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从战略高度认识生态省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最后归结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质上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可以概括为四大文明建设,就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由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大西柏坡"的战略构想,对平山县、石家庄市乃至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大西柏坡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原则通过,无疑会带来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3.
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形成的一种优秀革命精神。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率中央书记处的同志赴西柏坡学习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西柏坡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党中央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赢得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第一部《中国土地法大纲》,从而摧毁了封建制度的根基;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成立从政治、思想、方针、政策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赵异 《经济研究导刊》2011,(12):242-243
从综合判断、人创造了"物自体"、"人为自然立法"、创设"理念"等角度,分析了康德哲学的创造精神。我们可以认识到,理性的认识目的就在于认识整个世界,而每一步的认识行动,就是一次创造性行动,均体现了强烈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5.
"中体西用"思想是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情况下,中国人谋求自身文明出路的一种主张。它在探索中国早期的社会发展道路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一思想也存在局限性。从对政治体制改革、现代化道路、中西文化三个方面正确认识"中体西用"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对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詹国枢 《经济月刊》2012,(12):10-10
十八大已经胜利闭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党代会历史,我们注意到,每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会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新的设想,由此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认识,为下一个5年甚至10年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基础。笔者仔细研读十八大政治报告,梳理出若干新表述,此即十八大"新意"之所在也。 一条道路——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的法律工作者们在受西方法治研究思潮的影响下,在承认法治的基本价值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索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形成两种主要的模式,即政府推进型和社会演进型。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期间 ,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并对艰苦奋斗精神进行了全新的概括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青年干部 ,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 ,这就更需要把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的重要讲话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指南 ,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青年干…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理论席卷欧洲。"第三条道路"理论试图超越"左"和"右"的政治立场,寻找一条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道路。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福利、市民社会、世界秩序等多个方面的论述。第三条道路理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掠影,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得到实践,成为布莱尔政府施政的纲领性理论蓝图。对探寻中国新时期的社会建设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以人为本”理念的角度,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疆的观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以人为本"理念的角度,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疆的观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努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在理论界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甚至存在着若干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有必要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一、在市场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上,把二者的改革简单割裂开来。认为“中国只搞经济体制改革而没搞成不搞政治体制改革。”持这种观点的同志首先就忽略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即我国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一开始,就不单是纯经济领域的改革,而是“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强调“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邓…  相似文献   

13.
制衡既是一种政治思想,又是一种管理思想,本文主要从管理思想的角度,对企业现代领导体制建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论述了如何吸取分权制衡思想的基本精神来构建我国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其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元氏县委抓基层实行“两包三定”刘书军元氏县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实行县级领导"两包三定"责任制,使农村党建工作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县级领导"两包三定"责任制,即:县五套班子党员领导干部,每人包一个后进班子,完成转化任...  相似文献   

15.
自蔡元培发表《说民族学》以来,民族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引进、消化、模仿、萧条、恢复重建、振兴、多元等过程,期间也不断提出和实践民族学本土化或中国化的任务。本文试从民族学角度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予以思考。全文简要了介绍民族学的当代使命,在对"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行辨析,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进行民族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有可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经济领域无法取得突破的情况下,政府在政治方面推行的农村基层民主——直接选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它究竟给广大农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看看近年农民选举与农民负担并行增长就可以判断了。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中国农村政治发展呢?本文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对农村政治发展进行浅层次论述,探讨是什么因素制约农村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代社会主义改革,正面临着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严峻课题。对以往的改革作历史性的反思和深层次的理论总结,进一步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道路,是当代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性任务。本文从宏观角度,结合我国改革的实践,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若干基本问题——社会主义再认识问题,发展生产力道路的选择问题,对传统政治的批判问题,观念文化变革问题,作了概略性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8.
增长方式转变只能依赖制度创新在部署转变增长方式的工作中,一些决策部门与实业界有一种倾向性的意见,即认为它可以归结为一个"科技兴省"、"科技兴市"的问题。这种认识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也过于简单化。因为,体制的转变不仅必须作为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制度保证和前...  相似文献   

19.
约翰.杜威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教育家之一,其教育思想以实用主义为基础,主要包含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思想。在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创新的活力之时,借鉴吸收杜威教育思想中积极先进的成分对振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蚁族"即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是当前社会第四大弱势群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点"。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当前"蚁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教育主体缺位、教育环境恶化、教育内容脱节等方面的困境。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是加强"蚁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