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艳 《河北企业》2009,(9):49-50
一、城市农民工的就业模式。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的时代.正值中国城市的经济体制重大变革时期.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已十分严峻。城市企业的职工已开始面对竞争,下岗、失业也已成为经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这一背景决定了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就业环境。由于我国传统体制下长期的城乡隔绝和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最近,劳动保障部在沈阳、长沙、成都、青岛四城市开展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和社区服务业需求状况的抽样调查。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的抽样调查选取样本总量6245份,有效问卷数为6021份;社区服务业需求状况的抽样调查选取样本总量1624份,有效问卷数为1579份。一、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一)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1.近六成下岗职工有工作,但满意度较低。被调查的下岗职工中,24.3%在打短工,23%自谋职业,  相似文献   

3.
就业能力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恩立 《城市问题》2012,(7):96-102
就业是民生之本,提升就业能力可为改善农民工的城市生存发展处境提供基础性条件,进而影响其城市居留意愿。本文基于对上海市1026份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这一群体就业能力因素对于其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能力的五个核心指标中教育程度、就业服务享有、社会网络以及职业类型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而工会参与因素影响不显著;传统变量中只有婚姻状况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显示,适恰的就业能力支持政策将既有助于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职业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其留城意愿、促进我国持续稳定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4.
竞争的时代,每个人或早或晚都要被推向市场。这就带来了一个"饭碗"危机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失业人数已达500万,失业率为3%,今后这一比例肯定还会扩大。多少年来,我国职工一直生活在"保险箱"中,到了该工作的年龄,国家就给分配一份工作,而且可以"从一而终"。虽不能大富大贵,却也悠闲自得。看来,这种"自在"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了。正因为如此,就业观念的转变显得格外迫切。市场的竞争与选择是残酷的,谁"脑子"换得早,谁就主动,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事实上,我们今天的就业路子比起过去宽多了,数百万农民在城市立足就是例证。当然政府也有责任广辟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内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都市区化已成为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城市人口增长和空间扩张是城市集聚经济的重要表现,而城市空间低密度、无序蔓延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桎梏。东京大都市区的发展历程表明,提高城市时空转换能力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视角和方式。尤其是大都市区轨道通勤体系的建立,能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压缩通勤时间距离,提高城市就业可达性,从而拓展城市集聚经济边界。回顾了东京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其"二战"后数十年间的积极转型,认为轨道通勤体系在提高其时空转换能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东京的成功经验也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职住平衡的研究回顾及观点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就业-居住平衡是西方城市规划界在与"城市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规划理念,并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转变为一些地方政府解决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的政策.从就业-居住平衡的涵义和测度开始,简要回顾了这一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政策转向,重点梳理了西方学者对就业-居住平衡政策有效性和实现途径的不同观点,总结出其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和城市规划的启示,以期引起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共同为中国城市在市场化过程中的空间结构调整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作为城市中特殊的群体,刑释人员的就业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刑释人员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刑释人员能否顺利回归社会,更与城市的稳定发展有紧密联系。由于监禁中断了刑释人员的就业历程,当监禁结束后,几乎所有刑释人员都会面临着就业问题的困扰。为了促进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保护城市的繁荣稳定,当务之急是解决刑释人员的就业问题。这要求家庭、城市社会和政府之间必须紧密协作,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8.
《中国就业》2008,(1):21-25
让农民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农民与城里人一样享受平等的就业待遇,这是我国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去年初,按照国务院要求,劳动保障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四部委联合成立了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27个城市进行试点。一年来,各试点城市围绕“开发就业、平等就业、素质就业、稳定就业”的目标,开拓创新,积极推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久前在成都召开的全国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各地的实践经验精彩纷呈。这里仅刊登几位市长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王鹏  岑聪 《城市问题》2023,(5):34-43
以中国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发展对城市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移动互联网发展显著促进了城市就业增长,这一关系经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但在不同区域、城市、产业以及就业类型中表现出异质性。非线性影响分析表明,当前中国移动互联网与宽带互联网在促进就业方面正在进行新旧动能交接。移动互联网对城市就业的边际递增影响呈现明显的门槛特征,说明该效应受到“梅特卡夫定律”支配。宽带互联网接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特征会制约移动互联网就业效应的发挥,反映其受到技术路径依赖及经济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数字通用技术对就业的影响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并为中国在数字经济时代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实现更充分的就业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热点话题,2013届毕业生已经开始走向社会,2013年成了最难就业季。在这一年中,我们的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又进行了非常严酷的考验。建筑类大学生也是这其中的一部分,其就业面临许多问题。本文主要是针对建筑类大学生的基本就业问题进行了相关调查,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建筑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解决措施。一、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我们对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工程大学以及石家庄铁道学院的近千名即将毕业和刚毕业的同学进行了就业调查,其中涉及土木工程、建筑学、城市  相似文献   

11.
民生新进展     
正刚刚过去201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进展。这一年,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我国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全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1300万人。这一年,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养老保险顶层设计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突破5亿人。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全国首批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烟台市本着"真情、和谐、优质、高效"的理念,通过创新信息化就业模式、推行精细化就业服务、建立健全信息化就业机制、强化就业服务队伍建设等新举措,叫响了"烟台e路通———e网传真情,服务促就业"这一信息化就业服务品牌,有力推动了全市城乡统筹就业和再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就业增长已连续5年大于失业增长,就业工作考核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全国首批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烟台市本着“真情、和谐、优质、高效”的理念,通过创新信息化就业模式、推行精细化就业服务、建立健全信息化就业机制、强化就业服务队伍建设等新举措,打造了“烟台e路通——e网传真情,服务促就业”这一信息化就业服务品牌,有力推动了全市城乡统筹就业和再就业。本文介绍了该市做法,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特别是市场经济的确立,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活力。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社会的变化,我国的社会从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逐渐发展到今天,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数量相当,这是我国发展历史中一项重大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城市人口涌向城市也会为社会发展带来新的问题,而缓解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农村人口城镇化,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两个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两个核心问题,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同步对于城镇化的稳步进行以及国家建设的协调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城镇化基本概念性问题的基础上对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同步实现问题作了简单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由于基层劳动力短缺,台湾引进外籍劳工总量达数十万,这对就业影响较大。在缓和缺工矛盾的同时,也挤占了台湾劳工的就业机会,损害了就业公平。鉴于此,台湾加强了就业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中外企业》2003,(2):64-69
目前,无论是就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还是异地转移、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均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就业风险远大于城市劳动力,这是影响农业富裕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制约因素。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1—2019年我国27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等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城市就业的影响及具体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了城市就业水平,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就业水平的作用机制在于加速了城市经济集聚、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并带动了城市创新创业。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就业的影响存在地理位置、城市级别、产业类型和就业类型的异质性特征,其中,数字经济发展对中西部城市、中心城市、第三产业与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的就业促进作用较大,对外围城市、第二产业的就业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其对东部地区城市、第一产业和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在研究结论基础上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一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现状及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呈现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东部、西部、中部以及东北这几个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二是区域内省区之间的不平衡。具体表现在毕业生就业意向多偏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的影响,这种趋势有所好转,但总体上依然呈现"孔雀东南飞""西才东送"等现象,即大量高校毕业生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而中西部的中小城市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城镇稳定就业的新移民住房问题突显,能否妥善解决这部分人的安居问题,成为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以城镇化过程中流入城市并稳定就业的新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镇新移民住房支付能力和需求特征进行研究,为有针对性地制定这一群体的住房保障政策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波  杨峰  徐锟 《中国就业》2011,(9):34-35
作为著名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济宁既是经济大市,也是人口大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吸纳就业能力偏弱、人口基数较大,曾是制约济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就业扩大、人民幸福乐业的明显瓶颈。如何实现发展方式华丽转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从而有效拉动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破解就业这一民生难题,不断增进百姓福祉,是摆在济宁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上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部署,有效应对危机下的严峻就业形势,济宁市决定开展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创建工作。2009年1月23日济宁市成功跻身全国首批82个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之列。然而,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创建,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从探索中不断前行,能不能做好这项工作,闯出路子,创出经验,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是对济宁的重大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