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维民  孙景宇 《改革》2007,(8):12-17
中国和前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转型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表明,经济运行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基础作为支持,必须深入到制度层面来探讨转型国家在转型路径、绩效及其制度安排上的异同。从制度移植与制度内生、自发演进与政府设计、经济转型与政治改革等方面重新审视转型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一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转型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不应将市场化与现代化割裂开来,而应在进行市场化的同时推进其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多边贸易体制有关“非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是历史的产物,它既不只针对某一特定国家,也不仅局限于某一特定措施,而是在计划经济和转型经济国家参与多边贸易体制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制度,因而也是计划经济和转型经济国家与多边贸易体制政治经济关系的核心。目前国内外对此的研究以反倾销中的“非市场经济”待遇问题为主,缺乏从历史和整体的角度对一整套机制及其动态演进的内在逻辑进行本质和深层次的剖析。本文认为:多边贸易体制“非市场经济”制度安排是包含“弱规则”和“超规则”两类体制外条款的多边框架下的双边安排,其形成和演进的内在逻辑是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两类国家的政治经济双重博弈。  相似文献   

3.
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了无效制度安排长期存在的制度陷阱,从而使许多转型国家陷入一种持续的秩序分裂与经济衰退状态。能否成功跨越制度陷阱将直接影响到转型国家能否建立起一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制度陷阱的形成与转型国家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社会利益结构、转型战略选择以及政府行为具有密切关联。经验表明,转型国家需要在一个有能力的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审慎的转型战略选择来循序渐进地推动制度改革,从而成功跨越制度陷阱,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国际本位货币的供给和世界经济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出发,构建了一个国际本位货币演进的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一框架对信用本位逐步取代商品本位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对信用本位下不同货币制度的约束机制进行了比较,对信用本位的演进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信用本位终结商品本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且这一进程不可逆转;多元竞争的国际本位货币制度为信用本位引入了可计量的双向约束,这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稳定,还兼顾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公平;从长期来看,国际本位货币的多元体系是信用本位的演进趋势。因此,人民币要不失时机主动出击,争取早日成为国际本位货币之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世界经济体系开始从“中心-边缘”结构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目前,世界上形成一种新型的三极贸易体系,它不仅与过去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之间贸易有所不同,而且是人类历史上几乎从未有过的。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的主要原因包括:区域化与区域主义相互促进;亚非拉国家独立和其中部分国家走上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使一些边缘地区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新科技革命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将产生的主要影响包括:既刺激又抑制贸易保护主义;世界经济重心开始由大西洋地区向亚太地区转移;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机制中将会有更大的发言权;促进整个国际体系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2012年是抗击国际经济风波,稳定经济发展大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必须防止工业下行过快过深,确保全省经济稳定发展大局 2012年是抗击国际经济风波,稳定经济发展大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进入新的一年,浙江经济发展趋势如何,为各方关注。面临严峻而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国际金融危机挥之不去,世界经济形势波谲云诡,既严峻又复杂。  相似文献   

7.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种不可逾越的刚性约束,全球气候治理体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各国在未来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任何力图重塑国际秩序的国家都必须顺应低碳转型的全球性潮流。全球气候治理正在成为撬动当前国际秩序转型的重要杠杆,推动国际秩序转型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如果说走向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各国组织其经济社会活动的必然选择,那么低碳化转型越成功的国家在国际秩序转型进程中就越会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在未来低碳经济时代掌握主导权。一般而言,国际秩序由国际规则制定权分配、国际制度、国际观念构成。全球气候治理的根本要义在于促使世界向低碳经济转型,这对世界各国实力的此消彼长产生深远影响,最终会影响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国际制度的建设和国际观念体系的重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国际秩序本身的内涵与特质。中国正在成为影响和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在全球低碳化转型的道路上,中国担负着特殊的国际责任和绿色使命,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战略选择不但会决定中国在未来国际秩序中的地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国际秩序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中亚国家独立后经历了从寻求经济转型到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进入21世纪,转型叙事逐渐淡出中亚国家经济研究视野,但多数国家的经济改革进程仍在继续。经过30年发展,中亚各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经济增长,但各国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转型、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存在悖论。在中亚五国中,资源型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劳务输出型国家的经济较为困难;自由化程度越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不能令人满意;各国经济呈现明显的资源依赖型特征。中亚国家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就要在强有力的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市场经济选择,改善治理质量,继续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对外部世界敞开大门,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对外开放对财税制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财税制度的思想基础、实践层面和经验教训层面,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经济转型国家和相关国际机构的域外影响与本国的改革努力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财税制度始终朝向"转型和发展"演进.对外开放的综合影响大幅提高了中国财税制度的国际接轨程度.实践证明,关起门来建设财税制度既不必要也不可行,应始终坚持公共财政的治理职能,继续将税制、预算和财政体制作为财政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转型"这一概念频频被用于国际政治的研究之中。众多学者认为,当今世界处于转型之中,但作者认为,"转型"这一概念显然存在被滥用的情况。社会转型是指这个社会的原有结构系统发生整体性的变化,或者是系统的边界正在被打破,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社会结构的性质。衡量社会转型有四个标准:即转型是整体性的变迁;转型是彻底改变原有系统的结构并能吸收外部新的要素;转型的目标是明确的;转型是一个向前发展的过程。从转型的本意及其特征来看,当今国际体系的变化过程并不符合转型的相关标准。现今西方学者之所以强调"世界转型",主要是因为中国等新兴国家崛起并由此引起了国际权利转移。在西方看来,中国等非西方国家的崛起必然会对现有国际体系产生颠覆性的作用,从而导致国际体系转型。然而,中国等国家的崛起事实上并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改变国际体系发展的方向,而只是对国际体系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