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历经农民土地私有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制度变迁并日臻合理,制度绩效有了明显提升。然而,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存在产权主体虚置、产权客体模糊、产权主体残缺等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此,应该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延展和物权化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细分家庭承包土地使用权到个人,实现集体土地使用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对等化。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分类处理农村土地,保障国家利益、集体权益和农业用地,创新保障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法律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的土地制度问题,农村土地制度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统一,限制了农村经济基础的提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取向应在于使用权代理所有权的制度创新,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土地制度的所有权主体缺失以及土地的有效流转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法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地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为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创造了前提条件。《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为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提供了法律依据。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出现了严重的异化现象。因此,加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制度建设,引导、完善、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制度关系着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关系着“三农”问题的妥善解决。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向来都是与时俱进的,现在也不例外。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经过近30年的社会实践,已经暴露出一些社会问题。围绕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这一核心问题,提出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希望借此来推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和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的角度叙述了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公地私营"的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的原因及后果,指出,要在农村土地国有化的基础上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内容进行相应的变革。即国家是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农户获得永久的、较完整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建立农村国有土地管理主体来履行土地的所有权职能,从法律、组织、运转机制等方面加强农村土地管理体系建设;改革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获得方式,明晰地租理论,实行农村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剥离现行农村集体组织经营管理土地的职能,将农村村民委员会塑造为类似于城市居委会的农村农民社区公共管理组织;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重点保障失地农民和人地比例较小地区的农民。  相似文献   

6.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数次变革,但仍未完全形成完全稳定的社会主义土地制度。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理论探讨也从未停止过。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做的是充实农村居民对于农村土地的完全土地使用权,并将土地作为农村居民根本性的财产,这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也是完成经济社会转型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7.
李文泽 《全国商情》2009,(23):77-78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日益加剧。在辽宁,农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由于管理和制度等不完善,当前的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的成本问题是制约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8.
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中的金融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出发,阐述了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相互关系,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金融约束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金融服务的功能、目标和任务,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为了寻找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在坚持集体产权的基础上,以明确集体产权界限和以法律形式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长期化,从而使这一土地产权制度进一步加以完善,使其能够完全发挥作为制度创新而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国古代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思想演进的历史路径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和私人之间的关系调整是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处理上所应获取的重要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