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合财政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综合财政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特有的客观经济范畴,它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一个地区为范围的宏观财政。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有综合财政,但是资本主义国家有国家财政。综合财政是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而产生,它同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主义国家财政这个范畴,体现的是以国家为主体有计划地利用价值形式对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相似文献   

2.
财政分配的依据问题,是指国家凭什么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问题,是指国家得以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根本原因的问题。它关系到财政学理论基础的确立,决定着财政学的学科属性,是财政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学界普遍认为:财政是国家“依据其权力而进行的一种社会产品分配活动”,是“国家凭其政治权力参与的社会产品分配”。这种观点,就其把财政概括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而言,无疑是正确的,但它把财政分配的依据归结为国家政治权力,则是值得商榷的。首先,把财政分配的依据归结为国家政治权力,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相矛盾。我们知道,财政分配是社会再生产中分配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属于经济范畴。而国家  相似文献   

3.
孟捷  吴丰华 《开放时代》2020,(2):159-179
竞争性地方政府作为改革以来形成的重要制度形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本文不仅承续了既有文献中将地方政府的经济动机归于租金,并将土地财政视为地方政府利用租金开展战略投资的观点,而且试图在一个马克思主义框架内进一步发展这一观点。为此我们对租金的生产性利用和国家的经济作用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并将大卫·哈维的制度-垄断地租理论运用于分析中国地方政府围绕营建环境的投资活动。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中国地方政府在以土地财政为核心的战略投资中,充当了租金的生产性分配者和使用者的角色,并因之嵌入了原本由企业之间的竞争所带来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形成了中国经济特有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双重结构,从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造就了世所罕见的高投资率,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4.
沈水根同志在一九八二年《金融研究》第一期发表了《银行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及其与财政的分工关系》的论文,作者对财政与银行的分工以及建设社会主义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模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国家建设资金的筹集和分配,主要由银行来承担,财政可以退出生产建设领域”,银行的调节作用是“真正实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有效形式”,并提出了由银行“完全承担起统一管理和分配全国建设资金的”经济模式。现就沈水根同志提出的观点,谈谈如下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5.
公共财政是市场化国家通行的财政模式。它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缺陷为目的,有效配置资源,公平收入分配,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十五”时期,在我国加入WTO,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形势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不仅是财政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迫切任务,更是广东“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一、在狭隘模式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财政分配体系,妨碍了国家财政职能的发挥社会主义财政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分配社会产品的职能。按照通常的说法,社会产品经过交换实现价值后,首先在生产部门进行分配。其中,相当于物化劳动消耗(c)和职工必要劳动消耗(v)的部分,经过企业初次分配,形成补偿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相当于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m),由企业以税利形式上交财政进行再分配,从而形成社会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经过这种分配和再分配,社会产品价值最终形成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社会主义财政学把这种分配体系描述为如下模式:  相似文献   

7.
韩满寿 《经济问题》1993,(11):38-39
国家预算是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轴心,它的一收一支,反映着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体现着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闸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国家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应遵循什么理论去设计,朝着什么方向去深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候,正确地认识和解决财政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财政是建设财政财政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而派生的分配关系。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财政分配表现为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的供给,从经济上支持国家行使其职能的需要。恩格斯说:“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7页)捐稅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阶级国家主要的经济来源。马克思说:“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  相似文献   

9.
财政作为国家的分配手段和经济杠杆,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下,它一方面要有计划地筹集和供应资金,满足国家职能需要,同时,它也是国家用以调节市场、指导经济的重要杠杆。它与工资、价格、成本、利润、补贴、利率、汇率、信贷等经济杠杆组成了调控市场的体系。国家对市场的调节,本身也就包括了财政对市场的调节。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运行模式必须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这既是研究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财政新的运行机制要在深化改革中形成。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下,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需要我们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经济效果问题贯穿于一切经济活动之中。讲求经济效果是社会主义一切经济问题的核心。然而,长期以来,对于作为对社会产品价值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社会主义财政分配活动,也可以说是对财政收支这个国家最大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效果,亦即财政效果问题,特别是习惯上被称为非生产领域的财政效果问题,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财政效果”这个概念或这种提法本身,也似乎是生疏的、新鲜的。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些“开篇式”的探索,以就教于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工作,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本质、特点和体系,对于进一步加强财政工作,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本文准备就这一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不妥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一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本质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本质,是目前我国财政理论问题讨论中,意见分歧较多的问题之一。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究竟是不是分配关系的问题,大家的认识还不一致。很大一部分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是个分配问题,但也有一部分同志认为不是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财政分配的特性是综合运用财政杠杆的前提。财政分配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集中性的特征。当前,财政学界对财政的无偿性问题进行了一些新的探讨。我们认为,无论是社会主义财政,还是其它社会形态下的财政,都具有无偿性,它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特征。目前,我国一部分财政资金有偿使用,只不过是在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财政分配管理形式,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这种有偿使用并不能否定财政分配“无偿性”这一最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1994年我国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在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分税制财政体制变迁的时滞在某种程度上已影响到经济市场化进程,财政分配制度性约束要求提倡“财政均富”理念。所谓“财政均富”,是指国家(或政府)凭借政治权力,科学配置财政资源,调节收入分配差异,使民众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经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在倡导“财政均富”理念时所遵循指导原则是:在促进提高效率的前提下,转轨财政体制安排做到起点公平,具体分配把握过程公平,最终促进分配结果公平,最大限度缩…  相似文献   

14.
<正>在传统的社会主义集中型经济体制下,投资主要由政府承担,企业利润上交为国家财政收入,企业折旧基金也由国家统一掌握。然后政府再以财政拨款的方式,将投资分配于各个产业或各个部门.这种投资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是:(1)投资决策权过多地集中在计划部门。投资报告要层层上报、审批、立项、时间过长,不仅投资成败和效益高低与计划审批部门无关,而且由于投资项目的上马完全决定于上级主管部门,因而作为具体投资单位的企业就无需负责任。这导致计划部门的投资决策失误率高,而且投资的效率低;(2)投资的平均主义分配。国家可以平调各企业单位的财产,基本建设保持吃“大锅饭”状态,且财政、银行、商业部门对基建的束力太弱,从而造成银行的“贷多回少”和企业产品粗制滥造的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投资体制方面  相似文献   

15.
工资分配是国民收入的重要分配,对国民经济和财政收支发生昔重要作用和影响。正确发挥工资分配的积极作用,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其中国家财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财政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好自已的职能作用,促进工资的合理分配。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资分配完全由国家直接决定的做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但这种改变不是要放任自流,让工资自发决定,而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合理形成。由于财政分配同工资分配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首先要求财政发挥好职能作用,搞好对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财政分配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现行财税分配体制对农村收入分配的“越位”与对农村公共投资的“缺位”现象,针对财政分配的公共“越位”与“缺位”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分步实施和协同推进的我国财税分配体制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教产业化是经济、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舒尔茨等人创立“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是生产性投资”,“教育是一种全局性、主导性的产业”.Lucas指出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高教产业化不仅给民营资本注入教育行业提供机会,有利于行业竞争,提高办学规模,而且允许民营资本办学扩大高等教育的覆盖面,减少国家公力办学的财政压力,有利于教育条件的优化.  相似文献   

18.
一、做好外资企业财务工作是各级财政"部门贯彻"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任务财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具有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进行有计划地分配和再分配的基本职能.同时在分配过程中,还对国民收入的占有和使用进行有计划地调节,对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进行监督.财政部门是国家集中分配资金的主管部门.财政的范围主要包括:国家预算,企业财务、税收等.为了在对外开放中更好地发挥财政的职能,当前,各级财政部门把做好外资企业财  相似文献   

19.
黎红 《时代经贸》2012,(10):107-107
高教产业化是经济、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舒尔茨等人创立“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是生产性投资”,“教育是一种全局性、主导性的产业”。Lucas指出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高教产业化不仅给民营资本注入教育行业提供机会,有利于行业竞争,提高办学规模,而且允许民营资本办学扩大高等教育的覆盖面,减少国家公力办学的财政压力,有利于教育条件的优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封建社会对国家以行政手段直接参与或间接干预国民经济、安排百姓生活与生产的活动,通常以"食货"一词来概括,清后期从日本引进"财政"一词,辛亥革命以后逐渐采用西方的现代财政理论。新中国对旧中国的财政理论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从而形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分配论"的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了以"国家分配论"为内涵,以公共财政为外延,将二者科学地揉为一体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新的财政理论,即"公共财政框架论"或"新公共财政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