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丛明 《涉外税务》2013,(3):5-10
本文结合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认为,当前经济形势已经出现企稳回升态势,但经济运行仍受内外环境趋紧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因此,2013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实行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政策的前提下,还要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防止通货膨胀抬头。同时,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居民消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收入分配关系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2004年国内宏观形势分析与2005年形势及政策走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2004~2005年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进行的分析和预测,提出以下主要观点:2004年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但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新问题,即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很大;电力、煤炭盲目建设现象严重;新增贷款出现中长期化倾向;企业库存和应收账款持续增加蕴含着潜在的信贷风险;货币资金体外循环风险加大。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2005年经济金融政策的突出变化是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稳健,主基调是实行财政、货币“双稳健”政策。宏观调控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反弹,防止通货膨胀;二是扩大消费需求,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3.
樊彩跃 《新金融》2008,(11):17-20
2008年为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转折之年,国民经济增长由上升趋势转为下降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对宏观经济政策作了调整。展望2009年,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严峻,经济增长将会继续向下调整。为防止经济过度下滑,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应对去年以来的“偏紧型”政策进行调整,采取中性偏松的政策,即在“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下进行结构性松动。  相似文献   

4.
2012年中国经济展望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2年,预计GDP增长8.5%左右,CPI上涨3.5%左右,建议2012年将调整经济结构放在经济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积极主动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自主增长活力  相似文献   

5.
自2006年开始出现的流动性过剩现象,引起了理论界和管理层的高度关注。金融管理部门密切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来化解流动性过剩,但收效甚微。从2007年6月份的各项经济数据看,通货膨胀压力正在凸现,房地产价格增幅居高不下,人民币升值预期有增无减等等,这种尴尬的局面要求我们重新考虑当前的流动性过剩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宏观调控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哪里,应该选择怎样的宏观调控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形势。  相似文献   

6.
7.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调节总需求的两大宏观经济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利用在西方广泛流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特点不断发生变化。本文从政策的调控手段、调控力度、调控方向、搭配形式等方面将改革开放30年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特点加以分析和比较,力图找出产生变化的原因,并对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加以剖析,希望能够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3个经济体,美、欧、中应对危机所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的走势都有重要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以求稳定金融市场、经济增长与就业市场。危机虽然发源于美国和欧洲,但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中国  相似文献   

9.
10.
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有所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随着投资、出口调控政策的不断完善,2008年需求增长水平较2007年会略有降低;但各个产业的持续较快发展,将带动供给潜力的进一步增强。预计2008年社会经济总供求关系,将由总体供求平衡、局部供给不足,转变为总体供求平衡、局部产能过剩。根据对经济走势及主要问题的分析,文章提出2008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开放经济下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规范和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IS -LM -BP模型公式化的基础上 ,推导出开放经济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乘数 ;并对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 :IS -LM -BP模型的分析方法在我国目前是适用的 ;我国财政政策乘数大于货币政策乘数。利用其测算的结果较接近官方公布的数字。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现阶段,财政法既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财政职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筹集与分配财政资金的法律保障。因此,重视与加强财政法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与影响以及实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后短缺期治理通货紧缩的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从建国以来到 1 996年一直处于短缺经济和通货膨胀的困扰之中 ,然而到 1 997年却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我国在短缺经济时期形成的宏观调控已经不适应后短缺时期 ,为此在 1 998年断然采取了以扩张性财政为主的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 ,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经过分析 ,本文提出了积极推进体制转轨 ;创造条件促进民间投资 ;推动从限制消费向促进消费的战略转变 ;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 ,促进结构调整 ;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等政策建议 ,以激活经济  相似文献   

14.
2007年上半年,我国财政运行态势令人满意,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财政支出有了可靠的支撑,本文在对2007年的财政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2008年财政政策的功能定律,并提出了有关财政政策的一些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的目标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坚 《涉外税务》2007,(7):10-15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期望通过税收工具抑制房价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本文认为,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是一种长期趋势,税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应注意把握调控时机和调控力度。从税收政策目标看,不应以打压房价为目标,而应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为目标,并应在课税对象、税制结构、税负水平和征收管理上进行重新设计,最终建立起全新的、健全的房地产税收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对流动性和流动性过剩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货币超额供给、外汇占款持续快速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货币沉淀快速扩大、价格泡沫日益显现和各因素的综合表现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流动性过剩的主要表现。提出了流动性过剩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明确流动性过剩宏观调控应关注的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中央银行的宏观货币调控体系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湖北省武汉市购房群体的感知调查数据,运用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考量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数据显示:认为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综合效果较差的居民占45.6%,政策实施效果较满意的居民占35.42%,认为政策实施效果一般的居民人数占18.96%。鉴此,政府应加强税收政策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应用,减轻带有强制性的行政政策的调控比重,促进市场积极发挥自我调节作用,适当微调土地政策,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保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出口退税政策的有效性及调整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阶段宏观经济背景下出口退税政策可以作为调节对外贸易、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本文肯定了前期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所发挥的作用,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证明了出口退税与对外贸易发展的正相关性,分析并初步测算了退税率的调整空间及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缓解程度。  相似文献   

19.
采用1997~2013年家庭债务、贷款价值比与 GDP 增长率等变量数据,在借鉴 Kim 的模型基础上,构建 VECM 模型,检验了信贷约束、家庭债务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期内宽松的借贷约束促进了家庭债务的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宽松的借贷约束会导致家庭债务过高,阻碍长期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率、家庭债务等变量相比,贷款价值比、利率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因此,政府决策部门应制定合理的消费金融政策,居民应通过优化家庭资产组合,以实现家庭债务的可持续性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I discuss changes to bank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 Mi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promotes the safety and soundness of individual institutions, while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focuses on emerging risks to financial system stability. I highlight tools for implementing this macroprudential approach to promoting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discuss the interactions and proper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tary polic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While macroprudential tools should be the first line of defense against emerging financial imbalances, in cases where those tools proved to be inadequate to limit risks to financial stability, monetary policy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possible defen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