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的旦角,因在"情、理"对抗中对"情"不懈追求而感动受众。然影响其反抗精神形成有多种因素,其中《诗经》为影响其性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诗大序》中"发乎情,止乎礼"的封建道德规范对其行为和心理有影响。由此,《诗经》在《牡丹亭》情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16世纪明代戏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传奇中着力塑造了一个追求个人幸福,婚姻自由和顽强反抗封建札教的叛逆者——杜丽娘的形象,她与书生柳梦梅在爱情上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经历曲折感人,经舍生忘死不懈追求,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形象,是中国古代的扫女反封建礼教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3.
翻开世界文学史,历史的巧合令人慨叹:1616年,世界西、东方两颗璀灿明星──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卓越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和中国明代杰出的戏曲家汤显祖──殒落了。这两位身居异国,相互毫无联系的剧作家,在16世纪90年代,以相似的笔触,谱写了世界戏剧史上震撼人心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年)和《牡丹亭》(1598年),刻画了朱丽叶和杜丽娘这两个宁为情而死,也不弃情而生的傲然脱俗的少女形象,表现了爱终能战胜恨,情终会战胜理的反封建、倡人性主题。四个世纪后的今天,两剧仍以其鲜活的艺术力量,给人们很高的审美享受。比较…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旅游乃是借助符号的表征功能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经由符号的表征功能而形成的为旅游社群所"共享的意义"。基于此,尝试一种全新的视角——表征,来重新审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及其建构过程,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具有社会、文化、历史3个层面的概念,并具有以下特征:典型的符号学意义、群体共享性和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规范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符号表征功能的运作,而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规范和组织旅游社群内的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5.
仇虎和希思克利夫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意识特点,但在他们各具特性的血肉之躯中却有着人类的共同体验。通过两个形象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文学作品的艺术规律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作家,以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非常多,丰富的女性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篇论文主要从圣女和恶女两个角度把东野圭吾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概括。并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通过将这些女性形象和日本传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使读者能够更加领略到东野圭吾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长生殿》写了一种特殊的爱-帝王之爱。李隆基与杨玉环爱情两次转换、两次团圆的描绘,说明帝王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并对爱情进行真挚追求。这是明中叶以来个性解放思潮的余绪在清初卷起的一朵浪花,也是作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在明清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女性英雄形象,这在以男性英雄为主的英雄传奇小说中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值得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其内在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此,首先应考察女性英雄群体形象及其特征;其次是女性英雄群体形象出现的原因及其文化内涵;最后是女性英雄群体形象出现的意义。通过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对女性英雄群体这一形象类型有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人文主义自14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之后,一直经久不衰。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在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下,为其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者通过对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中的女主角的形象分析,表现了她们对新人文主义的生活原则和理想的追求。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肯定女性的智慧,讴歌女性的美德,赞美女性不畏强暴勇于追求的气概。他为重新认知女性,改变女性的生存空间,贡献了他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梁实秋先生的散文创作受西方古典主义和中国传统儒释道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展示永恒不变的人性为宗旨,作品取材琐碎,却经梁先生的演绎推敲显现出哲理性的光芒,文言化的语体更使作品散发者不同于现代散文的含蓄、和谐、简洁的味道。  相似文献   

11.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半生缘》(《十八春》的改写本)中的顾曼桢,是张爱玲笔下两个风格迥异的悲剧女性形象。她们各自扮演的女儿角色和妻子角色具有很大差异。对两位女主人公的人性刻画进行平行探讨,可解读张爱玲的小说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在典型形象理论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典型形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说”。其中有关共性与个性的内涵是许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典型形象共性与个性的内涵进行新的探索,以期引起争论。  相似文献   

13.
程朱理学功夫论的宗旨是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的功夫论则强调泛观博览,即重视通过知识的学习来达到道德培养的目的。但程朱理学的这种重智主义特征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当程朱理学官学化后,其理论的各种流弊也显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在道德修养上的知行分离、知识学习上的泛滥无归以及重视科举功名的不良世风。  相似文献   

14.
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活动,从麦格雷戈的X-Y理论,到莫尔斯和洛希的超Y理论、再到威廉·大内的Z理论,其背后都隐藏着对人性的细致观察.本文介绍了X-Y理论、超Y理论、Z理论,并得出了几点人性管理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库切的小说〈耻〉向我们展示了南非白人种族在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之后的生存现状和人性困境.本文通过对〈耻〉中白人女子露茜形象的解析,探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下,新历史时期白人生活权利的沦陷,归宿感缺失这一历史宿命.  相似文献   

16.
亚当·斯密为我们留下了两部不朽著作:《情操论》和《国富论》。而在这两部著作中,他都谈到过人性问题。前者侧重于人性的刺他方面,后者侧重于人性的剁己方面,从而形成所谓的“斯密问题”,我认为“斯密问题”是不能成立的,同时,这两部著作包含着他丰富的人性观理论。我就以此为裁体,对亚当·斯密人性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予以深刻挖掘、剖析,从而为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自律型道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凸现它应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大多数评论家认为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女主人公吉格是一位没有思想、没有主见、逆来顺受的女人。因而是一个没有翅膀的天使。本文通过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来探讨吉格在等待火车的四十分钟里的心路历程,证明吉格并不是一个没有思想的女人,她有自己独立的家庭观念和爱情观念,她有思想的翅膀。  相似文献   

18.
红色旅游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比对基础,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旅游现象,理论探索空间巨大.作为基础理论问题,红色旅游的内涵是学术探讨的核心.深入考察红色旅游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学者们对红色旅游内涵的研究成果,思辨提升,形成综合性的概念,并展开进一步研究的基本框架,为红色旅游理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法国喜剧大师莫里哀,在他的戏剧创作中创造出了富有讽刺意味的喜剧形象。论文将以十七世纪的社会大环境作为切入点,从社会力量与正常人性的对立与冲突的角度,运用现代美学原理透视莫里哀喜剧中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0.
东野圭吾的后期作品就一直在关注社会问题,《白夜行》更是以独特的手法揭露了当时日本的社会问题,引发读者对人性问题的思考。他作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用客观的语言描写了男女主人公扭曲的人格和阴暗的一生。文章基于内视角的叙事模式,从人性的自私、扭曲,心灵的孤独、挣扎,善与罪的冲突等,尝试解读东野圭吾《白夜行》中桐原亮司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