指出了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市场的混乱现象,分析了农地产权主体缺位的制度缺陷。根据《物权法》作为上位法所确立的法律精神、原则和法律规定,依法修改《土地管理法》,相应地明确规定农民拥有的农地承包制权、使用权的财产权地位,切实保护农民的农地产权权益。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推进,农地产权的市场化问题成为农村土地问题的中心,但面临着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不高的困境。笔者认为,农民流转土地意愿不高的主要原因已经不是农民的土地情节,而是政府的农地流转抑制。流转抑制替代了农地产权市场的演化以及演化进程中农地流转方式、定价机制、交易协调机制之间的适应性匹配。笔者认为,推动农地流转的关键是支持地方性的制度和创新,赋予农民自主交易权,尊重农地产权市场的适应性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从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来看,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的缺陷,在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的众多缺陷之中,最核心、最根本和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农地产权虚置。产权虚置使制约了产权实现,贵州凤冈县通过明晰产权的"三资转换"改革有效地促使农地产权从"虚"向"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四种权属出发,回顾农村改革以来中国农地制度演变,分析农地产权结构。结果表明:农村改革以来,中国农地所有权归属逐渐由国家向集体转变,形成了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产权结构。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地所有权以集体发包和农户承包的方式派生出农地使用权,农地使用权再进一步派生出农地收益权和处置权,农民土地权属认知模糊和农地产权残缺。  相似文献   

15.
失地农民是有别于普通农民、城市市民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农地产权残缺。农地产权的残缺表现在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残缺几个方面。在农地产权完整的情况下,土地所有者或出售或自己经营所获得的收益应该是无差异的,我国农地产权的残缺致使农地的一些收益农民无法实现或分享。我国现有的农地制度...  相似文献   

16.
在剖析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农民利益的六大对策建议:农地确权颁证,因地制宜培育土地规模经营主体,完善农地产权治理结构,加快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风险管理和农地流转的监管.  相似文献   

17.
农地"三权分置"制度明晰了土地产权关系,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为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提供重要的制度基础。本文对农地退出中退地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利益结构以及利益冲突进行分析,从农民、集体、国家三个层面构建了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利益协调机制,主要包括农民利益保护机制、集体利益保持机制、国家利益保障机制的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8.
农地产权影响农地流转是学界一直争论的话题。本文根据调查素材,从产权博弈的视角提出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推行和经济社会条件的改变,现实中的农民土地产权趋于稳定和完整,影响农地流转的真正原因是农地比较收益较低和流转交易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地权-地租"的互动纳入"复合产权"的分析框架运用于成都集体土地入市收益分配案例的分析。本文认为:第一,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朝着市场经济决定产权规则的方向演进,使其具有"土地使用权私有化"的特征。第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模式释放了土地潜能,确保农民能分享更多的级差地租收益。改革要坚持农村土地公有性质,拓宽农村建设用地产权权能,允许其在更大范围内直接入市以及赋予更多入市方式,以实现将农地"非农化"使用权和收益权界定给农民集体和个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有效解决土地产权的困境,稳定农地承包权以及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方法]以广东省为例,通过构建农地"三权分置"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而通过可持续发展指数确定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广东省农民土地承包权指数最高,而对应指标的指数相对也高,其中土地承包权确权实测率指数最高;广东省农民土地流转经营权的指数介于所有权和承包权之间,农民在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有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直接或间接的增加农民收入;广东省的农村土地所有权指数最低,因为广东省所有权人均土地面积较低,农民的产权认知能力较弱,导致指数偏低。[结论]农地"三权分置"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落实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定土地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土地流转中心和合作社,维护农地的合理流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地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